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十景之青阳晴眺
时光回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初期,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来到潍州,为秀美的景色倾倒,诗兴大发,挥毫写下广为流传的“潍州八景”诗,到了清代,又加上“北楼晓钟”和“塔山望日”二景,成为今天的“潍县十景”。这些诗至今还被很多潍坊人传颂着,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
现在潍城区向阳路与福寿街交叉口,往南不远的路两侧位置,有两座高大的残缺城墙,这里曾经有潍州八景之一的“青阳晴眺”。这位叫张起岩的青年人是这样写的:
青阳晴眺
秋风雨霁碧天凉,
极目城楼逸兴长。
几簇人家山色里,
一川黍禾半苍黄。
当年他来到这里,登上高处,往北望去,一大片半苍黄黍禾,豪情万丈,心中诗情汹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站在这里,向东北方向远眺,或许还可以看到掩于草木之间的玉清宫。眼前这一切,可能让他灵感迸发,继而吟出“玉清烟晓”的佳句。
玉清烟晓
琳宇清幽近水涯,
凌云烟霭杂朝霞。
殿坛金碧相辉映,
一段丹青景最佳。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潍州景色的热爱之情。他留下绝佳的诗句,带着无限的眷恋离开潍州,接着不久赴考,中了状元,做了高官,为官清廉,被民众爱戴,他可是元代首位状元(汉族)。有史料记载,他死后无多少财产,除了几袋珍贵的书籍,并无它物。
到了明末崇祯时期,清兵攻陷济南,打算向东进犯潍县。明初,潍州降为潍县。当时县令邢国玺担心土城不坚固,与郭尚友一起,捐银集资筑石城。历时八个月,石城筑成。清兵耳闻潍县石城坚固,一时放弃进攻。
几年后,清兵还是不肯放弃潍县,率军攻城。或许考虑到北城墙离县衙门较近,主攻北城墙。邢国玺因为守城有功,得以高升,调往他处。他的继任周亮工,和郭尚友、张尔忠等人,率全城官兵,坚守城墙。
清康熙版《潍县志》记载,青阳楼在北城墙之上。后来青阳楼被毁,清道光年间潍县何县令重修青阳亭,并亲自题词“青阳晴眺”匾,悬挂其上。至于张起岩笔下的青阳楼(或青阳亭)建于何年代,并不可考。
在清代郭汝龙题画的“潍县十景”图中,把“青阳晴眺”写成“青杨晴眺”,不知出于何意。以至于后来民国时期潍县县长厉文礼,找人拍摄的纪录片《潍县大观》中,介绍青阳亭时,也是写成“青杨晴眺”。不过在《潍县大观》中,我们有幸地看到了,当时何县令重修的青阳亭,原来是长这个样子的。
民间有说法是,青阳楼也叫申冤楼,民众一旦有了冤情,不必跑到县衙门去,直接来这里喊冤即可,离此不远的县令老爷,坐在县衙门的椅子上就能听到,而且一般都能得以申冤昭雪。不过此说法一直未见于任何史料记载,或许可以看作是民间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某种美好愿望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向阳路向北延伸,北城墙打通两部分,成为今天的道路两侧样子,至于县衙门和城墙上的青阳亭,随着城市的建设和道路的畅通,都消失在历史的灰飞烟灭之中了。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