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兼,不可偏废——你可以选择不生病(中篇连载)29
作者:张宝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编辑,署真名以示负责)
本书尚未正式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动静相兼,不可偏废
养生之要,除饮食、心态、排便等等而外,唯一动一静而已。动静相兼,劳逸适度,即是养生。不动,则人体缺乏阳气,运化失职;不静不眠,则人体失去了修复器官、恢复机能的机会。
人要保持健康,还需注意劳逸适度,既不能太累,也不能太闲。太累,能量消耗过大,会使器官及机能受损。太闲,就会“废退”。具体到某一器官也是这样,既不能让它太累,超过它的承受能力,使它受到损伤,也不能让它太闲,废而不用,功能就会丧失。所以,养生的要点之一,在于劳逸适度。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被机器取代。除少数工种外,体力的消耗降到了极低的水平。但这对人体健康来说却并非福音。中医说“动则生阳”,运动才能生助人体的阳气,使生命力强旺。按照现代的说法,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生物电,促进各项生理功能,使营养物质顺利进入细胞发挥生理功能,将垃圾、毒素及时排出体外,才能使人体免受疾病的伤害。用进废退,经常运动锻炼,才能增加体力,健旺精神,使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因此,要保持健康,运动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年轻人可选用较为剧烈的运动方式,诸如跑步或快步走,打球、习练武术等。中老年人则应选择较为和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下蹲、跳街舞、练太极、练气功等。但需注意的是,运动不可过量。运动过量会过度消耗人体能量,同样会造成人体能量的匮乏,不利健康。在还没有疲劳感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休息。
在众多的健身养生方法中,尤以下蹲即“蹲墙功”值得推荐,此法不需器械,不占场地,不影响他人,在家中即可习练,简单易学,效果显著。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即可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笔者坚持用此法锻炼已达20余年,深受其益。
具体方法为:
1.先试一下原地下蹲,不要快起快落,稍微慢一点。如果原地蹲感到很困难,可以先缓一段时间,等到下蹲不再那么困难时再练习蹲墙。
2.尽量避免面对粗糙的墙壁,以免擦伤鼻面部。
3.走到墙前找一个合适的临界距离,就是既能蹲下去又不摔倒的那个距离,找到后再往后撤一点才开始蹲墙。
4.开始时每次蹲20下,适应以后再逐渐增加次数,达到一次蹲墙不少于100个。
5.随着蹲墙水平的提高,可以尝试缩短脚与墙之间的距离,直到脚趾贴到墙为止。
6.蹲墙的时候身体要保持中正,不要歪斜;头部不要后仰,要收下颌。
7.下蹲前先收腹,把腰往后送,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
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
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伸动、拉直,如此为一次。
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身中正,脚尖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
根据蹲墙功的功夫层次,可由易到难地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抱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则应尽量按标准的姿势蹲。刚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没等蹲下去,就会往后倒,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精神高度集中专一,并树立“一定成功”的信念。每次下蹲30个为一组,每天蹲一组以上。
二、熟练阶段。此阶段在两脚并拢、脚尖抵墙能完成蹲墙动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形松意充”,体会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同时增加蹲墙的次数和时间。
三、提高阶段。按标准姿势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后,就不应再盲目追求数量(即蹲墙的次数),而应加大难度,提高质量。加大难度的方法如下:
①赤脚蹲墙。赤脚,脚尖抵墙下蹲,同穿鞋蹲墙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大加强了对脊柱的抻拉作用。
②撑臂蹲墙。这在难度、力度上又加了码。蹲墙时,两臂保持左右手举成一字形,立丁字掌。进一步还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时,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时,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墙壁。练此式更有利于通透上肢。
③背手蹲墙。A.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于腰部命门。经过撑臂蹲墙,起落时身体平稳,不会后仰,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B.两臂置于背后时,两小臂重叠,两手互握对侧肘关节。这样做在蹲墙时还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④拳抵鼻尖蹲墙。蹲墙时,可用一手握拳,横置于鼻前,用拳眼对准鼻尖。熟练后,可加至两拳相接,置鼻尖与墙壁之间,下蹲上起。此动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久之自然合度。
⑤蹲墙耗功。当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定住姿势不动,当作站桩来练,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若此时能在鼻尖前放置两拳,则效果会更好。
自始至终,动作与呼吸必须协调一致,即气吸至尽时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时气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处。自始至终鼻、膝、脚尖不能离开墙壁,尤其是头部绝对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则使脊柱偏斜,影响效果。呼吸在胸部不憋闷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蹲墙功源自杨式太极拳的松腰秘法,蹲墙的健身原理是通过蹲墙对任督二脉的锻炼达到丹田气足圆活,尤其是对颈、胸、腰、骶、脊椎的抻拉、压缩,可牵扯到常常运动不到的肌肉、韧带、神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日久自然感应异常灵敏,从而使肌肉、骨骼达到坚韧有弹性。
中医认为,腰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腰部放松、灵活,则气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另一方面,可保证腰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故古人又有“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说法。(据360百科)
与运动相对应的是静止,静,同样也是养生的一大法门。养生要动静相兼,不可偏废。
最便捷的静养之法就是睡眠,没有良好的睡眠,便没有健康。
也许是由于太过平凡,太没有“技术含量”,睡眠的重要性常常被我们忽略。然而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养生者每天必做的基础功课,甚至可以用睡眠来治疗疾病。
我们知道,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位“最好的医生”,那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事实上任何疾病的痊愈最终都要靠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而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仅仅是起了某种助力作用。
睡眠疗法,产生治病作用的并不是睡眠本身,而是通过睡眠给免疫系统创造条件,让它来修复我们身体所受到的各种创伤。因为我们在清醒的时候,不仅会消耗体内的气血能量,减少了免疫系统的“弹药”供给,同时我们的“识神”往往也会发出很多不适当的、错误的指令,干扰、削弱甚至剥夺免疫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一旦解除了这种干扰,把身体完全交给免疫系统,身体自己就能治愈疾病。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智慧的,是“万法具足”的。睡眠疗法就是解除人为干扰,让身体发挥它自己的智慧,来强壮自己、治愈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当身体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时,免疫系统就有了“崭露头角”、一显身手的机会。
除睡眠而外,比较专业的静养之法就是入静——打坐或站桩,康养效果尤足称道。特别是对于病患者来说,练习入静——打坐或站桩,常常比服用药物等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有关打坐、站桩的知识方法网上有很多资料,也有许多相关书籍,可供参照练习,此处不作详细介绍。
(未完待续,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