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有心讲来却伤感

上卷 第六回 第三节:

原文: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jiù)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端木持易见解:

上节说了,要搞清楚荣国府的根子在哪里,老曹找了一个线头,那就是和贾家有一些联系的“小小之家”,这个“小家”和贾府有啥关系呢?

大家看下图,王夫人的爸爸做京官的时候,带着王夫人和她大哥二人;认了一个干侄儿,就是王成的爹。这个王成的爹为啥要认王夫人的爹为干伯父呢?文中说了,“因贪王家的势利”;但有一个问题,王夫人的爹为何就没拒绝,而是接纳了呢?借刘姥姥的话说,因为“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啥意思?就是说,实际上王夫人的爹也是需要笼络一些本地的势力,否则他一个外地人,做起事儿来自然多有不便。而且政治上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个关系网络,谁不想让自己一边的人越来越多?能团结人,才是为政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虽然人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总也是一份力量不是?你不要,自有其他人要,那时候,你可就多个敌人了。所以,为政就是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花花轿子,众人抬”嘛,想当初,我们进联合国,不也是亚非拉的难兄难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所以,欲成江海者不拒支流,望磊高台者不绝细沙。此中真意,是那些无志的蠢人难以明了的。

可惜这王成的爹一死,王成就不成了,家业就萧条了。于是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这难道只是王成一家如此吗?将来王子腾家不也是要如此吗?贾家不是如此吗?大清王朝不也是如此吗?诸位外地求学工作的,不少恐怕也会如此吧。都得哪来的回哪去,是不是?一个家如此,一个人不也是如此?总归是要“尘归尘,土归土”的。王业有成传几代?最怕生子是狗儿。很快就会掉地板儿上,摔个脸肿鼻也青儿。这算不算归零呢?

诸位看老曹给这一家子起名字,王成,王狗儿,王板儿,王青儿。幽默十足吧?为啥不报出王成爹的名字呢?哈哈,这叫不讲之讲,那王成的爹是王某,他也可以是赵某,李某嘛!是不是?真是特别有意思。

这个王成本来是搞农业的,应该算是中小地主的,但他不种地干农活,白日里搞其他的活,猜测下来应该是搞点小买卖啥的。地谁种?估计是租出去了。注意啊,这说明,中小地主家已经没余粮了。不信,你看,他老婆刘氏得亲自挑水,洗衣,舂米做饭。他们雇不起丫鬟,保姆之类的,孩子也没人照顾。

好,该刘姥姥出场了。

刘姥姥是什么身份?一个真正的农民。

为啥这么说?“只靠两亩薄田度日”能说明这个问题。有田,说明是个自由农。讲到这里,我补充说一下,封建社会,农民分为自由农,佃农,雇农,还有游民。差别在哪里?自由农呢,有自己的田地,但只够自己种,不出租;部分自由农土地不足养活家人,还得租一点儿,但仍以自有土地为主;佃农,就是完全靠租地主的土地,或者绝大多数耕作的土地,是租来的,所以要交租;雇农呢?就是给地主打工的,长工,短工等,拿工钱,不交租;剩下的就是租不到土地,又找不到雇工活的,就彻底成了游民乞丐了。

刘姥姥是个寡妇,没租地,一个是她也干不了那么多,二个是只有一个女儿,也嫁了人。所以,两亩薄田够她自己糊口了。孤家寡人,日子真个是空荡荡的。你看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如果子女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两方的老人,如果哪个死了老伴,是不是就像刘姥姥这样了?

所以,女婿接她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这句话将刘姥姥富有心机,无论快乐也好,忍辱也好,怎么着也要留在女儿女婿这里的心情写的太妥帖了。让人读来,竟觉得特别酸楚。人老无所依,随二随女虽高兴,终是气难顺。可怜天下众父母,若无孙儿孙女生,谁曾知道尽孝心?

家长里短,有心讲来却伤感。今日就说到这里吧!


号主新书:《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

上下两册合辑,欲购买的,加我个人微信(duoleibei001)即可。全套售价:150,只有电子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