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胃之关”探析

以历代医家的阐释为基础,探析“肾为胃之关”涵义及临床应用。指出肾为胃的水液代谢、水谷精微代谢之关,而且肾与脾胃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及,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皆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考虑从肾进行论治。

《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肾为胃之关”源出《素问·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此处主要论述的是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强调了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肾为胃之关”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后世医家有着各自不同的阐释。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曰:“‘关’者,所以司出入也。

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指出了二阴闭塞令胃气不降,而肾的气化功能是二阴通利的保障。

明·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三十八》中云:“‘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进一步补充了二阴的功能,令肾与胃在生理上的联系逐渐明晰。

“肾为胃之关”原旨及内涵

“关”字字义解析

“关”,《辞海》释义:“关,关口,关门。古设关于界上”;《周礼·地官》中说:“古者境上为关”;《礼记·王制》注:“关,界上门”。多是指古代设于险要地方或国界之上的守卫处所。《说文解字》中释义:“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可引申为“把守门户”,为门户启闭之关键。故可将“肾为胃之关”理解为“肾为胃之门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水液之源;肾主水,司全身水液代谢,为津液输布排泄之门户。正如张介宾所云:“肾者,胃之关也,位居亥子,开窍二阴而司约束”。

肾为胃的水液代谢之

《内经》在论及水肿病因病机时提出了“肾为胃之关”的认识,强调肾在机体水液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意指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致水液的排泄出现异常,致使水液潴留体内,而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导致水肿之患。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起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和小肠的泌别清浊,最终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是在多个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然在此过程中,肾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依赖肾的蒸腾气化。《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在水液代谢的全过程中,胃为水液生成之“上源”,肾则为“下源”,为胃之“关闸”。若肾气充足,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则启闭有度,胃中水饮得以正常输泄,清者敷布周身,浊者下输膀胱;若肾气不足,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启闭不利,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出现异常的情况,或者出现水肿、癃闭等“关门不开”之病证,或者出现遗尿、消渴等“关门不约”之病证。

肾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其化生都依赖于胃所受纳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如《灵枢·玉版》言:“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所以胃除了为水液代谢之“上源”,还为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化生之源,而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如何存留于体内发挥其生理效应,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然离不开肾“主封藏”所起到的司关门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饮食入口,在胃气的作用下受纳于其中,故古代又有将胃喻为“太仓”之说,而肾就好像“太仓”之门户,使得精微物质能够正常出入于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之中以充养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并将多余的物质排出体外。如果肾司关门不利则精液、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可能会过度流失,人体必定会因气血津液等的匮乏而出现各种虚证。胃受纳、腐熟水谷,并将水谷化为精微,而肾能使胃所化的饮食精微留于体内脏腑经脉之中,荣养四肢百骸,避免从下焦孔窍散失,同样也为“肾为胃之关”的内涵所在。

“肾为胃之关”的外延——肾与脾胃相关

历代医家对“肾为胃之关”的阐释,多指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肾为胃之关”中的“胃”不能单纯理解为解剖上的胃及胃的功能,应是包括脾在内的中焦脾胃。《素问·太阴阳明论》也有“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及“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等论述,说明脾胃同居中焦属土,经脉上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过程。脾运胃纳相互协作,无胃之受纳则就无脾之运化,无脾之健运则胃就难以受纳,胃之受纳、腐熟只有与脾之运化相互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景岳全书·饮食门》所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在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以胃为主的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内经》及历代医家所重视的胃气也多是强调脾胃功能的重要性。

肾与脾胃经脉相连

《灵枢·经脉》言:“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由此可知肾经与脾胃两经并行于胸腹部,且多次相交而行。此外肾经与脾胃两经还通过任脉、冲脉、带脉加强了彼此的沟通联系,共司身体多处脏腑官窍,运输渗灌气血,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以期维持阴阳动态平衡。

肾与脾胃生理功能相关

肾与脾胃生理功能相关主要体现在先后天相互生养,互资互助。肾藏先天之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五脏阴阳之根本,故称先天之本。胃受纳、腐熟水谷,并在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下,纳运协调而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气血津液,为精微生成之源泉,故称后天之本。

然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有赖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脾胃化生精微,亦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正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云:“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认为一者浆粥入胃,二者泄注止则五虚之证可存生机,进一步说明了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方能生生不息。

肾与脾胃病理相及

肾与脾胃通过经脉沟通联络,交通气血,生理上先后天相互滋养、联系密切,故在病理上常常会相互累及、互为因果。一方面,脾胃发生病变,必然导致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而累及于肾,使得肾失充养而为病。正如李东垣所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临床应用

“肾为胃之关”这一理论的内涵已不拘泥于其原旨,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拓展与延伸。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而且肾与脾胃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联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考虑从肾进行论治。

根据《内经》原旨论治二阴病

根据“肾为胃之关”理论的原旨可知,肾气充足则二阴开阖自如,而肾气虚则会导致关门失于常度。正如《景岳全书》所言:“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

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之后或蒸津化液充养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或为水湿痰饮蓄积体内成为致病之邪,或为遗尿不禁、频数无度而致正虚,皆责之于肾,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则水液代谢异常。

在临床治疗诸如此类水液代谢失常、开阖失司的疾病时皆可考虑从肾论治,治宜温补肾阳,要时刻强调固肾护气,恢复肾之气化功能,则水液代谢可复,诸症可消。

”黎明五更之时,人体阳气未复,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而致脾胃运化失常是导致泄泻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正传·秘结》曰:“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阐明便秘除与脾胃有关外,还与肾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经义外延论治中焦脾胃病

根据“肾为胃之关”的经义外延,我们可知肾与脾胃联系密切,不但生理相关而且病理相及。脾胃须得肾中元阳的温煦,才能正常的纳运水谷精微,阳明燥土亦有赖于肾中元阴的滋养才能柔润而不燥。

所以在临证之时,对于脾胃的病证,因肾病而及脾胃者,其病虽在脾胃,但其本在肾,故当根据辨证情况从肾论治;对于非由肾病所致者,在其治疗过程中兼用补肾法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陈士铎《辨证录》中云:“盖脾胃之土,必得命门之火以相生,而后土中有温热之气,始能发生以消化饮食。”认为脾胃运化饮食物,全赖肾中命门之火的蒸化。

在临床中治疗诸如此类肾阳虚衰,中焦失温而脾胃不健,或脾胃久虚,损及肾阳的病证,如小儿消化不良、老年脾胃病、胃病日久者,都应时时不忘把温肾补火作为重要一环,补命门以助脾胃运化得复,疾病可愈。

(0)

相关推荐

  • 考研中基24 | 精气血津液神(一)

    原创 药真题 药真题 前天 收录于话题 #考研中基 111个 考研中基这系列推文会推送中医基础理论真题,适当之处会提及一些相应的知识点.中基的内容看似琐碎,一旦理解,则无须死记硬背.因为中基并不琐碎, ...

  • 基于肾之“精气”“阴阳”理论探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变化

    冯秀芝 中医思维十 今天 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 摘要:中医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又为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古代文献和中医临床立法用 ...

  • 何谓从胃治肾?阳明病与二便关系密切?肾为胃之关?

    <景岳全书·肿胀>谓:"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帷畏土,故其制在脾". 在胃肠参与水液代谢中,大肠主津,小肠主液,饮入于胃后"游溢精气& ...

  • 脾属土,土能生万物,肾为胃之关,用于久病...

    脾属土,土能生万物,肾为胃之关,用于久病脾肾虚,无食欲,用健脾培元方,可健脾肾,增食欲. [组成]:黄芪.党参.太子参.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山药.炙甘草. [功用]:健脾培元.--<赵振兴临 ...

  • 班秀文从肝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经验探析

    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从医70余载,虽以妇科见长,但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诊疗均颇有心得,其论治男性不育症用方简明,疗效显著. 班老认为,不育症脏腑辨证偏重于肝.肾,证型多为肾精亏虚.肾阳虚衰.肝肾阴虚,治疗重 ...

  • 清入关前《离主条例》探析

    1615年,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这一制度是由女真旧有牛录制沿袭而来的.八旗制度将旗数固定为八个,同时固定了各旗所在的方位,避免了战争中占位问题,从原则上没有刻意的偏袒任何一方,而这种追求平衡的思想 ...

  • 清入关前《离主条例》探析.doc

    -->绪 论 一.选题意义 满族是继蒙古族以后,在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建立统一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带有诸多标签的朝代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大量遗产,但是又因为 ...

  • “肾阴”与“肾阳”探析

    于清茜 I 摘要:肾阴.肾阳,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不仅对掌握肾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掌握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肾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也十 ...

  • 关阳 | 元好问《邓州城楼》探析

    元好问<邓州城楼>探析 文|关阳 邓州城楼在新时代的歌声中重建起来了.在历史上,邓州城楼就曾闻名于世.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诗人元好问曾任南阳县令,多次往来于南阳和邓州,感于时事,写下著名七律 ...

  • 杨宇飞教授运用“三交疏肝补肾方”中西医结合论治乳腺癌经验探析

    杨宇飞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与创始人.她在中西医论治乳腺癌方面注重"以和立法"."寓补于通",认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除了传统认为的 肝肾阴虚.肝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