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感五十六——狙击“人性”
豆瓣评分9.0,被称作“如果你还相信世界是美好的,那就不要看了”的电影,和韩国电影《熔炉》(我还没看)一样摧毁三观的作品——《狩猎》。
颠簸的镜头语言,儿童视角的“窥视”,过于宁静清涩的北欧小镇,一种“人性本恶”的预言,狙击人性的大戏,在我眼中电影是这样开始的。有点可惜,《狩猎》是一部2012年的丹麦电影,没有找到英文版,丧失了一个练习听力的机会。
卢卡斯刚刚和妻子离婚,到了一家托儿所工作,善良温和的他很受周围人的欢迎。托儿所的克拉拉有对整天吵架的父母,她是个早熟敏感的小女孩,向育儿老师卢卡斯表达了“爱意”,送他小卡片,趁玩闹的时候亲了卢卡斯的嘴。看到这里,我有点震惊,却没有太多怀疑其真实性,以前在微博上看过一些关于“人之初,性本恶”的讨论,很多小孩子的“恶”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很多,暂且不去讨论。
卢卡斯拒绝了卡拉拉,并告诉她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向她解释了几句。然而,卡拉拉认为卢卡斯的拒绝让她感到挫败,于是她开始编造一个谎言,足以摧毁一个男人一生的谎言。
卡拉拉对托儿所所长声称卢卡斯对自己做了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这像一颗引爆小镇的“精神核弹”,所有知情者都认为小女孩是“受害者”,隐藏在卢卡斯善良外表下的是一颗“污秽丑恶”的心,小镇的人们认定了这个“事实”,在上面任意涂抹,大概这就是所说的“破窗效应”,我静静地看着人们打着“保护未成年”的旗号将事件进一步扩大,身处漩涡中心的卢卡斯也感觉到了事情的走向已经不受控制,却什么都不能做。没人能够站在“上帝视角”解决任何问题,很多不可说的秘密,即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推翻,左右人心,将很多人推向不可救药的边缘。
当出现人物对话时,电影一直用颠簸的镜头语言表达事件走向,在远景时,才会用较为稳定的镜头,但是出现了很多小孩子冷漠旁观的画面,也表达了一种“窥视”。
卢卡斯什么都没做,他说的是实话,为什么没人相信他?人们信奉的是“孩子不会说谎”,弱者天生有理,在这场事件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卢卡斯是不会“赢”的。有人说,这部电影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众口铄金”,看完以后会让人陷入深深的绝望,人们无可救药地相信一个谎言,真实的愤怒,真实的伤心,一切情感都是真实的。
卢卡斯静静地看着每个人向他吐口水,口水汇集到鼻腔,他觉得子就就要被呛死了,可是没有,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呛死,总要做些什么,他看着周围的人都不再相信自己,看着人们将自己的心理裂口慢慢撕大。
电影平静地几乎让人窒息,和缓的生活状态,充斥着很多与事件无关的台词,人们冷漠质疑的眼神,迟疑的动作,若有若无的隔阂,脆弱的人际关系。因为有了这样一件侵犯儿童的事件,似乎人之间的轻微肢体接触都是肮脏不堪的。以讹传讹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卢卡斯的预期,他被警察盘问,小镇的人排挤他,被超市的工作人员打出门,杀了卢卡斯的爱犬,砸碎他家的玻璃,此时真相似乎不重要了,因为小镇的人们正在代表“正义”惩罚一个罪人,
卢卡斯的儿子坚信父亲没有做那些事情,他失控地唾骂卡拉拉:“你为什么撒谎,小婊子!”卡拉拉坚称没有撒谎。卢卡斯被人打得头破血流时,卡拉拉冷漠地看着。卡拉拉她不该骂吗?因为她是一个小孩子,所以她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我觉得电影并非要把话题局限在“儿童性本恶”的命题上,而是用了孩童的形象体现一个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人言可畏”的故事,用固有的弱者形象挑战传统认知,在圣诞夜卡拉拉和一群孩子站在教堂里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此时教堂里除了卢卡斯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卢卡斯在教堂里愤怒,流泪,无助,主没有拯救他,任何人都没有拯救他。
时间会冲淡一切吧,除了卢卡斯,尽管他依旧对卡拉拉很平静很友好,只有他看得出来人们对他躲闪的眼神,微妙的信任,有意无意的迟疑,在树林里,他被乱射的枪声惊醒,原来一切还没有结束。
如果你相信世界仍然是美好的,那么请来看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