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惯性思维,拿回人生控制权
今天我在“知乎”看到一个比较好的问题:“在职场中,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的想起来了自己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样子。
对技术的无限崇拜,导致我看不起“只会讲,不会干”的人,觉得技术才是王道,少说话多干事。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是太年轻了,技术固然重要,但人情世故也相当要紧。
可能是我在求学时期养成的惯性思维导致的,这让我走过一些弯路。
比如我曾在带领一个项目时,没有主动与领导核对进度,结果这个项目在领导心中已经不用进行下去了,当时还特别气愤,怪领导没有传递给我最新信息。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身边都一个拿着鞭子随时抽你的人:父母、老师、教导员……
他们不仅管理着我们的行为,还负责引导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在他们身边“权威”的影响下,去判断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但步入职场后,很多人还没有转变思维,还是一如既往:领导安排了任务,就做。领导没有安排,就闲着。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领导安排,自己要学会挖掘、发现并创造更高价值。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在恰当的时候,主动为领导分忧,让领导感受到温暖,你才会被需要,才会获得信任。
能够根据领导的预期,来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这是在职场上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很多人会觉得,都在一个公司工作,只要老实听话,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大家都差不多。
实际上,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觉,也是由惯性思维导致的。
在学校里面,只要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
为什么?因为考试成绩分数是有上限的。
100分的卷子,再牛逼的学生也只能考100,而成绩差的同学呢,也能考到70。
看起来他们之间的差距只有30分,但是真的吗?
不是因为真的只差30分,而是100的天花板太低了。
如果这个考卷的满分是100000分呢?这个差距远远不止30分了吧。
而职场中,这个分数上限就消失了。
工作中,不会为真正有能力的人设定一个天花板。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会因为是否能主动工作而渐渐拉大。
还有,在学校里,只有老师收作业的时候,我们才会提交上去。
而且如果做错的题目比较多,老师也会给我们改正的机会。
但是在企业,你根本没有那么多次的机会去练习,成败只有一次机会。
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比如领导让你完成一个技术方案,你就要主动汇报进度,同时也要注意和领导沟通时你对工作的想法和疑问,领导才能在你想偏的时候随时纠正你。
否则就可能导致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个结果——你花了一周时间做方案,结果连方向都是错的,耽误时间不说,你在领导心中的印象还会大打折扣。
如果能随时汇报项目进度、主动沟通,当然这种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
当然,也不是摒弃所有在学校中养成的惯性思维,比如学习的习惯,就非常好。
只不过,以前在学校可能是家长和老师“要你学”,而走向职场之后,应该是“你要学”,由被动转换为主动。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下海创业的人不多,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目标感不强的人后来都成事了。
然后,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是能凭小聪明和好运气成功的时代了。你再看看,多少企业家是凭运气成功的?
现在再也不是那个遍地是需求,随便做个产品都能上市的时代了。
随着竞争的加剧,能主动终身学习、改变自己显得更加重要。
我找遍我的人脉圈,几乎没有人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最终成了书呆子或者失去了社会技能。
相反,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上都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成为企业最欢迎的人才。
有句话说得好:“会学习的人,做其他事情也不会差。”
学习是件反人性的事。如果你在上班之后还能保持学习的习惯,那么你也一定会比大部分人更优秀。
当你进入职场几年后,没有人再教你怎么去做好一件事情,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主动学习。
而学习的最好办法,也就是理解每项工作任务的目标,把领导的目标变成自己的目标。
摆脱在学生时代形成的惯性思维,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充满目标感地去工作。
你就能让自己的职场之路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下去,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