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菜

刺菜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刘柱东

刺菜(学名:刺儿菜,拉丁学名:Cirsium setosum),多年生草本;卵形或椭圆形叶子互生,边缘有刺,两面有白色丝状毛;夏季开紫红色花,头状花序顶生。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欧、东欧、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等地区亦有分布。

中文学名刺儿菜

拉丁学名Cirsium setosum

别称大蓟,小蓟,大小蓟,野红花,大刺儿菜

二名法Cirsium setosum

界植物界

快速

导航

形态特征植株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100-120)厘米,基部直径3-5毫米,有时可达1厘米,上部有分枝,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1]叶基生叶和中部茎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有时有极短的叶柄,通常无叶柄,长7-15厘米,宽1.5-10厘米,上部茎叶渐小,椭圆形或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或全部茎叶不分裂,叶缘有细密的针刺,针刺紧贴叶缘。或叶缘有刺齿,齿顶针刺大小不等,针刺长达3.5毫米,或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粗大圆锯齿,裂片或锯齿斜三角形,顶端钝,齿顶及裂片顶端有较长的针刺,齿缘及裂片边缘的针刺较短且贴伏。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或下面色淡,两面无毛,极少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绒毛而呈现灰色的,亦极少两面同色,灰绿色,两面被薄绒毛。[1]

花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植株含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卵形、长卵形或卵圆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宽1.5-2毫米,包括顶端针刺长5-8毫米;内层及最内层长椭圆形至线形,长1.1-2厘米,宽1-1.8毫米;中外层苞片顶端有长不足0.5毫米的短针刺,内层及最内层渐尖,膜质,短针刺。小花紫红色或白色,雌花花冠长2.4厘米,檐部长6毫米,细管部细丝状,长18毫米,两性花花冠长1.8厘米,檐部长6毫米,细管部细丝状,长1.2毫米。瘦果淡黄色,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长3毫米,宽1.5毫米,顶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层,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3.5厘米,顶端渐细。花果期5-9月。[1]

分布范围除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外,几遍全国各地。分布平原、丘陵和山地。生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海拔170-2650米。欧洲东部、中部、苏联东、西西伯利亚及远东、蒙古、朝鲜、日本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波兰。[1]主要价值【释名】亦名虎蓟(大蓟)、猫蓟(小蓟)、马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千针草、野红花。【气味】甘、温、无毒。【主治】心热吐血。用小蓟叶和根,捣烂压汁,每次服二小碗。七窍出血。用刺蓟捣汁和酒服。或取干蓟研细,冷水送服。崩中下血。用大、小蓟根一升,泡在酒一斗中,经过五天,取酒常饮适量。亦可用酒煎蓟根服或用生蓟捣汁温服。又方:小蓟茎、叶,洗净,切细,研汁一碗,加生地黄汁一碗,白术半两,共煎到五成汁,温服。小产流血过多。用小蓟根、叶,益母草各五两,加水二大碗煎成一小碗,分二次服,一日服完。刀伤流血不止。用小蓟苗捣烂敷伤处。小便热淋。用蓟根捣汁服。疔疮恶肿。用大蓟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以出汗为见效。【参考出处】《本草纲目》[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