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能有,高伯龙是怎样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把平面四频差动陀螺运用到武器装备上,就是中国,而在这其中,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高伯龙。

高伯龙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从幼年时期开始,他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悟性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1947年的时候,高伯龙以高中二年级的学历提前参加了高考,因为理科成绩极为优秀,而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高伯龙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那就是理论物理研究。

现在,我们常把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视为难能可贵,而对那些能够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人大加赞赏,但高伯龙不属此列,高伯龙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愿意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终生,但更令人敬佩的地方在于,他敢于为了更重要的事情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更高的理想去奋斗终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高伯龙心中更高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1951年,高伯龙从清华毕业,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这对于高伯龙而言可谓是当头一棒。为什么?因为高伯龙是研究理论物理的,现在却被分配到了应用物理领域,虽说都有物理两个字,可实际上却是天差地别。

在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了三年,高伯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工作成绩,在1954年,他又被调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这里,高伯龙除了从事教学工作以外,还潜心于自己的理论物理研究,打下了极强的理论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当高伯龙上课的时候,不仅哈军工学院的老师会来听,就连哈工大的老师也跑来蹭课。两年之后,一直坚持理论物理研究梦想的高伯龙终于拿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专业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接到录取通知书不久,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就请高伯龙去家里吃饭,而当时的院长就是陈赓。高伯龙一听陈院长要请自己吃饭,就明白自己走不了了。

高伯龙留了下来,虽然此后仍然有很多机会能够重回发挥自己优势的理论物理领域,但高伯龙始终没有走。时间来到了1971年,国防科技大学接到了两张神秘的小纸条,上面写的是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斥巨资开展激光陀螺的研制,而且还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而我国却还是一片空白,而高伯龙当时就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把它研究出来。在1975年的长沙激光陀螺学术交流会上,高伯龙提出了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质疑,高伯龙说出了一句现在听来仍然觉得掷地有声的话:“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就不能有、不能率先研制出来”。

一个搞理论物理研究的,现在要来搞应用物理,而且一搞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项目,当时可能没有多少人认为他会成功,而在之后的研究道路上,也的确经历了重重困难,但高伯龙带领研究团队,每天都把自己钉在实验室,没有的材料就自己手工做,没有的仪器,就自己手动造。更令人吃惊的是,没有软件,就自己学编程,然后编出来,而当时的高伯龙已经50多岁了。

就这样,他一干就是小20年,终于来到了1993年,在这一年,权威鉴定专家组对高伯龙的研究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范了原理错误,浪费国家钱财,项目立刻停止”。高伯龙没有愤怒,没有气馁,他向专家组立了军令状,保证一年之内把四频差动陀螺搞出来。

一年以后,1994年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终于研制成功,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至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独立自主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此时高伯龙已经快70岁了,取得成功后,他并没有休息,而是开始带领他的团队继续投入到了研究之中,最终成功打造了一套自动操瞄系统,从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能把平面四频差动激光陀螺运用到武器装备上的国家,至今为止仍是如此。有人曾经问过高伯龙,你那么喜欢理论物理研究,为什么一次次放弃了呢?高伯龙说:“我想要搞理论物理,成为科学家,但科学家首先要爱国,而爱国是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利益密切结合,而不是满足于自己的喜好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收获荣誉”。一个国家的科学家能够拥有如此信念,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强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