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姜太公祖居以及大逢所在的探讨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姜太公出自上古名门,其祖居史迁却语焉不详,后人皆据“东海上人”属之于齐地。晋张华《博物志》载:“太公望所出,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唐代《元和郡县志》详细说了姜子牙的故里:“海曲故址在莒县东百六十里,”“海曲古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但这些说法,距太公时代较汉时更为久远,其根据从何而来?何以司马迁不清楚的事,后世反而更为明确?再则,《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周语·富辰》曰:“齐、许、申、吕由大姜。四国皆姜姓四岳之后。”大姜之后,史载其地皆在中原或其南部地域,何以唯太公祖居为齐地?其实,历史上早已有人提出这个疑问,并且有不同的意见。
《汲冢书》是西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在盗掘魏王墓时得到的一部竹简书,比司马迁的《史记》早200多年,距姜太公时期更近。《汲冢书》出土第九年,也即太康十年(289),汲县令卢无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太公乃汲县人”的文字。汲县古来就有太公庙宇和祠堂,还有太公阁和太公故里吕村。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在汲城东门北侧有姜太公庙,庙前碑刻上说汉代会稽太守杜宣、汲县县令崔瑗一致认为太公故里在汲县,并说他的旧居还保存着。后代很多学者赞同此说,认为姜子牙的故里非汲县莫属。《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记载:“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如果,太公服事于纣,则其居于朝歌附近的汲县是顺理成章的。《孟子·离娄》篇里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姜)太公避纠,居东海之滨。”可见,太公确实曾经服事于纣,也因去之,为避纠而居于东海之滨,这和《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载:“东海上人。”相合。但细细辨别这两条记载,史迁所载,是太公祖居,与孟子所言还是有区别的,事实到底如何?
《山海经》是一部重要的先秦文献,保存了重要的一些上古史料,对于我们了解上述问题有所帮助。《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以下几条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这个姜姓的北齐之国,无疑所指就是姜太公所封之国,这个显然是后人补记,并不能据此简单否定材料的真实性。《山海经》所载材料俱为上古,时代绝大部分在夏以前,有的条文在夏之后,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条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这条内容本为记载周人先祖起源,其时当在夏先,而此处记为西周,当为后世编著者,按自己的理解直接用了后世的字词来解释前代,这种情况在历代史书中常见,如《史记》传抄上古文章,经常用汉时字词和地名,代替原先的古文、古地名。
但后人的追记也经常引起解读上的混乱,比如此条“北齐之国“,研究者经常把其地望定于西周齐国,而本经叙事自东北方向到西北方向,首句又有“东北海之外”之方位,那此姜姓北齐之国自然在西边的临海之地。其实不然,《山海经》所述事皆在上古,此处显然是指姜太公祖居之地,与《大荒西经》西周姬姓国同例。此经首节的“东北海”也非指今天的东海、渤海,这个东北海之外为帝颛顼葬所,而该地一般认为是今天的濮阳。本人曾在《解读上古中国的一把钥匙------关于<山海经>所载地域及其史料价值的讨论》一文中已指出:《山海经》中所言诸多”海“,尤其四海俱是词组状语前置用法,如本条“东北海”指的是“海东北”,而海经所言的海其实是豫中平原和黄河北岸之间的同一片海。如此,按经中所述,这个北齐之国在“东北海之外”的西南,是为海的东面,按《山海经》的字词用法号为”东海“,姜太公正是”东海上人“,”居东海之滨“。司马迁、孟子是时能看到一些较古的材料,但他们也已经无法正确解读,故只能地把原始记录留传下来,未加改动。
经过前节的讨论我们把太公祖居定在今天的濮阳西南,更确切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接下来记载来确定:“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这个“先槛大逢之山”按经中顺序紧邻北齐之国之西,”先槛“无考,先存疑,“大逢”则上古史料中多见。逢,也作逄(páng),逢国,即逄国。逢国来自上古时代的有逢氏,《山海经·海内经》中有“炎帝之孙伯陵”的记载,伯陵,即为逢伯陵,推测有逢氏出自姜姓。《国语·周语》中也说“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韦昭注:“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夏代时有个传说人物叫逄蒙,《孟子·离娄》中说,逄蒙发射,拜师于后羿,逄蒙来自逄国,可见夏代时已有逄国。《史记·秦本纪》载:“秦使公子少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集解》引徐广云:“开封东北有逢泽。”逢泽又作蓬池,逢泽是当年有逢氏迁徙留下来的痕迹,时间当在夏商之前。《左传》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逢泽有介麇焉。”《汉书·地理志》有逢池,《水经注》又称百尺陂,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战国为魏地,本逢忌之薮,惠王废以赐民。公元前344年惠王会韩、宋、卫、鲁等诸侯及秦公子于此。上承自今中牟县南东流的古鲁沟水,东北流为新沟,注入古渠水。唐宋时尚见于记载,今已堙废。上古时,开封之地尚为山丘,在逢泽边上,我认为今日开封即“先槛大逢之山”。开封也正在濮阳西南,其东邻古为东昏,今天为兰考,为姜太公祖居的”东海“之地。
最后,还有个问题也很值得探讨。本文中所引“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这个”禹所积石“《禹贡》有载,《禹贡》积石山后人都定在陕甘间,经过本文的剖析,禹贡记载有误,《禹贡》为伪书又添一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