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除了基因就是文化,家族民族亦然
文化是所有认知的总和,对世界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形成这些认知,需要利用各种能利用的手段,包括科技手段,而量化是发展科技的基础。中国文化重定性轻定量,由于凡事不做量化表述,导致投机盛行,无力发展科技,就是近几百年中国积弱,被动挨打的原因。
而中华文化这个世界唯一一个连续的文化,在明朝以前的各个阶段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靠的不是体力,不是征伐,靠的就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其主体就是汉文化。历史上,虽然汉文化几经灭亡之险,但凭着自身的优势,而得以存续,就算外族统治,也不得不用汉文化治国,可见汉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家族,就是祠堂,通过祭拜祖先,将家文化传承下来,在民族,靠的就是四书五经、科举考试,通过儒释道凝聚民族的力量。
古人教学旨在悟,在记忆敏感期大量记背,老师说文解字,但很少讲解,靠的是学生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老师引导学生“悟”,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靠着铭记于心的养料,终其一生去解悟人生大局。一通百通,一悟千悟,而不是师传,师传那是工匠的事情。可见古人教学的先进。
认知深刻,行为端正,文化决定行为方式。文化不单指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数理化,而是认知的总和,一个人混得好不好,除了遗传,就是文化的原因;一个家族混得好不好,除了基因,还是文化的原因;一个国家混得好不好,除了国民素质,仍然是文化的原因。
一个民族抛弃了本国的文化,而用一个外来的东西来滋养,无法承载十几亿人的发展。
操作需要定量,方向依靠定性,操作需要科技,方向依靠文化,科技促进文化,文化促进科技。数理化是定量,精确准确,语言也是一种定量,这种定量范畴更大,覆盖面更广,然而更不确定,但更善于随机而变。
一个存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一个支撑着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一定有自身的优势,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从这个文化中吸取营养。没有继承就无法生存,没有继承也谈不上发展。
当然,文化需要适应时代,应该甄别到底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标准就是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个人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就是好文化,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就不是好文化,而那些看似不好的文化可能短期不利而长期有利,所以需要小心取舍。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万事不屈的精神,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实用主义,是与人为善的和谐态度……是整个民族的养料。而那些由于时代原因断奶的几代人,上没有民族文化的滋养,下没有家文化的支撑,后没有现代文明的接续,变成了四不像,造就了无底线思维,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在社会的爬升阶段迷失了方向。
一个充满了竞争的文化不一定就是好文化,那种不择手段的竞争,那种以击败对手为目的的竞争,只能让所有人焦虑;一个能让多数人不管处于任何境遇,都能够普遍得到平衡的文化就是好文化,好文化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还能够使人安心。
文化于个人,是历经生活磨难,悟出来的道理,于家族,是沉浮于红尘,总结出来的家训,于民族,是存续间,悟出来的理论。
个人、家族、民族,重文化,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