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通往心智成熟的旅程……世界出版史的奇迹,带你走出心灵困境!

逃避痛苦和问题
是人类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源
这是一本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的书。40年前这本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他能创下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被翻译成23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仅仅凭着人们的口耳相传就达到了3000万册的销量。
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 · 派克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在书中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面对的真相,那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而长期的心理疾病会使人的心灵停止成长,如果不及时治疗,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
你可能觉得这是危言耸听。然而放眼望去,身边不成熟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有的人明明四五十岁了,心理上却仍然像婴儿一样依赖父母,或者是总觉得所有人都该围着他转。
还有的人,一过中年就对外界的新变化缺乏兴趣,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愿意继续学习,这不是成熟,而是刚愎自用。
作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达到真正的心智成熟,就意味着要时刻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的人少之又少。
因此,心智成熟之路,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40年来他的这本书帮助全世界上千万读者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困境,过上了宁静而丰富的生活。

▷1◁

为什么心智成熟很难达到?
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
他怎么感受和观察这个世界,如何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理解和评价,又如何进行回应,这些都是心智的表现。
成熟的心智,在心理学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很不错的表述。
比如,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应该是独立自主的,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自信但不傲慢,自重而又有危机意识,他知道反思,能够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等等这些标准一时做到不难,但却很难坚持。
因为,心智成熟的最大挑战,是直面痛苦解决问题,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比如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指望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假装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他们的存在,还有的人用酒精和药物麻痹自己,以换得片刻的解脱。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逃避痛苦和问题,是人类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源。
但人们面对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等不舒服的感受,往往有意无意间会采取自我防御机制来逃避这些感受,过分或者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带来心理疾病,从而阻碍心智的成长。
例如,其中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退行,它指的是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无法应付时,就会放弃成熟的态度和成人的行为模式,让自己退回到儿童状态好,逃避困难。
得了疑病症的人,就经常会产生退行现象。疑病症是怀疑的疑,生病的病。一般是指一个人担心,或者是相信自己得了严重的生理疾病。即使检查报告和医生都反复告诉他,他的身体是健康的,也仍然无法打消他的顾虑。
为什么会这样?背后有很多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出于对问题和困难的逃避。
比如,有个年轻人在知名IT公司工作,他的女友有才有貌在国外留学,他又刚刚被提拔为部门主管,看上去似乎是爱情事业两得意,但最近他发现自己的心脏有时会早搏,就总是疑心自己的心脏出了大问题,整日忧心忡忡,工作也无法集中。
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他的心脏很健康,这种程度的早搏根本不是问题,可他还是一个月跑好几趟医院反复检查。其实,这个时候的他与女友远距离的恋爱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作为新任主管,在管理下属和开展工作上也很不顺利,感觉很挫败,他无力应付却又无法面对。
于是,这个时候他就坚持自己病了,需要休息,要被人照顾,就像倒退回了儿童时期。
除了疑病症,很多其他的心理疾病也都和逃避问题有关。
例如几乎所有的强迫症患者。在首次发病之前都遭遇了难以应付的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患者逃避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和痛苦,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比如,有的人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焦虑和压力,就把压力转化成对物品的整洁程度的过分苛求。比如反复洗手,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必须保持丝毫不差,同时这样的行为也在向别人传递出人际隔离的信号,这样人际关系的问题就被回避了。
这和医生出于职业习惯反复洗手有很大不同,有强迫行为的人明知道强迫的思维或行动是毫无意义的,他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
有的人因为亲友生病离世产生了巨大的死亡焦虑,却又无法面对这种焦虑,就会出现强迫洗手的行为。似乎想通过反复清洁来隔离疾病,逃避对死亡的恐惧,却把自己带入了更大的痛苦中。
所以,逃避痛苦和问题会导致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它还会让我们的心智停止成长甚至退化。
比如,退行就是让一个疑病症患者,从成年人退回到了一个依赖他人,不用为自己负责的儿童状态。
那么,人们要靠什么来面对痛苦和解决问题呢?

▷2◁

我们靠什么走向心智成熟?
作者的答案是——自律和爱
其中,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工具,而爱是推动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我们先说自律,作者说的自律指的不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或意志力。他认为,自律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它包括4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取决于你的态度,对于那些时刻想要逃避痛苦的人,这些原则不会起任何作用。
第一个原则推迟满足指的就是先苦后甜。要你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再享受更大的快乐。我们前面说了心智不成熟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愿意面对痛苦,推迟满足,可以让我们获得足够的自制力和控制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再逃避。
而自律的第二个原则就更进一步了,它就是承担责任。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这里承担责任既不是给自己强加责任,出了什么事都先归咎于自己,也不是只会推卸责任,觉得自己犯错完全是迫于外界压力,而是非常明确的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不逃避后果。
自律的第三个原则是忠于事,这就要求你的人生地图绝不能与现实世界脱节,不能被虚假错觉和幻想蒙蔽。
人生地图”是作者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它是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的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停的修正我们的人生地图。
但是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认为自己的人生地图已经完美无缺了,没必要再去更新它。于是他们会把儿时感知世界,应对世界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
作者把这种现象定义为移情,移情经常发生,破坏性也很大,会造成很多心理疾病却又往往很难被察觉。
作者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电脑技术员,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他。失去妻子并未让她痛苦,但失去孩子却让他无法接受。妻子认为他心胸狭窄,对自己缺乏关心,对于他频繁更换工作的做法,妻子也很难接受。
从谈话中作者了解到,这名男子在青春期就经常跟警察发生冲突,三度进监狱,读大学时又被学校开除,任何一份工作都无法坚持下来,常常是在同上司大吵之后主动辞职,在他的口中,老师和警察是伪君子,上司都是骗子谎言家。他总说你不能相信任何人。
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的判断?是什么让他把生活过成了一团糟?
原来在这名男子小的时候,父母经常让他失望,答应在生日那天送他自行车,却干脆连生日都忘了,答应与他共度周末,最后不了了之。
好几次说好到约定地点去接他,最后却没去。他给父母的漠不关心找了很多的理由,比如他们可能太忙了,但他仍然感到悲伤和失望。为了不让自己这么痛苦,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不再相信父母也不对,他们抱有太多的期望。
后来他又把这种认知进一步升级移情为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没有谁是靠得住的,这成为他人生地图的主旋律,伴随他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时期,让他一再的同权威人物,比如警察、老师、上司、发生冲突。
他还不自觉的用主观臆断来巩固自己的信念,强迫自己疏远所有人,连妻子都不可靠。只有他的孩子权威不在他之上,所以孩子变成了他在世界上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男子来看心理医生就是因为旧地图已经不再有效,而头脑中的观念却依然根深蒂固,让他的生活处处受挫,怎么办?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去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图。让他的生活完全忠实于事实,没有虚假,没有错觉和幻想。
而这首先就需要他去反省,去觉察自己观念中有哪些谬误。真的是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吗?我的想法是不是过于绝对了?
从而开始调整自己的信念,尝试去相信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他还必须重新评价他的父母,承认父母其实并不爱他,他们的冷漠根本就不正常,承认这些无疑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但也会让他认清真相,不会再把这种因父母而生的错误信念迁移到现在的生活中,迁移到和妻子以及和其他成人的关系中。
其次,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样才能确定你的人生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
作为父母,当孩子反驳你的时候不再说,不许顶嘴,在家里我们说了算。作为老板在下属提出不同意见时不会再说,你居然有胆量怀疑我,最好给我想清楚。
勇敢的接受挑战和质疑,不断在与人和观念的碰撞中修订自己的想法,才能避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完全忠于事实,还要求你一辈子保持诚实。长时间的自欺欺人会使人情绪压抑积压愧疚,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就像刚刚谈到的那名男子,不仅他的父母一次次的欺骗他,他自己也下意识的骗自己,他们可能是太忙了,用谎言来掩盖父母根本不爱他的事实,尽管真相会让他痛,但也会让他清醒。
只有敢于面对事实的人,才能够心胸坦荡的生活,心智健康的成长。
好了,说完了自律的第3个原则,我们再来说第4个原则保持平衡平衡有的时候指的是弹性,他要求你为自己的生活确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我拿生气来举例说明一下,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要生存的更好,你不但要能克制脾气,有时候也要学会把火发出来,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被欺负过的憋屈又压抑,而在必要的时候生气,反而能让你活得更舒心自在。
面对生活,我们要有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保持平衡有时还意味着放弃。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在陪自己10岁的女儿下棋时,她也一心求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提议下棋,不过是为了哄孩子开心。
最后奇局不欢而散,女儿哭着跑开了,她也感到很挫败。在青少年时期求生的欲望,曾经给了作者很多帮助,但如今身为人父,这种欲望却成了他家庭生活的障碍。
作者想用自己的事例说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需要清晰的知道当下什么才是你最重要的,而为了他们,你又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和放弃?
比如进入到青春期的时候,你需要放弃婴儿时期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放弃完全占有父亲或母亲的欲望。当你长大成人,那就要放弃青春期时自以为潜力无穷的感觉。然后当你步入中年,你就要放弃青年人的灵巧与活力,最后你要放弃长生不老的空想,甚至放弃生命本身。
在人生中每前进一步你都需要放弃旧的接纳新的,而放弃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好了,刚才我们说了,自律是我们让自己心智成熟的工具,可是实现自律并不容易,需要巨大的勇气去忍受痛苦。
作者认为,在这段少有人走的路上,推动我们艰难前行的是爱,因为只有爱才能让我们有勇气面对痛苦。
这个答案看似简单,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什么是爱,真正能够拥有爱的能力。
有一位年轻的男患者他胆小怕事,性格拘谨内向,他告诉作者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他因为害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从上小学第一天开始就天天开车接送我上下学,直到高中三年级时他仍然不肯让我坐校车上学,经过我的苦苦哀求,他才终于同意让我坐校车,他真的是太爱我了。
可是这真的是爱吗?
当然不是,他母亲的动机可能压根和爱毫无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因为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爱是要让被爱的人感到幸福,达成他的目标。
如果与被爱者的目标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这位母亲的做法违背甚至压抑了孩子渴望成长成熟的需求,根本与爱无关。
除此之外,爱是要让自己和所爱的人都获得进步和成长。
真爱是爱自己也爱他人,最后爱意味着你要不断付出努力,不付诸于行动,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也不是真正的爱。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各种表象所困扰,反而错失了真爱。人们到底对爱有哪些误解呢?
作者主要说了4种,第一种是把坠入情网的激情误以为是真爱。
其实从本质上它只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和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的意义在于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而已。但往往在这期间与爱人的亲密无间,让你仿佛回到了儿时,那时你无所不能,这会让你感到爱无比强大,可以战胜一切。但实际上这样的感觉常常与现实脱节,就像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可以让世界围住他转一样,十分不可理喻。
第二种是把依赖当成爱。这是对爱最常见的一种误解。有些患者因为感情失败而极度沮丧,他们会痛苦的说,我没有了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是多么爱他。
可这并不是爱,只是一种寄生的心理,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但心理健康的人不会让他控制自己的生活,但也有些人因为过分依赖他人而心理失调,他们会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反而让双方都失去了独立和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依赖多元于童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所以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只想获得爱而不想付出爱,心智就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状态。
对爱的第三种误解是不恰当的溺爱。比如母亲把孩子永远当成婴儿来对待,不希望孩子发展自我意志和独立精神。我们前面谈到的始终坚持接送孩子的妈妈,就是把溺爱当做爱,还有些爱与它类似,比如像对待宠物一样的爱,或者爱伴侣,只是因为他对你为命是从这些方式大多仅仅出自母性或父性的本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他反而会妨碍被爱者的心智发展
第四种是把自我牺牲误以为是爱。有一位女士被丈夫遗弃后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哭诉说丈夫虐待诚信,从不关心她。在外面有一堆的女人常常喝的冥鼎大醉,深更半夜才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对孩子也不管不顾,这样的遭遇听上去让人同情。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女士经受虐待长达20年和丈夫两度离婚又复婚,中间无数次分手又和好。
像这样的受虐狂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把自我牺牲当做是真正的爱,其实在潜意识里他们也是在满足自我的需求。就像这位女士她乐于忍受虐待,是否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当丈夫回头请求和好的时候,他便从受虐者转变为虐待者,感受到自我的优越和报复的愉悦。这背后不是爱,更像是对曾经遭受的屈辱的恨。
同样的道理,我们刚刚谈到的这些被误解为爱的行为,其核心动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已。

真爱的目的,永远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在这部分我们说了真爱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可以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实现高度的自律,从而让我们成长改变,一步步走向心智成熟。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再长的旅程也要有一个目的地,这条心智成熟的路最终会通向哪里?

▷3◁

这条心智成熟的路最终会通向哪里?

作者认为心智成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人合一,意思是人与上帝具有了相同程度的认识。不过这里所说的上帝并非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作者假设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跟我们极为亲密的上帝,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要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需要经常的自我反省,让我们的意识去无限的接近内心的上帝。
意识和潜意识,是心理学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时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所能觉察的内容,而潜意识则是指心理活动中不能被我们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我们无法察觉潜意识,但他却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意识体验。
比如一个人很小的时候曾经被火烫过,即使长大之后他已完全不记得这件事,但也可能下意识的回避使用火,这就是潜意识让他保护自己。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日常活动的意义,如何做决定等等,都深深的被潜意识影响着。
因此,要让心智成熟,我们就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
有这样一位患者,他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对家人发火,即使是流露一点恼怒的迹象都不行。当时他的姐姐正好从外地来看望他,他就顺便对作者提到了他的姐姐,称赞姐姐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后来他又说他当晚要在家里举行聚会,准备邀请邻居夫妇参加,还包括他妻子的姐姐,作者提醒他,你好像把自己的亲姐姐说成了妻子的姐姐。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口误,是不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其实,你希望参加派对的姐姐并不是你的亲姐姐,可能你压根就很讨厌你的姐姐。患者这时才终于承认他觉得自己的姐姐太唠叨,只要他在的场合大家都得耐着性子听他一个人说话,这让他感到非常尴尬,他实在是不喜欢姐姐。
这次的口误,让这位患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内心和别人一样是会有负面的情绪和感受的。只是他总是压抑自己,不允许这样的情绪表达人类有潜在的欲望和愤怒。
这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有当意识不愿意处理消极情感,承受由此造成的痛苦时,心理问题才会产生,而这又会阻止你的心智走向成熟。
反之,当你对潜意识表达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解读时,这些信息却会促进你对自我的了解。
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并且面对它,从而获得真正的成长。
所以作者在本书中也将心智成熟的过程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进化,那么易是怎样才能够成长呢?——答案是在对潜意识的逐渐认同和融合中获得成长。具体怎么做?要随时留意潜意识与自己的沟通。
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之前,潜意识就会觉察到,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醒你情况不妙。比如频繁的噩梦,过度的焦虑或是极度的沮丧,这些症状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他们是潜意识在提醒你自己的身心健康已经出现问题了,要及时反省或者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
不过大多数人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是很难理解这些讯号的。比如古怪的梦境,由于作者自己是心理治疗师,所以他建议我们求助于心理咨询。
作者曾经治疗过一位社会名流,他患上了抑郁症,多年来难以治愈,又始终找不到原因。患者的父母是普通人,但他的祖辈却曾经声名显赫,治疗进展很缓慢。
直到几个月后的某一天,他对作者讲述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和父亲出现在一个公寓里,里摆放着巨大的家具,他们大的令人窒息。
那时候他比现在年轻,父亲让他驾驶帆船到海湾的另一端把一艘船拖回来,他问父亲怎样找到船,父亲把他带到一个高耸的柜子前,柜子的顶端几乎顶到了天花板,上面有二三十个大抽屉,父亲告诉他,沿着柜子一直看过去,就会看见那条船。
乍一听,这个梦的含义很难理解。作者请他就柜子这个意向随便展开联想,他回答说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他带给我的压迫感,我最先想到的是棺材。
作者问,那么抽屉代表什么呢?他突然笑着说,也许是我想杀掉我的祖先们,那些抽屉使我联想到家族墓穴,每个抽屉也大的可以装下一具尸体,到这里梦的含义终于被揭示出来,他年轻时就希望像祖先一样功成名就,为此他感到压力巨大,以至于患上了抑郁症。而他为了让自己的心灵重获自由,在心理上恨不得杀死所有的祖先。
潜意识用清晰的语言讲述了我们最真实的情况,只要我们做出了正确的解释,这些信息就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心理的困境,促进我们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

▷4◁

最  后
心智成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让你的意识与潜意识完全融合,人可以和心灵上的上帝达成一致。
而此时,你在回望这条心智成熟之路会发现,虽然路途艰辛,但一路走来,你的勇敢和自律,让你以学会直面痛苦解决问题,你懂得了什么才是真爱,并在真正的爱里收获独立、尊严和自由。
你迈出的每一步都带着深刻的自我觉察,不断的自我完善,直至心灵的完美和谐。
心智成熟之旅是一场让你脱胎换骨的锤炼,更是一段通往爱和幸福的旅程。

编辑:喜乐姐

(0)

相关推荐

  • 抑郁症精神分裂更需要有一个疗愈的内在小孩

    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位年幼且受伤的小孩,所有人在童年都经历过困难,甚至创伤.为了保护自己防备将来再受痛苦,我们尝试忘记从前的痛苦.每次触及痛苦的经历,我们都以为自己会无法忍受,因而将感受与记忆深深埋藏在潜 ...

  • 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对谎言>

    "凡是心里有问题的人,都是心中缺乏爱的人"这个观念在合上书之后印在心里久久不能驱散,因为爱能够让我们勇敢的面对自己,驱除内心的谎言,接纳自己,并努力地去拓展.改变自己,走上一条通往 ...

  • 为什么说欺骗别人最终会伤害自己?因为我们同时也欺骗了自己

    恋爱和婚姻不幸的人,想要幸福需要看到这几点? 事实上,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就会由此失去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导致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而长期的.慢性的心理疾病,就会使人的心灵停止生长.不 ...

  • 心智成熟的旅程

    中文版序 很抱歉,我们奉献给你的不是一本时髦的书,它甚至还会让你感觉到一点点的不舒服.不过,请不要回避,你也无法回避,因为回避这一问题的结果是:你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 有人说,21世纪 ...

  • 能够促进对方心智成长的,才是真爱

    文/小宋老师 1. D女士的困惑:为什么老公变得不思进取? D女士是我做心理咨询时所遇到的一位来访者.她告诉我她的老公有些不思进取,喜欢躺在床上睡懒觉,还喜欢玩游戏,她怎么管也管不听. "难 ...

  • 《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   序 1.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是不能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源,如果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 ...

  • 《少有人走的路》-完结

    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记得四年前初识幸福进化俱乐部和永澄老师的时候,听他的第一节课,时间管理,PPT中就有一页放了这样一本书.他当时介绍的是自律.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明白有个人管理这么一说.出于好奇 ...

  • 疾病的希望: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

    心理群里有朋友问,为何我们习惯说"祝您身体健康",而不是"祝您心理健康",要知道许多身体病痛源自心理问题,同时躯体疾病一定伴有心理痛苦. 大家七嘴八舌,我也掺乎 ...

  •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209部作品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作者:M·斯科特·派克 译者:于海生 长度:20万字 适合:高中以上 这是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是我们普通人都能理解的心理 ...

  • 读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本书,我是听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第三季课程听来的,一收藏才知道,<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个系列,一共八本,目前,我只按阅读计划看完第一本. 在听吴军老师的课 ...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作者:  [美] 斯科特·派克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品方: 正清·远流 副标题: 心智成熟的旅程 译者: 于海生 / 严冬冬  出版年: 2011-6​ 豆瓣评分 8.6 前言 第一部分 规 ...

  • 豆瓣8.4高分的通俗心理学杰作:你有多成熟,就有多少爱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真爱的目的永远是促进心智的成熟 | 第1660期 今日豆瓣评分8.4分,78493人评论 关于书: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开篇语.<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 ...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离不开自尊自爱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在上面谈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这一因素:自尊自爱.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过且过 ...

  • 心理学:通往心智成熟之路|“绿茶表”进化史

    并不是所有人都都有资格做绿茶的,因为绿茶首先就要漂亮,从这个角度说,我是没资格做的.但是没资格做,并不意味着不懂绿茶的心理.比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或痛骂(其实本质上多半是嫉妒),我更有兴趣科普这种 ...

  • 董宝珍投资思想学习心得(二) 来自凌通之友:CST ——投资进阶之路 投资之路,是一条少有人成功的路...

    来自凌通之友:CST  --投资进阶之路 投资之路,是一条少有人成功的路.回首自己走过的投资之路,这是一条坚难的探索之路,一步步走来,学习投资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习投资 ...

  • ​读《少有人走过的路》

    读<少有人走过的路> 桐浦小学 陈婷 解决问题的时机,书中介绍了几个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收的是一个37岁学医的,没有学过机械,羡慕他人会解决修理机械的问题.因为他人的话,去尝试了解决机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