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场“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胡赛萌/文
天地大道,阴阳调和,刚柔相济。
世间万物,有阴就有阳,有黑就有白,有强就有弱,有面子就有里子。
于是,有的人选择了面子,有的人得到了里子,还有的人既想选择面子,又想得到里子,可世上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连活佛仁波切都没找到“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两全之法,你一个凡夫俗子又岂能既得面子又得里子?
贪婪的人,注定什么也得不到,到头来面子、里子输个精光!
01
英国男婴
1842年1月6日,一个男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汉斯广场。
一年后,又有一个男婴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呱呱坠地,而跟英国隔着万里重洋的中国,此时有位书生正在经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位书生,刚刚被庐州府选为“优贡”,获得了去顺天府参加乡试的资格。书生的父亲当时在顺天府的帝都做京官,听闻儿子获选优贡,十分欣慰,于是提笔给书生写下一封言辞真切的家书。
收到父亲的家书之后,书生顿时有了一种光耀门楣的家族使命感,于是毅然北上,并一路赋诗《入都》10首,以抒胸中志向,以发个人豪情!
其中有一首曾广为流传,被许多青年学子、有志青年贴在书房卧室,以激励自己早日考取功名。
这首诗的第一句,许多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读过,诗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这口气、这豪气、这志气,简直堪比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燕然勒石的窦宪,以及直捣黄龙的岳飞,这不是一个弱书生、老夫子、酸腐儒,而是个伟男子,大丈夫,真男儿!
第二年,也就在伦敦汉斯广场出生的那个男婴两岁的时候,书生在顺天府乡试中高中举人,并与三年后拿下进士头衔,入选翰林院,成为大清帝国最有前途的年轻官员之一。
此时平步青云的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跟远在英国出生的那两个男婴产生巨大联系,并深刻影响中日两国的国运兴衰和历史走向。
书生的名字叫李鸿章,是后来力图振兴大清的中兴名臣,先后平天国、开洋务、办外交、建新军,并一手打造了“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在英国出生的两个男婴,早一年出生的哥哥叫约翰·英格斯,晚一年出生的弟弟叫琅威理。
哥哥后来去了日本,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教官,弟弟后来到了中国,成为大清北洋水师的副提督。
中日甲午海战,正是哥哥与弟弟之间的一场兄弟决斗,赢的一方将成为亚洲国家新的大哥!
02
中国舰队
1877年,34岁的弟弟琅威理荣升为舰长。
与此同时,哥哥约翰·英格斯还在英国海岸防卫队的一艘螺旋桨护卫舰上擦甲板。
看来,似乎弟弟比哥哥更能做官,不然怎么会后来居上?
其实,哥哥也不差,因为仅在4年之后,约翰·英格斯就成为北美及西印度舰队的一名舰长,尽管那军舰只是一艘木铁船壳的炮艇,但毕竟是舰长,而且一年之后他就晋升为英国海军上校。
弟弟琅威理,之所以能快速成为舰长,其实也是走了捷径,因为他这个舰长,并非隶属英国皇家海军,而是听命于大清朝廷的水师。
1877年,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购买了两艘炮艇,炮艇的排水量非常小,只有420吨,所以被戏称为“蚊子船”。
英国公司造好炮艇之后,需要开到中国交付给清政府,时任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的金登干,于是请琅威理担任炮艇的管带即舰长,负责舰艇的交割事宜。
于是,还在英国海军服役的琅威理摇身一变,成为大清水师的舰长,比哥哥早一步当上舰长。
炮艇被移交给清政府之后,琅威理却并没有返回英国,而是接受英国政府的临时任务,在香港等处为大英帝国的海外舰队管带战舰,并于一年后升任木壳炮艇中校舰长。
第二年,清政府再次在英国订购了四艘炮艇,琅威理又一次担任管带,于次年将四艘炮艇移交给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
与李鸿章的初次见面,琅威理就给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李鸿章在几次调阅操演时,见琅威理精明干练,勇于任事,于是萌发了让其来中国担任新建北洋水师的外籍顾问。
在经过长达三年的一系列报备、审批和交涉之后,琅威理终于成为一名中国海军军官,担任“副提督衔水师的总监督”,负责北洋海军的教育、组织、操练和演习。
03
荣誉称号
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出身陆军,不懂海战。
因此,琅威理实际上承担着北洋水师日常训练的全部事宜,甚至堪称半个提督。
1886年5月,醇亲王巡查北洋海军,对琅威理的训练实效非常满意,特授予二等第三宝星勋章,并对其授予“提督衔”。
三个月后,琅威理随北洋水师出访日本,在长崎爆发震惊国际舆论的“长崎事件”,中国水兵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
当时,琅威理认为自己部下遭到了不公正待遇,必须立刻武力报复,而且他认为此时大清海军实力远胜日本,开战定能一战而胜。
于是,琅威理一边约见英国驻日大使,提出英国与日本断交的建议,一边又力请清廷对日开战,并提出军舰炮轰长崎的做法,但遭到李鸿章的拒绝。
长崎事件中,日本的女人被睡了,市民被打了,警察被杀了,赔款也被花了,全体日本国民备受刺激。
事件结束后的1887年,明治天皇颁布了诏令,强调要加强海防,并从私人内库中拨款三十万元以做军费。
随后,日本国内掀起了“海防献金运动”,日本全民捐款买军舰,日本天皇为此一天只吃一顿饭。
也就是在这一年,深受刺激的日本人不但全民买军舰,而且还重金从英国聘请了一位舰长,担任日本新成立的海军大学校首任洋教习,他的名字叫约翰·英格斯。
与此同时,琅威理也在中国加紧训练北洋舰队新招募来的士兵,希望能尽早建立一支全新的现代化海军。
琅威理要大干一场,李鸿章却颇有顾忌。当北洋舰队正式组建之后,琅威理认为自己既然有提督衔,就应该直接掌控舰队,而不是只做一个教士兵操练的教官。
在琅威理看来,既然大清授予自己“提督衔”,那就应该给予自己相应的实权。清政府和李鸿章却对此不以为然,而且对这个非我族类的英国人却并不完全信任。
在李鸿章看来,“提督衔”不是“提督”,前者是荣誉称号,后者才是实权职位,琅威理得了荣誉还想要实权,有了面子又想要里子,这是贪得无厌,而且违背了自己聘请洋教官的本意,万不能答应。
于是,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并最终激化,爆发“撤旗事件”,从此为北洋水师日后的败亡埋下伏笔。
04
撤旗事件
1890年初,北洋舰队按惯例在香港避冻检修。
在此期间,提督丁汝昌率“镇远”等4艘军舰离开香港,前往海南岛巡逻。
3月6日,旗舰“定远”突然降下提督旗,升起总兵旗。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舰队只设一个提督,提督之下,右翼总兵官衔最高。
此时,提督丁汝昌在海南巡逻,身为右翼总兵的“定远”管带刘步蟾下令升总兵旗,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然而,琅威理却认为虽然丁提督离开舰队,但身为副提督的他还在舰队中,理应继续升提督旗,刘步蟾降旗是对他这个“提督衔”副提督的无视,于是两人当即吵了起来。
当天,琅威理将事情电报给李鸿章,次日李鸿章电告“镇远”管带林泰曾:“琅威理昨电请示应升何旗,《章程》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与海军提督有别。”
李鸿章的态度很明显,北洋舰队只有一个提督,那就是丁汝昌,没有所谓的“副职”,那不过是一张“面子”而已。
6月25日,北洋舰队抵达天津,丁汝昌和琅威理面见李鸿章,谈及撤旗事件时,李鸿章支持刘步蟾的行为。琅威理对此非常愤慨,认为自己受到了戏弄,于是当场提出辞职。
琅威理的愤慨,自有他的道理。当初,醇亲王巡查北洋海军,亲自授予提督衔,之后李鸿章在电文中也常用“提督衔琅威理”或“丁琅两提督”这样的称呼。
正因如此,当时欧美各国外交官都认为北洋舰队有中英两个提督,琅威理更是对自己“副提督”的身份深信不疑,这也正是为什么长崎事件爆发时琅威理如此愤怒,甚至要开战炮轰长崎。
在爆发长崎事件的1887年,琅威理还曾率军前往英德两国接收新买战舰,一路就升提督旗指挥舰队,李鸿章和清政府对此也均无异议。
琅威理据此认为,这正说明他的提督身份,否则清政府怎么允许他升提督旗出国购买战舰?
如今,战舰完备,士兵成军,北洋舰队正式建成,他这个出力最多的人却被清政府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琅威理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便只好愤然辞职。
05
不欢而散
琅威理愤然辞职,李鸿章顺水推舟。
对于琅威理的离职,李鸿章在给驻英公使薛福成的电报中说道:“琅威理要请放实缺提督未允,即自辞退。向不能受此要挟。”
这位北洋大臣认为不能给了洋人面子还得再给里子,并声称“中国海军称琅为提督,乃客气用语”。
之所以客气,正是为了让琅威理死心塌地地给北洋舰队卖命,如今他想翻身做老大,万万不能受其要挟。
回到英国后,琅威理还四处宣讲他在中国被“白嫖”的经历,曾引起轩然大波,英国外交部甚至为此考虑撤回在华的所有英籍顾问。
11月4日,英国政府拒绝李鸿章另聘英国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并撤回部分在华雇员,同时宣布不再接纳中国海军学生。
尽管在中国不能做提督,在在英国,琅威理却先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护卫舰舰长、巡洋舰舰长、战列舰舰长,之后更是晋升为退役海军少将和退役海军中将。
琅威理在北洋舰队期间,以治军严厉著称,他不但本人办事勤勉,对舰队官兵也是严格要求,对这支他一手参与组建的新军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
对此,就连提督丁汝昌也非常认同,称“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琅总查(琅威理)为第一”,北洋水师官兵中更是流传着“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说法。
正是在琅威理的严格要求之下,北洋舰队被当时的日本海军视为头号假想敌。
然而,在琅威理离开北洋舰队后,舰队训练却日益松弛,演习流于形式,只打定靶,不打动靶,舰艇老旧,火炮落伍,机器生锈,无人问津。
除了日常训练,军纪也是每况愈下,军官无视禁令,偕妻眷上岸居住,军舰甚至被用来跑运输,搞走私,每当北洋封冻,舰队例行南巡之时,在香港赌场、妓院随处可见寻欢的官兵。
对此,李鸿章却说“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贪慕功名,自然就我绳尺”。这位曾写下“三千里外欲封侯”的书生,显然此时还不知道另一个英国教官在日本的情况。
06
甲午惨败
琅威理在中国受气,约翰·英格斯却在日本受热捧。
在日本,日本海军将领将他视作活的百科全书,希望透过他从英国获得各种海军知识。
当时,琅威理训练北洋舰队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夹缝雁行阵,约翰·英格斯则训练日本采用单纵阵的战术,以航速优势控制与敌舰队的距离,以舷侧速射炮发挥火力优势。
正是得益于这种战术,在甲午海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用这一战术大败北洋舰队,从此纵阵战术也成为世界海军战术的主流,日本海军更是数十年奉行他所提倡的“航速、火力、炮术”战术原则。
直至甲午战争前夕,约翰·英格斯才返回英国。在离开日本前夕,日本天皇与皇后接见约翰夫妇,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仪式上将星云集,日本海军的高层将领大多到场,向约翰夫妇对日本海军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不到一年之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呕心沥血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政府才想起琅威理来。
甲午战败的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传谕,请琅威理迅速来华,再聘教官,重建海军。
此时清政府对琅威理抛出的橄榄枝,却被日本视为清政府在找救命稻草,于是表示强烈的反对,俄国也趁机反对。
在日俄两国的反对下,英国外交部表示,在未得到清政府明确的承诺之前,琅威理不能动身来华,自此这位中国的洋教官再没有踏入中国国土半步。
对此,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说:“琅威理走后,中国人自己把海军搞得一团糟。琅威理在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也没有能好好利用他。”
中国没有好好利用琅威理,日本人却充分利用了英格斯,琅威理在中国受的气,他哥哥英格斯的日本学生却给他报了仇。
甲午惨败,败于蕞尔岛国,清政府在国际国内把面子丢尽;《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又把里子输光!
中国丢了面子,失了里子,赔了银子,可如果当初跟琅威理不闹到不欢而散,而是向日本对约翰·英格斯那样,要面子给面子、要里子给里子,历史是否会不一样呢?
07
面子与里子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只有教训。
书生李鸿章的诗,的确写得好,但打仗毕竟不是写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写诗,可以诗情画意,真真假假;打仗,却只能真刀真枪,生死对决。前者像面子,需要冠冕堂皇;后者如里子,只能成王败寇。
项羽选择了面子,结果丢掉了江山;刘邦只要里子,于是当上了皇帝。
“撤旗事件”爆发后,李鸿章认为琅威理是以辞职要挟自己,喜欢写诗的他不想丢了面子,结果双方闹到不欢而散,琅威理愤然辞职,中英关系蒙受阴影,北洋舰队也大受影响。
保住了面子的李鸿章,后来又在日本的伊藤博文面前丢进了颜面,而且还让大清国丢尽了面子里子,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面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一代宗师》中,赵本山饰演了一个武术高手丁连山,他对找上门来的叶问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就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面子请人吃一支烟,可能里子就得除掉一个人。”
这里的面子和里子,对应的就是庙堂和江湖,国家与武林,作为武林人士的他,只能自我放逐,亡命天涯。
丁连山甘于做里子,是为了让与他同门的宫宝森做面子。宫宝森有丁连山这样的里子,李鸿章却没有这样好的命,他的爱将丁汝昌不能做里子,跟琅威理闹矛盾的刘步蟾更是不能。
于是,没有里子支撑的李鸿章,只能靠着一张老脸去日本跟伊藤博文谈判,最后不但挨了一枪,差点丧命,还被国人痛骂为“卖国贼”!
这,就是“面子”的悲哀,看似“面”在前,“里”在后,其实真正的“体面”,却是“体”在前,“面”在后。
有了“体”的支撑,“面”才有了搁置的地方,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李鸿章不懂这个道理,曾在英国留学的伊藤博文却深谙其道。
如此说来,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历史也是一种必然……
作者:胡赛萌,好果文化创始人,知名评论人,曾在新闻晚报、教育时报,BBC中文网,联合早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公号:好果胡赛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