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之豫让刺赵

刺客列传之豫让刺赵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因其刺杀军阀赵襄子而闻名于世。欲了解豫让刺赵的前因后果,要先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的那段历史。

春秋末年的晋国,被韩、赵、魏、知、范、中行六大家族控制。六大家族之间自然不可能一团和气,在之后的相互攻讦、征伐、吞并之下,晋国被韩赵魏三分,知、范、中行三族灭。知家被灭前,豫让是知家客卿,深受族长知伯瑶赏识,而攻灭知家的军事行动中,赵家领袖赵襄子最为积极,是导致知伯瑶身死的直接责任人。豫让决定杀死赵襄子为知己者知伯报仇,于是,一场豫让与赵襄子之间的刺杀斗争开始了。

知伯活着的时候,处处压制打击赵襄子,赵襄子恨之入骨,觉得杀死知伯尚不能解恨,于是砍下知伯头颅加工成酒器,每日拿着人头酒杯饮酒,又解气又自豪,常常向众人炫耀。

知家被灭后,豫让侥幸逃走,每每思及知伯的知遇之恩,为自己当时未能与知家一起慷慨赴死而羞惭不已,于是决定刺杀赵襄子。

豫让当时还是韩赵魏三家通缉的对象,直接跑出来找防卫森严的赵襄子无疑就是送死。于是豫让改名换姓、乔装打扮潜伏到赵襄子的宫室,去给赵襄子扫厕所。但等赵襄子方便时,趁隙行刺。

某日赵襄子如厕,快要到厕所时,忽觉心神不宁,疑窦顿生,厕所也不上了,命令侍卫进行大搜捕,找出了形迹可疑的豫让。豫让自忖必死,自报姓名,大骂赵襄子。赵襄子欣赏其义举,认为杀了豫让既成全了其忠义之名,同时又陷自己于擅杀义士的恶名中,太不划算。更重要的,他认为有豫让这个复仇者在,能激励自己时刻处于警醒状态,只要自己足够小心,豫让是不能得逞的,于是放了豫让。

被放归的豫让不但没有打消复仇的念头,反而更坚定了其决心。总结首次刺杀失败的教训,豫让第二次复仇计划更加详细周密。他通过以生漆涂身、弃须剃眉、利器自残等手段,将自己弄成一个脏臭丑陋、生满癞疮的乞丐。为检验变身效果,他特意到自己家找自家老婆乞讨,老婆没认出其外貌,却辨出其声音。于是豫让又吞碳伤喉,使自己成了哑巴。

变身后的豫让摸清了赵襄子出行路线,藏身桥下谋刺赵襄子。结果这次运气仍没有站在他这边。可能是赵襄子的马匹嗅到异常的气味,惊嘶起来,赵襄子叫人又把豫让给搜出来了。这次赵襄子不打算放过豫让了,行刑前豫让对赵襄子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脱下赵襄子的衣服,由他拿剑刺几个窟窿,算是完成了其复仇的愿望。更匪夷所思的是,赵襄子满足了豫让的临终要求,然后豫让就自裁而死了,豫让刺赵剧终。

豫让是古代四大刺客中最令人尊重和喜爱的一个,一是因为刺杀动机的纯粹性:不惜身死,报知伯的知遇之恩; 二是因为目标坚定、不屈不挠,不惜以诸般残忍手段自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三是报仇的过程中坚持义士的原则。

这里详谈所谓“义士原则”,就是说我要杀你,也不能不择手段,该讲的道理还是要讲的。

道理一:

问:为何知家消灭范家、中行家时,作为这两家的侍者,你没有为两家报仇;而赵家灭知家,你却要跳出来三番两次的为其复仇?

答:在范家、中行家时,他们视我为草芥,则我也平等视之,没有为其复仇的义务;在知家时,知伯厚待我,视我为知己,所以我要为知己者死。

道理二:

问:行刺赵襄子最好的方针是,主动投诚赵襄子,以你的才干和声名慢慢取得其信任,然后找机会杀了他,总好过你费劲自残还没有成功把握吧?

答:我投诚与赵襄子,吃人家、喝人家,取得人家信任后,又反过来杀人家。这样知伯的仇是报了,但赵襄子的恩,我又怎么报呢?干这样的事太不厚道了!

道理三:

问:赵襄子警卫森严、自己又机警异常,靠你自己成功复仇的几率太小了,你为什么要一根筋的干下去呢?

答:我之所以行刺赵襄子,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报答知伯的知遇之恩,是为了向众人阐明“士为知己者死”的道义,所以重要的是行动,至于结果,至少没有行动重要啊!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是因豫让与知伯的故事而来。

(0)

相关推荐

  • 方孝孺《豫让论》原文、翻译及鉴赏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 ...

  • 赵襄子上厕所时忽觉心里惶恐不安,便命人四...

    赵襄子上厕所时忽觉心里惶恐不安,便命人四处搜查,居然搜出一个潜藏着的刺客.正当卫士要处死这杀手时,赵襄子阻止道:"且慢!壮士,请问你是何人,为何要刺杀寡人呢?" 刺客被卫士紧紧地扭 ...

  • 谁来介绍一下战国时期大刺客豫让的生平?

    首先刺客豫让并不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而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有关豫让的生平事迹在司马迁所<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作为晋国人的豫让,曾经先后投奔过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但是都没有受 ...

  • 战国四大刺客的两种说法

    ​战国四大刺客都有谁 战国四大刺客有两种说法:一是 专诸.聂政.豫让.荆轲:二是 专诸.要离.聂政.荆轲. 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1专诸 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 ...

  • 刺客列传之荆轲刺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之所以位列四大刺客之首,除了行刺对象是知名度最高的秦嬴政之外,就是因为上面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词了.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 ...

  • 刺客列传之专诸刺僚

    古人尚武.重义,为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目标,舍生取义.血溅五步者层出不穷.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立传,足见当时社会对这几位侠肝义胆的侠士的推崇.除史记中五人外,民间另有两人也广为流 ...

  • 《刺客列传》之豫让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朝代,也出现过无数次令人欣慰或是让人唏嘘的片段.而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最令人神往的时代,那时候地球未受到任何污染且灵气充沛,动不动就有人 ...

  • 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豫让

    豫让本来是范氏和中行氏的门客,但是一直不受重用,后来又转投至智伯,智伯很看重他,委以重任.正当豫让要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智伯联合韩氏.魏氏讨伐赵氏,由于智伯的自大和傲慢,赵氏策反了韩氏和魏氏,一同灭掉 ...

  •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原文及翻译

    史记 原文: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

  • 《刺客列传》:《史记》为什么要专门给刺客写传记?

    司马迁在<史记>的末尾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这说出了作者为历史人物写传记的原则,要求传主或者能匡扶正义,或者能立功于当时,或者能传名于 ...

  • 四大顶尖刺客,除了荆轲刺秦王,其他三位均获得成功。你知道吗?

    说起古代四大刺客,我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荆轲刺秦王. 当年秦王嬴政,攻破韩国,南伐楚国,北击赵国,欲要席卷八荒,君临天下.燕国太子丹,恐赵国不支,而燕国不保,遂请卫人荆轲,定下刺秦大计. 荆轲至咸阳,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三家分晋 豫让刺赵襄子

    故事从晋国的智宣子开始. 他想让智瑶做继承人.家人智果劝他说,智瑶哪里都好,就有一样,很不仁厚.要是让他做继承人,智氏宗族会消亡在他手里啊. 但智宣子不听.智果一看这情形,就赶紧脱离了智族姓氏,改姓为 ...

  • 豫让刺赵襄子[《史记》卷八十六]

    内容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豫让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