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篇:大连(八)旅顺之游
旅顺之游
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妹夫便拉着我们三人去旅顺游玩。两点半钟,我们来到了“东鸡冠山”下。下了车,顺着石阶,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这是一座不高的小山,海拔只有181米;山顶也不大,不过500平方米,用不规则的石板铺砌。这里便是望台炮台,两门古大炮赫然在目,坚固地安放在山顶上,粗大的炮筒,炮口对着山下,当地人称之为“两杆炮”。这两门大炮是沙俄彼得堡奥普霍夫兵工厂1899年铸造的150毫米舰用加农炮。炮筒很长,射程可达10公里,并能做360°旋转射击,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远程大炮。
旅顺是俄国在远东攫取的唯一的不冻港,是太平洋分舰队的主要基地。1904年2月8日,在中国土地上爆发了日俄战争。午夜,在海岸灯塔和俄舰探照灯光照射下,日舰盯住俄罗斯舰队,在近距离发射了16枚鱼雷,其中3枚命中目标,重创俄罗斯最好的舰只3艘,揭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爆炸声和炮声惊动了整个旅顺。当时俄罗斯舰队军官正在城里举行晚宴,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要塞内不知道港湾里出了什么事,司令部查问,下面回答说是实弹射击。直到黎明时发现港口附近被击中的船骸,才真相大白。
战争期间,旅顺口港内沙俄太平洋分舰队因日军封锁突围失败,将舰上大炮拆下用于陆上战斗。一种说法是当时俄军强迫2000多名中国劳工,用滚木人拉的办法耗时半个月才将两门大炮运至山顶。有人从一组老照片上发现,全是由俄罗斯水兵把两门大炮从港口一直拖上山去的。旅顺要塞战斗刚刚打响,望台炮台便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在历时近半年之久的激战中,日军动用4个连的兵力仍无法撼动炮台。直至炮台最后一道防线,距山顶仅400米外的二龙山堡垒失陷,炮台才陷入绝境。驻守炮台的俄军战至最后仅剩6人。1905年1月1日,驻旅顺俄军失守望台炮台,上面插上了日军旗帜。当日下午,驻旅顺口俄军缴械投降,次日在水师营向日军签下投降书,旅顺落入日军手中。“两杆炮”成为日俄战争转折点。此后,又经过近7个月的争斗,俄国被迫于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
日俄两军在旅顺厮杀期间,双方共有1300多门大炮对攻,如今所存留的两门舰炮是日本人有意保留下来用以炫耀“战功”的,他们还在炮台上筑起纪念碑,这也成为日俄侵略者掠夺中国国土的铁证。旁边这座不高的碑就是他们筑的纪念碑,由几块粗糙的石头垒砌而成,正前面嵌着四块方形的稍光滑的石板,上面写着“望台炮台”四个字,最下面嵌着一块稍大些的方板,上面刻着由日军陆军大将一户后卫书写的碑铭。
此外这里还有东鸡冠山北堡垒,是1900年沙俄修建的,采用混凝土和鹅卵石灌制而成。北堡垒外部覆盖有2米厚的沙袋和泥土,内部结构复杂,由指挥部、士兵宿舍、弹药库、暗堡、侧防暗堡、暗道、炮阵地、雷道、楼梯井等组成。堡垒呈不规则的五角形,四周挖有6米深、8米宽的护垒壕,壕外山坡架设高压电网。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军为攻此堡垒,伤亡900多人。现在这里已成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
山顶周围是一些乱石,生长着杂草和松树等树木。从炮台眺望,能看到远处一些小山丘陵。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塔,还有一座塔架,隐约看到山的那边是一片海水。
离开望台炮台,我们来到了白玉山。白玉山也不高,海拔才130米,原名“西官山”,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陪同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视察旅顺口时,从随员口中听说对面的山叫黄金山时,随口说道:既有黄金,当有白玉,因此改名为“白玉山”(也有传说是因早年山石洁白似玉而得名) 。
从东坡沿着水泥台阶,我们到达了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玉山塔和高达110米的电视信号塔,这就是刚才我们在望台炮台所看到的。我们来到塔前,仔细观看。塔矗立在一个大的圆形平台上,四周有围栏。塔身以钢筋混凝土构成,高66.8米,总体呈圆形,好似一支蜡烛。塔身底部有环形柱廊,塔体上有18个窗口,塔尖像一颗炮弹。入口在北侧,塔内有螺旋形阶梯273级,可通到上面。
这座塔也是日俄战争的产物,是日军在日俄战争之后为炫耀武功,表纪死亡将士而修建的“表忠塔”。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和陆军第三军军长乃木希典的倡议下,殖民当局决定在白玉山顶修建“表忠塔”,以表彰在日俄战争中为天皇效忠的官兵。该塔于1907年开工,到1909年建成,历时两年零五个月,耗资25万日元,建塔工人20000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罪证之一。1945年,“表忠塔”三字被苏军铲掉,后改为白玉塔。1986年4月,塔被正式定名为“白玉山塔”。
我们来到山的南侧,站在山顶上,向海中望去,前方就是美丽的闻名世界的军港旅顺口。好一幅美丽的海景,更是一处举世闻名的天然良港。它的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极其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后家必争之地。左右臂膀般的两座小山对峙着,形成宽近300米的出海口,扼守住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正像张着的一张大口。这300米中只有一条91米宽的航道,每次只能通过一艘大型军舰,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右边是老虎尾半岛,延伸到近处的平伏在海水中的那片,多像是老虎甩过来的尾巴。西南则是辽东半岛的天然屏障老铁山。左边就是著名的黄金山,山北港湾里停泊着好几艘军舰。旅顺军港的险要之处全存于航道两侧的山上,那里隐蔽着许多火力机关,交叉成网、互相支援,敌舰很难靠近,所以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日军都没能从海上攻进旅顺,所以一些军事家形容说:“旅顺一口,天然形胜,即有千军万马,断不能破。”
目之所及,一座座大楼矗立着,密密麻麻,鳞次栉比,翠绿的树木点缀其间,远处山岭逶迤,令人赏心悦目;一艘艘军舰整齐地停泊在港湾里,守护着人民的安宁。
我们又来到白玉山的北侧,这里是海军兵器馆,在电视转播塔下。只见露天中展现着我国自己建造的鱼雷快艇、陆战坦克、红旗地空导弹、海军岸舰导弹、海军直升机、战斗机以及岸炮、舰炮和高射炮等大型武器,同时还有两尊刻有铸铁字迹的道光二十年间清代古炮。我们又走进室内参观。这里共设六个展厅:有水中兵器陈列室,展出各种水雷,深水炸弹和扫雷装具;有舰对舰导弹室;潜望镜室;激光枪射击室;轻重武器、各种弹药和地雷系列展室;舰艇序列模型、世界名枪和中国海军自北洋水师以来各个时期的军服陈列室。在馆内展厅中,还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珍贵展品,毛泽东主席一九五三年二月视察海军,乘坐“南昌舰”时办公用的桌椅和舰钟等。1994年9月被列为大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下白玉山,我们来到了军港游园。当年,日、俄殖民者曾为争夺此地多次激战,建国后,旅顺港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重要基地。游园位于白玉山南麓,旅顺军港北岸。南面对着旅顺口门的主航道,西与旅顺西港相连,东临四八一O工厂和旅顺东港,北临黄河路。游园的面积虽不大,但它的历史却已经很长了。
1881年秋,北洋大臣李鸿章出于巩固北方海防的考虑,选址旅顺作为北洋海军基地,亲率部分文武官员抵达旅顺口考察地形,得出:旅顺口居北洋要隘,京畿门户,“为奉直两省海防之关键”“盖咽喉要地,势在必争”的结论。11月,李鸿章将在旅顺建港设坞的计划正式上报朝廷,获准后,他立刻组建了旅顺工程局,到1890年9月,旅顺船坞全部竣工,耗白银139.35万两。同时在旅顺港沿岸用从山东长岛运来的紫色花岗岩石条修建了防浪堤,堤高3米左右,现海岸防浪堤即是当时所修的雏形。防浪堤上有铸铁和花岗岩缆栓。军港公园是那时修筑的防浪堤的一部分,当地人称为“坝沿”。日俄战争结束后,“坝沿”是一座批发和贩卖水产海鲜的渔码头,每天清晨停泊着许多各类木船,进行水产交易的人流和货车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从东园门走进去,眼前竖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像,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女正在弹奏着吉它动情欢唱,她的身后是一轮弯弯的月亮,脚下是黑色大理石砌面的基座。这座雕像被命名为《军港之夜》,这不由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的摇……”这首歌曲优美动听,一直传唱不衰。这里放置这样一尊雕像,真是极为贴切。
游园呈带状,用水泥方砖铺砌,靠海一侧有石堤。我们顺着海岸边看边走。不远处左侧靠海边,有四门古老的轮式大炮。走到园正中,正对港口矗立着一块高2.4米、宽1.5米、厚0.8米的石碑。这块天然石头是从老铁山上采集的,呈长方形,正面“旅顺口”三个大字是模拟郭沫若先生字体雕刻而成,涂鲜红色,远远望去,格外醒目。背面刻有记载旅顺口由来的碑文。这里是游客必到之处,也是游客留影最多的地方,因为它是旅顺口的标志。
继续西行,右侧大理石砌的一人高的平台上有一尊巨大的铜雕塑《醒狮》,取意于旅顺口元代曾名“狮子口”。巨大的铜狮,张着大口,昂首伏卧在长方形基座上,面对口门,雄姿威武,象征着祖国日益强大,如同睡狮猛醒,昂首待发。
园内广植花木。花坛形状不一,布局合理,栽种着各种名贵树木和花草,生长繁茂,有四季常青的龙柏、侧柏和毛樱、龙曲柳、忍冬、紫杉、玫瑰、冬青、桂香柳等。园中还有两个呈伞状水泥钢盘浇注的藤萝架。水泥圆桌、石鼓凳,供游人歇息。游园环境小巧优美,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洁白的浪花、飞翔的海鸥、湛蓝的天空,让人留恋忘返。
从游园最西边望出去,那就是军港了,沿岸停靠着好多艘军舰,只可惜不能近前观看。我们沿着公路走了一段,隔着铁栅栏向里看,感觉离得近些,看得更真切,军舰威武地停在那里。
旅顺口见证了百年来大连的沧桑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在这里惨烈爆发。有诗为证: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过去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支北洋海军居然全军覆没。日本人侵占旅顺之后,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整个旅顺最后只剩36个人。如今的旅顺口显得格外宁静,向世人们展示着绮丽多采的崭新风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努力,让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01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