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民 |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徽学研究)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 侧重对大桥首创者考证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7.04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2008年退休。
温馨提示:文章资料翔实,考证周密。文长7500多字,读完需要25分钟左右。

庚子年五月十七日(公历2020年7月7日)上午9:50,屯溪华山之下,东连老街,雄跨横江,西接黎阳古镇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俗称屯溪桥或屯溪老大桥),因遭洪水肆虐,轰然垮塌。全市上下,方方面面扼腕叹惜!黄山市委市政府尊人心顺民意,迅即作出恢复重建的决定,非常鼓鼓人心。始于当年11月12日,修缮重建工作有序进行,至今半年多过去,重建的大桥雏形已现,按计划,新的屯溪老大桥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大桥重建后,桥史必须完整准确地厘清。民间相传,屯溪老大桥是明嘉靖年间休宁“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而建造”。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大桥从最初创建至今,恢复重建过多少次?具体情况怎样?这些都必须考证清楚。

一,休宁县志及有关士人称捐建屯溪石桥的是隆阜人戴时亮

屯溪,旧属休宁县黎阳东乡十六都。屯溪的人文历史与风物,在休宁县志中自然有所记载。

旧休宁县志前后共六部,有明弘治志、明嘉靖志、明万历志、清康熙志、清嘉庆志和清道光志,六部《休宁县志》,对屯溪桥多少都有文字记载,其中明确记载屯溪桥所在位置、创建(及重建)年代、建造人(与续建人)的,是清道光三年(1823)修的《休宁县志》。该志这样记载:

屯溪桥,在县东南三十里屯溪,明嘉靖十五年邑人戴时亮创建。中桥为亭,为邑绾毂。国朝康熙十五年桥圮,邑人程子谦重建,三十五年再圮,程子谦复建。[1]

这段记载中,创建石桥时间写明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建桥人是戴时亮,中桥有亭,是为“绾毂”(交通枢纽)。从明嘉靖十五年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桥史已有160年;至道光《休宁县志》纂修之年,桥史287年。

(清道光《休宁县志》卷二“营建·津梁”书影)

士人笔记不失为研究历史现象的重要资料。明万历年间,休宁籍学者范涞、邵庶,他们先后作过同样篇名的《重建屯溪桥亭记》。

范涞(1538—1617),字本易,又字原易,号晞阳,休宁林塘人,出于几代富商之家,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江西南城知县、南京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江西南昌知府、江西按察司清军驿传道副使、浙江按察司杭严道兵备副使、四川布政使司分守川西道左参政、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史,以福建左布政使致仕。他在浙江任职时,两次用生铁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与张俊像,置于岳庙,深受百姓称道。生平好学,尊崇程朱,素持清节,孤介寡合,特立独行。居乡,布衣蔬食,不入官府,不谒官长,维风易俗,专于著述。著有《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休宁理学先贤传》《晞阳文集》《朱文公语录类要》《哤言》《水堂吟》等。明万历庚戌(三十八年即1610年)五月,他写了《重建屯溪桥亭记》,其中记曰:

桥此创于嘉靖五年,民居戴时亮等首义鸠工,逾八年桥成,即置茶亭于上,以憇往来人。其高耸映水面,类文峰。年久,亭圮。今以概邑故,

欲重建之,不烦官帑,先捐赀于首义诸裔,戴二逢、吴恩孝诸君有乐助,惟其愿业已闻于台察……亭成于己酉仲秋吉旦[2]。

(明万历范涞撰《重建屯溪桥亭记》钞件影印)

范涞的这篇记告诉人们:屯溪桥始创于嘉靖五年(1526),是戴时亮捐建的,花了八年时间,桥及桥中的茶亭建成[3],亭子高耸水面,正对远处的文峰。由于年久失修,桥亭先坏,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戴二逢、吴恩孝等捐赀重建而成。这一记载,范涞听信了捐建大桥人是戴时亮之说。

与范涞同时代的同乡邵庶,笔下记载的屯溪桥创建人也是戴时亮。查明修《休宁邵氏族谱》可知,邵庶(1546—1615)字明仲,号翼庭,休宁西门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三年授兵科给事中,转工科给事中,都补礼科,陞太常寺少卿。他官声比较好,淮西水荒之时,能解灾民之急。后因病归里,与休宁知县祝世禄在万安古城岩创建还古书院,又置学田。万历三十五年,应聘总修《休宁县志》。著有《五垣奏议》《涤元馆稿》《尚友集》。他纂修的万历《休宁县志》,提到屯溪桥,但只有“屯溪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十一个字。万历己酉岁季(三十七年即1609年)秋,屯溪桥亭重建竣工,他受县贾克忠之请作《重建屯溪桥亭记》,其中云:

先是嘉靖初,邑人戴时亮悯行人病涉,首输缗钱为县官石梁费。既成,竖亭其上,以绾毂一邑之水口,而高揭文峰。岁久亭圮,旁错民居,群植茅舍,扃钥靡开,以故昔时人文尚逊他郡国。邑侯贾公由宰黟异等移宰海阳,下车蒞政,一切与士民更始,爰撤茅舍旷,若更新,众乃始得循旧议缮桥亭,于是庭造,不倿而属为之记。[4]

(明万历邵庶撰《重建屯溪桥亭记》钞件影印)

邵庶的这篇记,是受当时由徽州黟县移任休宁的知县贾克忠之请而作的。读记可知,明嘉靖年间创建屯溪桥(包括亭)以及万历年间重建桥亭,资金都源于当地富商捐输。他也将戴时亮记为“首输缗钱”的捐建人。

《休宁县志》与士人范涞、邵庶的记载,都认定首建大桥之人是戴时亮,在这究竟符不符合史实?以下进一步考证。

二,《休宁名族志》及戴谱认定大桥创建人是戴广宪,不是戴时亮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休宁隆阜人戴秉清主修有《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家谱》。查该谱抄本可知,明万历间隆阜戴氏“荆墩门”(又作“金墩门”)确有戴时亮其人,为隆阜戴氏第23世,其字天卿,生于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八月初三日,卒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四月初八日,享年三十一。捐建石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他真有捐建大桥之举,谱中定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实际上,谱中只字未书。

戴时亮妻陈氏,休宁东乡珠里人,生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她在丈夫去世后守节十年,天启七年丁卯(1627)离世,享年四十,谱中有“时亮妻陈氏贞节”列名,但没有事迹记载。嘉靖年号在前,万历年号在后,万历年间的戴时亮怎么可能在嘉靖年间捐资建桥呢?这根本不可能。古人有名、字、号,明嘉靖年间,是否有两个同名但不同字号的“戴时亮”?是否彼戴非此戴?查遍隆阜戴氏谱牒,明嘉靖年间不存在这种状况。

(明崇祯五年戴尧天修《休宁戴氏族谱》金(又作荆)墩门派世系图局部)

众所周知,明人戴廷明、程尚宽等编撰的《新安名族志》,是嘉靖三十年(1551)成书的。在这之后——具体说是万历七年(1579)之后,休宁籍学者曹嗣轩为完成先父曹诰遗志,听从婺源籍学者洪觉山先生劝导,在不长的时间内,也编撰了一本名气不小的族志行世,那就是《休宁名族志》。曹嗣轩在该志“戴”氏目“隆阜”条下,白纸黑字地写着:

隆阜……二十世……曰广宪、曰赐、曰德,偕侄曰朗、曰棐、曰护, 倡建屯溪石桥,以济通衢,此无量功德也[5]。

这一记载确指建屯溪石桥的人是隆阜戴氏20世戴广宪,他有“无量功德”!值得注意的还在于,这一记载并非孤笔独证。明崇祯四年(1631),休宁隆阜戴氏“老栢门”戴尧天(字仪陶,号无睢,后改名昶,戴氏23世)考中进士,授官山西提举副使。明崇祯五年,他主修《休宁戴氏族谱》。该谱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隆阜戴广宪“悯行人病涉,首捐缗钱”,倡建屯溪石桥。戴尧天在该谱卷一“懿行录”记曰:

广宪,任侠多豪举,倾重赀倡建屯溪石桥。[6]

(清乾隆戴秉清修《休宁隆阜荆墩门家谱》世系图局部)

这条记载非常重要,与《休宁名族志》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查戴尧天撰修的《休宁戴氏族谱》世系图,戴广宪为隆阜戴氏“中巷门”第20世。当时,族中仗义行善者有多人,如19世戴景全“慕义好施,建梁缮亭甚多”;戴仰“孝友敦朴,闾里称长者,输赀建义屋数十间,以睦亲族”;23世戴文耀“独修本村大路直至屯溪”[7]。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戴秉清修《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家谱》以及民国二十九年(1944)年手钞本,与《休宁名族志》,与戴尧天的记载,都完全一致。

(明万历曹嗣轩撰《休宁名族志》戴氏目下隆阜条影印)

范涞、邵庶同乡同时代,都是当时有名的士人。范涞老家休宁林塘,邵庶老家休宁西门,距隆阜都不远,按理不会把捐资建桥的人名记错,但事实上他们在笔下移花接木了。尽管没有这样的主观动机,但客观存在却是这样——显然,这是他们沿袭旧说,听信所谓“财主戴时亮捐建石桥嫁女”传言的结果。

其实,屯溪石桥倡建的嘉靖十五年,范涞才虚龄三岁,没到记事年龄,邵庶虚龄也才十一岁,同样少不更事。他们没有见亲见屯溪石桥建造,即便见了也无法记事入书。

屯溪桥亭重建竣事的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距嘉靖十五年(1536),已经过了73年。这年范涞年七十二,邵庶年六十四。重建桥亭,他们比较了解,容易写,但73年前建桥(包括建桥亭)的人事情况,只能源于二手资料,或听信口口相传。他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作《重建屯溪桥亭记》,就难免不以讹传讹,继续沿袭误说,仍然将嘉靖十五年倡建屯溪桥的人写作戴时亮。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其实,他们当时完全可以一举推倒旧说,还历史本来面目,因为这时曹嗣轩修撰的《休宁名族志》已经行世多年。一直等到23年之后,即到明崇祯五年(1632),新科进士戴尧天主修《休宁戴氏族谱》,才在族谱中纠正这一误说,认定“倾重赀倡建屯溪石桥”的人,是戴广宪。“任侠多豪举”的人是戴广宪,而不是戴时亮。

(民国二十九年《戴氏荆墩家谱》钞本卷一“懿行录”局部)

族志、族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家史和族史,而不是方志,更不是国史(尽管其真实性不低于方志国史)。曹嗣轩、戴尧天虽然在家史中纠正了误说,但无法纠正社会上长时期形成的视听,以至“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时有也无”。

错误的东西,一万年也站不住。笔者认为,镇海桥恢复重建之后,书写桥史,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纠正流传几百年误说,还历史本来面目。

三,屯溪石桥创建前之明弘治年间,桥址就已经有木桥或木石桥

程敏政弘治四年(1491)成书的《休宁县志》卷五“桥梁”记载了24座桥梁,其中有“屯溪桥”。这“屯溪桥”是“镇海桥”的前身。尽管弘治《休宁县志》记载文字中只有十一个字“屯溪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但已明确昭示世人:至迟在明弘治四年,横江上就有“屯溪桥”。

(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二“地理二·桥梁”记载“屯溪桥”)

弘治《休宁县志》记载的24座桥梁,有木桥,有石桥,还有木石结构即“垒石为垛,架木为桥”的木石结构桥。而且这类木石结构桥比较多,如“闵口桥”,“在县南三十五里,里人邵永成架木梁。洪武初,里人汪荫化缘二于深渊中垒石为垛十一所,架木为桥”。

徽州知府彭泽聘汪舜民主修于弘治十五年成书的弘治《徽州府志》也有关于屯溪桥的记载,原文是:

屯溪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十六都屯溪渡上,六桥并通驿路。[8]

(明弘治《休宁县志》中记载“屯溪桥”)

弘治《徽州府志》中记载的31座桥,有木桥,有石桥。还有木石结构桥,这种木石结构桥比较多,如休西“内翰桥”,“在县西二里,宋宝庆丁亥内相程珌建,垒石为垛,屋十二楹,珌侄若畴记。景定中西岸洪水冲激,元末兵毁,洪武二十六年,里人苏伯远重造。”

当时的“夏纹溪桥”,最先也是木桥,后改为木石结构桥。此桥“在县南门外一里许,夏纹溪南岸有亭曰'佳兴’,旧架木为梁,梅潦以舟,恒有覆溺之患。国朝弘治间知县李烨易以石为大垛九,架木为巨桥人呼为'李公桥’,后李陞本府同知,知县翟敬造桥屋五十余间,知府彭泽为书匾曰'别驾桥’,南京吏部尚书三山林翰作记。”

(明崇祯五年隆阜戴尧天修《体宁戴氏族谱》中的“隆阜村居之图”,图中的屯溪桥清晰可见)

“蓝渡桥”,先是木桥,后也易木为石,原记载是:“蓝渡桥,在县西十五里蓝渡,昔架木为桥,不时倾坏。国朝弘治间知县李烨命道会徐秘元募缘耆老,程宗汛督工为石桥,往来便之,李陞本府同知,知府彭泽亦匾之曰'别驾桥’。”

“闵口桥”在弘治《徽州府志》中称“闵川桥”,为木石结构桥。明时,该桥后圮,当地人毕廷美、毕廷馨兄弟同建石桥。

弘治《徽州府志》记载:“王孙桥,在县南三十里会里,宋程子明于里中建国际义学匾曰'俊游’,生徒病涉,始架木为桥,亭建神祠,曾孙枢密正惠公卓刻石记之。咸涥中才乔屋倶弊,德祐末水激岸圯,文简裔孙设舟一夕梦公,呼曰:'吾宗与桥相为废兴,汝能绍而祖盍成新桥。’越日,果有宋晋道者来告愿为募缘建桥,设舟因感昔梦。首捐财主议命工捲石。”

(康熙《休宁县志》绘图“屯浦”,屯溪桥及桥下舟楫清晰可见)

弘治《休宁县志》与弘治《徽州府志》,都在“桥梁”篇中记载了“屯溪桥”。这“屯溪桥”即“镇海桥”前身无疑。二志记载没有讲是木桥还是石桥,也没有说是木石结构桥,建桥时间与建桥人也都没提,只是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十六都“屯溪渡”上,“六桥并通驿路”。“六桥”是哪六桥,没有下文,不得而知。这里所讲的“驿路”,即旧时自屯溪过桥,经黎阳、闵口、瑶溪、龙湾等地去婺源的官道,全程95公里。

(清末民初,屯溪老大桥上摊位生意兴隆,人流穿梭,一派繁华)

明人程敏政写过一篇《孙母汪氏孺人墓志铭》。据该铭记载,明宣德、成化年间,黟县霞阜(今渔亭)汪廷珍女汪胜璋嫁休宁黎阳东乡二十二都阳湖孙润为妻,她“辅公治家如男子,僮仆各职其职,而产益充。尝劝其夫代输里之公役钱,以纾民急,施槥捐地以与贫死者。桥屯溪以济涉,活弃婴而长嫁之。其贤类此。”[9]据考,汪氏生于宣德年四年(1429),22岁出嫁,卒于成化十三年(1477),享年四十九。阳湖孙氏在当时当地显然是很有钱的人家,孙润捐赀建桥总在弘治四年(1452)至成化十三年(1477)间。其建桥所在,很可能就是镇海桥址,也就是说,镇海桥的最初之身很可能就是孙润当年捐资所建的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屯溪老大桥)

笔者以为,屯溪桥的最初之身,很可能就是弘治《休宁县志》和《徽州府志》中所记载的“屯溪桥”。最初建桥即便是在孙润妻汪胜璋离世之年(1477),至今也有543年历史。那么,从嘉靖十五年(1536)计算屯溪老大桥桥史称484年,就显然不确,应称桥史500余年。

四,清康熙年间,休宁率口乡绅程子谦两度重建石桥,始称镇海桥

清康熙间,率口程子谦与儿子程岳相继两度重建屯溪石桥,康熙《休宁县志》、嘉庆《休宁县志》、道光《休宁县志》、道光《徽州府志》,都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的《重建屯溪桥记》,也记载得比较清晰。有些介绍文章和新闻报导中把“程子谦”写作“程于谦”,这是笔误。程子谦首次独资重建屯溪石桥,一般都认定是康熙十五年(1676)。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成书的《休宁县志》卷一“沿革”条,在康熙十四年条下,明确记载:“监生程子谦捐银三百两修学宫,捐银一千两置田取租,为诸生科举盤费。程子谦重修屯溪石梁”。

(2020年7月7日水毁之前的镇海桥:由东往西向)

查程氏谱牒可知,程子谦,字益冲,是明末清初休宁率口(今屯溪区前园一带)人,约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离世。他的父亲叫程峻德,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康熙《休宁县志》记载:

程峻德,率口人,轻财好义宗族间,邑洊饥(按指明崇祯年间休宁、屯溪地区饥荒),德连赈三月,给钱三百文,秋获始止,一乡赖以全活。顺治戊子(五年即1648年),山寇四出劫略,德略勇绝人,奋当其锋,又出重赀募死士佐之守御期月……次子子谦,字益冲,由太学生授翰林院孔目,益笃于义,修费举坠,不遗余力,大者如修郡邑学宫,置郡邑义半田,取息以供生童之脯资。屯溪桥圮,独力营造,以便行旅,诸所费二万金[10]。

(2016年11月18日傍晚时分的老大桥之身:陈平民摄)

综合其它史料,程子谦的善举主要是:轻财重义甚于其父,建宗祠,修族谱,设“敦本会”,助同宗贫困者,置“文萃会”,助本族子弟读书应试。筑率口上流沿溪石堤,造福桑梓。闲暇时,从史籍中摘录嘉行懿行,训导子孙。清康熙十四年(1675),捐银300两修葺学宫明伦堂,又捐银1000两为府学、县学置义田,以租息收入资助贫困学子。徽州府遭遇大灾,赈济稻谷万余担,很多饥民得以活命。康熙十五年和康熙三十五年,屯溪桥两次毁于洪水,均由子谦出资重建。康熙三十五年四月,洪水再次冲塌屯溪桥,子谦自责“桥之不固,是吾过也”。康熙三十六年秋天,他又独资重建,但事未竣,便离世了。他的儿子户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程岳,继承父亲遗志,于康熙三十八年建竣工,花费为前次数倍。所建之桥为六墩七孔,宽六米,高九米,全长一百三十米。据记载,子谦还曾襄助建成闵口石桥。

(2020年7月7日洪水呑噬大桥后的遗迹)

由程子谦之子程岳经手建成的屯溪桥,命名为“镇海桥”。为什么要以“镇海”二字名桥?不见史籍文字记载,有学者推断,是“希望能够镇住如同海中蛟龙般的洪水”。愚认为,这只是缘由之一。缘由之二是,“海阳”是休宁的前称和代名,屯溪桥是建在休宁县外水口上的津梁,希望这座石拱桥不仅能够镇住海中蛟怪,而且能威镇海阳一邑,让全邑人民千秋万代享受福祉!

程岳继承父志建成镇海桥后,休宁由山东乡十八都珠里人陈昶青出面请朱彝尊作《重建屯溪桥记》。朱氏在记中说:

康熙丙辰,桥圮,率口程翁子谦出私钱独任之,先后费钱六百七十万。阅二年,桥成。又十七年,再圮。翁曰:'桥之不固,是吾过也’。遂以丁丑之秋,复事兴建,仍独任之,桥未成而翁歿。其子户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岳,继翁志,匠石之费几倍。工既竣,乃介珠里陈君昶青,乞予为志。[11]

程子谦第一次独资建桥,康熙《休宁县志》称“所费二万金”,朱彝尊记为“先后费钱六百七十万”,前者讲的费用是以银两计,后者讲的是以制钱计,当时1两银子约合制钱335串。

程岳继承父志于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并命名的“镇海桥”,历185年桑沧,到了清光绪十年(1884),大桥又因四座桥墩被洪水冲毁而修复。又过了百年,为便于车辆往来(限载13吨),1983年大桥东西两端路面略有升高,降低坡度。1991年,西端桥墩修复,并采集优质青石,更新桥面,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并立碑于桥东。2012年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大桥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禁止非机动车通行。2020年7月7日,大桥被洪水冲毁。同年11月12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预计2021年年底修复完成。

(2021年间,屯溪老大桥在修缮重建中)

五,几句结语

综上所考,康熙年间程子谦、程岳父子两度重建并命名的镇海桥,其前身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所建的屯溪石桥,倾重赀建石桥的人是隆阜戴广宪,而不是戴时亮;戴广宪建桥之前,原址很可能是木桥或木石结构的津梁,这津梁很可能是明景泰经天顺至成化十三年间(1450—1477)阳湖人孙润捐建的。戴广宪在这个基础上易木为石成建完全的石桥。如果从孙润建桥开始计算桥史,那么到2020年为止,桥史就不是484年,而是500年以上。(撰于2021年7月4日)

 注:


[1] [清]道光《休宁县志》卷二“营建·津梁”。

[2] 见王经一主编《屯溪老街志》“艺文”之《碑记》。

[3] 嘉靖五年建桥,“逾八年桥成”,即说嘉靖十三年(1534)桥建成。但县志认定建成时间是嘉靖十五年。

[4] 见王经一主编《屯溪老街志》“艺文”之《碑记》

[5] [明]嘉靖年间曹嗣轩修《休宁名族志》卷三。

[6] [明]崇祯五年(1632)戴堯天修《休宁戴氏族谱》卷一“懿行录”。

[7] [明]崇祯五年(1632)戴堯天修《休宁戴氏族谱》卷一“懿行录”。

[8] [明]弘治十五年(1502)汪舜民修《弘治徽州府志》卷二。

[9]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四十四。

[10]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修《休宁县志》卷六“人物·笃行”。

[11] 转引自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屯溪市志》“附录”。



——  精彩回读 —— 

陈平民  |   清代朴学家的摇蓝 —— 不疏园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世道今还古     人心欲归仁 (徽学研究)
(0)

相关推荐

  • 关于屯溪老大桥,看到一篇好文章......

    10月22日,黄山市中心城区三江口的屯溪镇海桥(老大桥)修缮现场,传统形制的桥梁已成型,桥面施工在紧张进行.施工方力争11月底到12月间完成老大桥修缮工程,前提是工期服从质量. 屯溪老大桥是连系屯溪和 ...

  • 陈平民 | 王茂荫的人才思想(徽学研究)

    王茂荫的人才思想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10 王茂荫的人才思想,同其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吏治思想.管理思想一样,堪称丰富,卓尔不群. "存心"端正 & ...

  • 陈平民 | 王茂荫法治思想初探(徽学研究)

    王茂荫法治思想初探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10 王茂荫给咸丰皇帝上了那么多奏折,无一不关系国计民生.他真正做到北宋名臣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 ...

  • 痛惜,黄山最古老的明代石桥,被誉为“屯溪老大桥”,永远消失了

    图.文  落榜进士 近期,关于南方洪灾的消息格外让人揪心,7月7日正值全国高考第一天,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因持续强降雨,大量高考考生无法赶到考场,语文.数学考试延期.同样是黄山市,屯溪镇的国家级文物保 ...

  • 洪水,屯溪,老大桥 | 阮文生|屯溪|洪水|大水

    摄影:程渡 一条水渠,贴着我的住地,弯了个大弯,向着率水去了.平常,水量不大,鸭子和青苔弄出的动静,高不过石坝.汛期过去水落石出,值得回味和记挂的,真的不少. 7月7日,屯溪遭受大雨.洪水很响地在渠里 ...

  • 河南即将通车的一座黄河大桥,是公铁两用桥,正处无砟轨道施工中

    要说起我国的大江大河,那非长江和黄河不可,而黄河更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养育着黄河两岸的人民.但是别忘了,黄河还是以汹涌著称的,因为它的存在使得 ...

  • 陈平民 | 王茂荫与老上司祁寯藻 (徽学研究)

       王茂荫与老上司祁寯藻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8    祁寯藻,是道光.咸丰.同治三任皇帝的老师,有"三代帝师"之称.他也是王茂荫的老上司,一生 ...

  • 杨公风水二十四山老挨星起正神运真诀

    按生成.合十数布局,如甲癸申一运山头的救贫局在辰巽亥武曲位. 例1:甲山庚向兼寅申,在亥方开门或来水,合兼卦十字天机. 例2:做丑山未向兼癸丁,开丙巳门,为正反交门,丑山九运收四运巳,未三运与丙七运合 ...

  • 陈树森老中医愈秃生发酊治疗斑秃经验方

    陈树森老中医愈秃生发酊治疗斑秃经验方 陈树森老中医愈秃生发酊治疗斑秃经验方 By 吧啦者 at 2019-11-03 0人收藏 · 2390人看过 斑秃又名圆形脱发,系突然发生于头部的无炎症的局限性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