孙子(35)知进退的明智
孙子(35)知进退、懂利益、知责任
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都是有意义的,比如你若是胸无大志,每天混日子,什么都好。这种不是自由,是一种懒散,真正的自由是追求中打出来的,中国人与狗不能入内的历史慢慢改变,是打出来的。
打仗、破谋这些事就是冲着意义去的,没有意义的仗不能打,意义小的事轻易不做,这是孙子兵法最重要的思想。
孙子兵法来自于什么?这其实不重要了,古人怎么打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模式,我们今天能不能拿来用?中国文化里有很多道,比如孙子兵法和都江堰建造用的是同一个思想,同一个道。
华为《业务管理纲要》中将都江堰无坝引水、千年不毁的诀窍总结成为:“深淘滩,低作堰”!
1、做大事切忌急功近利,要有长远观点,追求可持续。
都江堰千年不毁诀窍特别体现在“低作堰”上,既要做堰,但又不能做高,否则洪水一来就会在堰前河道中形成沙石的大量淤积。
2、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借力给力。
岷江河道绵延千里,为何仅都江堰千年不毁。就因利用岷江在都江堰的离堆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既对离堆岩壁形成巨大冲击力,又对沙石形成巨大裹挟力。
矛盾就是机会,这是孙子兵法比较重要的思想。
3、要在相互冲突的矛盾中搞清楚自己和对方的目标,在矛盾中寻找共处之道,寻找可利用的各种人和事。换句话说,做事要知进退,懂利益!
古人在都江堰引水工程上,不筑永久性堤堰。这并非古人没有钢筋水泥的无奈之举,而是蕴含敬畏自然的智慧。
孙子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中印之间发生的种种戏剧化的事件,有内因也有外因。两个大的组织间产生的巨大的分歧,牵涉到的各方利益就多了。
孙子兵法指导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齐争霸,最终秦胜齐败,并非齐国不懂孙子兵法,而是在战略制定上,用人问题上,制度改革上没有秦国思考得更长远。秦国建一个都江堰,能用一千年,这是一种追求,秦国可以有100年大计,齐国可能只有20年或者50年大计,秦国的目标是统一天下,齐国的目标是称霸,所以齐宣王见孟子的时候谈称霸,孟子都生气了,说仲尼之徒不谈齐恒。
齐秦争霸的时期大约有120年左右,齐威王到齐闵王,经历三代,中间有个齐宣王。
齐闵王死后,齐国退出这个争霸赛。
但这两强争霸给当时的局势带来很多影响。齐国也曾几乎灭了秦国,秦国也差不多快要灭了齐国。
齐国名将匡章之后,齐国后继无人。而秦国名将白起正好进入历史舞台。
我们在史书看到的秦赵战争较多,赵国为何从一个无名之国成为当时唯一能抗衡秦国的中流坻柱呢?问题是赵国没有齐国制定大战略的眼光,齐国之后,赵国的抵抗只不过山东六国的回光返照。
这还和齐国有关,齐国最早是姜子牙的后人姜齐,后被陈国世子取代,变成田齐。但是齐国有官学,稷下学宫给中国后来的百家争鸣创造了大量的人才,培养了很多政治家。
齐国搞战略是有传统的,这是姜子牙的政治经济思想的传承。出过兵家司马穰苴、管仲、孙武、孙斌等名家。所以齐国输在内斗上,齐闵王和孟尝君的内斗,引发齐国政权的崩溃,后来孟尝君的后人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但齐国为了自保扶持了赵国,赵国直面的强秦,就让赵国去挡枪了。山东六国也都巴不得有人在前挡子弹。
赵国就是今天的印度。
无论美国、日本、欧洲、还是俄罗斯,都希望这个印度来和中国打一场,迟滞中国发展的势头。印度当然也如同当年的赵国,不明不白地就充当了这个先锋。
若是印度中一直这么傻下去,中印之间的战争,必有一场长平一样的大战。
中国在北部压境对于印度来说是极具威胁的,现在美国拼了命要扶持印度,以用印度的损失来让自己有喘息之机。
中国要进入印度洋,这是印度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的。
印度的当前最大的责任,并非与中国为敌,而是要发展其海洋经济。但印度现在重兵屯在中印边境,这其实就是对自己国力最大的消耗。问题是印度没有一个对国家民族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将,这一点和中国不一样,中国有很多圣人,知道可以进才进,可以退必退。
在这一点上,印度与中国没有办法相比。
三军不疑,则诸侯无隙可乘,印度呢,三军惑矣,乱军引胜!
很多人对这乱军引胜不好理解,其实就是自乱其军、自取败亡的意思。
齐秦争霸中,秦拿下了巴蜀,齐也拿下了燕,占了中山。
这一局是平局,但不知进退,秦将巴蜀建郡县,加大治理。
齐却在燕地收刮民膏,不知进退,齐两年后失燕,并败于秦军于濮水一带。
这一局,秦加10分。
齐攻秦楚联盟,这时的齐国已很被动。秦国同样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战略上的错误,让齐国有了缓冲。
秦楚联盟让秦国败于涵谷关,这局齐胜。齐国加10分。
但齐国没有能乘胜追击,打掉秦国战争潜力。同样是不知进退。
齐国攻宋,秦国攻楚,平局。
齐国占宋被列国吊打,齐闵王死,齐国差点灭国,秦大胜,齐国败亡,靠赵国挡枪。
一百多年,一共三个回合。秦国完胜!
齐国败在哪里?
1、不知进退,该进不进,该退不退!
2、不懂利益,秦国建设巴蜀,齐国却抢夺燕国。
3、不知管理责任:当时的孟子对齐宣王说,你要在燕国建立一套好的管理制度,齐宣王不听,导致全败。
齐闵王则和孟尝君发生君相之争,导致内乱,孟尝君竟然成为列国攻齐的带路党。
欧美等国在中国也扶持了大量的带路党,有很多人说是天佑中华,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使得其攻击中国的计划破产,而且带路党也突然就失去了金援导致其国际信任下降。
其实看不到的是这背后谋攻。
伐谋、伐交、伐其所必救。
中印争端过程发生了一些很有意思事:
日本人写好了白皮书,就等中印打起来,然后四处宣扬中国威胁,等了很久,中印没有打起来,日本人只好还是发了白皮书——这种谋略水平,竟然还想当亚洲老大!
中国在中印危机时,对日本方向反而加大的力量,不仅没有分兵,反而是增兵,这让日本人感到,中国若是要打印度,首先要解决日本这一战略态势,日本人自己都不敢出声,中国派了执法船都去了日本内海了,日本也没有出来搞事。
中国对哪里可进,哪里可退,想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