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棋坛六十年》第一百八十章 杨、董决胜六年终成定局

第一百八十章 杨、董决胜六年终成定局

四、五十年代间,董文渊和杨官麟相继崛起,两人转战香港、上海而至武汉,连续作了六年决胜,董文渊终于让杨官麟出一头地,而成历史定局。
“万人鼓噪慑吴浓,犹是浮江老阿童”。杨官麟每年征沪,都像晋江王浚(小名阿童)的数船顺流而下,势不可当。代表当时全国棋艺的最高水平的杨、董之争,无疑是建国后数年间穗、沪棋坛的重要史页。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是杨、董六年决赛的后两年。这时杨官麟的棋艺光芒四射,董文渊想踞有江东之地,与杨平分天下,已经力不从心了。一九五四年的下半年,杨官麟都留在上海表演棋艺。当杨官麟到上海时,董文渊和他联合在大新公司摆擂台邀请北京名手南下比赛。另外,何顺安、朱剑秋则联合陈松顺摆擂台,这两大擂台形成了这一年上海棋艺活动的两个核心,气氛热烈。
杨、董同是一个擂台的台主,两人之间以兵刃相见的场次不多,只先后在六月和九月间,作了四局决胜,前两局和,后两局杨胜。这是他们交锋的第五年,杨以末负一局取得了压到优势。下为后两局。
这一局棋,极尽孙庞斗智之能事。董文渊同杨官麟经过数年角逐,已经深知杨的棋艺深醇,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每举棋一步,都务策万全。前半局,两人所争都在微末之间,一直在均势中发展。第四十七手,董炮四平九取势,虽然活泼,但不如炮八进四,管住敌方第三线,度数更为老练。第五十七手,董平车叫将(如图),这步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杨上士后,董的双炮分而不聚,既不能攻,又不能退守,只有一车相周旋,不能抵挡杨车马炮卒的全力进攻,由此致败。如平车叫将着改走炮三平八,可免覆没。
董文渊后行,采用了冯敬如所擅长的单提马应中宫炮,这枝“老枪”还能在五十年代发扬火力,足见董文渊对华南名手的韬略研究极精。开局阶段,董且守且攻,颇占得多卒之利,但这时还不是取决于兵卒的时候。他误在四十二手炮1进3取势,贸然弃马,以致得不偿失。如不弃马,改走马3退4,局面平稳。杨官麟则算准吃马无害,于是人弃我取,先受其惠。这以后董在劣势下抢攻,双方的着法都极为精微,稍一差池,即胜负立决。
在如图形势下,杨不宜炮六平四叫将,因董伏有退车抽将和进马卧槽叫将的威胁。接图杨走马五退六,先拆一手,极为高明。此后董已再衰三竭,老将丢盔授首。
一九五五年,汉口棋坛战云密布。上海名手何顺安、屠景明移师西指,与罗天扬、李义庭大战于“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武昌对岸。沪、汉之战,何顺安积分最优,以次为屠景明、李义庭、罗天扬。这期间,董文渊接踵而至,汉口先派周渭宾迎战。周渭宾曾击败川半王尊骥,雄视长江上游,但以一和一负,受挫于董文渊。董再战袁乜子,又胜,续与李义庭大战六局,以四胜一负一和告捷。
恰巧在董文渊连战俱捷的这个时间,杨官麟因赴北京途径汉口,被汉口的棋手留住,力请他和董文渊作表演赛,让当地象棋爱好者一开眼界。四、五月间,杨、董在汉口德华茶楼棋赛八局,首局杨胜,二、三、四局均和,第五、六局杨胜,第七局和,第八局董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至此,杨、董结束了六年战斗。下为战役的第六、八局。
董文渊面对杨官麟后手斗炮的挑战,不甘示弱,力求抢局,造成这一局棋互攻的高潮迭起,激烈可观。才到中变时,董连弃边兵、边马,以偏师突袭,自是大将风度。无奈杨官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董终未能摇他的阵脚。如图,杨虽处险,但却有士5进4的解着。此后董获攻不下,力尽而败。
董文渊在最后一局走子十分紧凑,利用兑子,赢得七路兵渡河,伏有暗先形势。如图,董已合围,杨如接走车2进2捉炮,尚有变化。现在上士是误着,终于不支。
杨、董从一九五0年开始交手,当初的两年,董占优胜,自一九五二年开始,杨以压倒优势胜董,迄至一九五五年,连续赢了四年,董文渊已经承认不能与杨抗争了。这六年间,两人共计比赛五十局棋,杨胜二十二局,董胜十二局,和十六局。他们的赛事自此终结。
杨官麟对董文渊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决不是偶然的。覃剑秋曾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一次,杨官麟同董文渊进行棋赛,在夜间弈罢之后,为了夺得次日的优胜,他一直对着棋盘深思,中间只坐着打了十来分钟瞌睡。就这样他终于把董文渊打落马下。”
覃剑秋说:杨官麟不是靠两分钟下一步棋的,而是一晚或者是一连几晚下一步棋的,因为他在比赛前总是先把对方的棋路作了尽可能详细的研究;比赛中,他又把当局关键的着法再三推敲。杨官麟的着法,有时乍看之下是最平凡不过的,但是回去仔细研究,才发觉确实只有这一着才是最高的一着。杨官麟简直把一盘棋都拆通了。
覃剑秋说:杨官麟在成名以后,每天还有不少时间是用于拆棋的。每一着棋总是岐路之中还有岐路,杨官麟却用不息的努力探索每一条岐路的可能发展,去寻求康庄大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