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3条家规创造晋商辉煌,临终前选定接班人,却不是儿子

在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有这样一个院子,它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其设计之精妙,工艺之奇绝,世所罕见。

这就是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美誉的在中堂,如果这个名字诸位听起来有些陌生,那么它的另一个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乔家大院。

2006年2月13日,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央视首播,伴随着该剧的火爆,乔家大院一下子就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那么真实的乔家到底是什么样子,乔家第四位掌门人乔致庸又拥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乔家的前世今生。

乔家本是乔家堡一普通农户,传到乔贵发这一代父母早亡,家中独留他一人。家中生活实在无以为继,遂同一秦姓同乡结伴出走口外,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走西口。

在口外打拼数年后稍有积蓄,两人便合伙做起了生意。开始几年两人顺风顺水,生意日渐红火,可好景不长,不久后两人投资失败,几乎倾家荡产。

好在秦老板于口外粮食丰产之时收购了一批黄豆,没想到转过年来口外黄豆价格大涨,两人瞬间转亏为盈。利用这笔钱,两人在东前街开了一家货站起名广盛公,后改名复盛公。

手里有了钱秦家人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很快家道中落。而乔家人则恪守祖训,兢兢业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渐渐地乔家人在复盛公内所占股份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复盛公完全成为乔家之商号。

此后乔家生意越做越大,逐渐成为包头最大的商号。甚至在当时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可见乔家之鼎盛。

乔贵发共有三子,长子全德掌德兴堂,次子全义掌宁守堂,三子全美掌在中堂。而乔氏子孙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乔致庸,就是乔全美的次子。

乔致庸生于1818年,年幼时父母双亡,由大哥乔致广抚养长大。乔致庸自小就很聪明,读书也用功,他的梦想是以文入仕途,而且已经考中了秀才。

当时乔家二门已经出过5个举人,大哥乔致广也希望他们这一门能出个举人,甚至出个进士,不输于二门。

可就在这个时候家中遭逢大变,由于战乱,造成商路断绝,兄长乔致广气急攻心撒手人寰。本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乔致庸,在乔家生死存亡之时,毅然弃文从商,担负起了重振乔家的重任。

乔致庸从商虽是出于无奈,且没有任何经验,但他却是一个罕见的商业奇才,在他的经营下一濒临破产的乔家渐渐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家族。

乔致庸接管家族生意后首先将亏损的商号都给兑了出去,这样手里就有了银子,从而稳定了剩余商号的经营。

这一手在现在看来没有什么,只是剥离不良资产的一般操作。但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神来之笔,很少有商人有如此魄力。

接下来,从没做过生意的乔致庸走遍了包头有名的商号。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一间商号的掌柜,管事都持有商号股份,到年底分红时都有一大笔收入,而普通伙计则没有此项福利。

乔致庸敏锐地发现这种情况下,伙计的干劲明显不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调动职工积极性。回去后,乔致庸马上召集乔家高层开会,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改革

从此以后,乔家的伙计都能持有一份干股,这在包头乃至全国都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于是乎每逢乔家招收伙计,场面都异常火爆。这样乔家就能择优录用,确实招到了不少人才。

而且买卖有了自己的股份,伙计们都干劲十足,毕竟只有生意好年底的分红才能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乔家渐渐恢复了元气。

乔家原本主要从事丝,茶生意,乔致庸当家后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南北茶路不通。疏通茶路就成了乔致庸最紧要的任务。

一个偶然的机会,乔致庸从一个叫花子手里买来一张地图,打开地图一看,乔致庸惊喜异常。

传说100多年前,山西有一著名商人叫做王协。此人行商天下,并且将自己到过的地方绘制成了一幅行商图,而此时乔致庸手中的就是这幅地图。

得到此图对于想要打通茶路的乔致庸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于是他决定不再拖延尽快出发。历经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乔致庸终于将武夷山的茶叶运回了祁县,从此茶路大通。

其实乔致庸一直不喜欢背着大批银钱四处做生意,不方便不说,还很危险。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渐渐在他心中成型,那就是做商号生意,实现汇通天下之野望。

这在当时的商人来看无异于痴人说梦,没人相信乔致庸能够成功。但乔致庸可不管别人怎么想,既然有了想法,就是一个字——干!

想要汇通天下首先就要开票号,这可是乔家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生意,必须找一个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当时说起票号要数平遥的最有名,于是乔致庸决定到平遥去挖人。

平遥蔚长厚票号久负盛名,其福州分号经理名叫阎维藩。阎维藩和一名叫恩寿的武官交情匪浅。一次恩寿想打点高官更进一步,阎维藩觉得此人重义气值得投资,就自作主张借给了他白银10万两。

为此事阎维藩受到总号排挤,斥责。谁知恩寿升官后不但换上了钱,还利用权力给票号提供帮助,这时总号才知错怪了阎维藩。

但阎维藩通过此事看出蔚长厚的东家目光短浅,生性多疑,不值得自己依附,遂决定辞职返乡。

这件事传到了乔致庸耳朵里,他反而觉得阎维藩眼光独到,敢想敢干且出身于平遥著名票号,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一定要将此人收于账下。

乔致庸命次子乔景仪抬上八抬大轿在阎维藩回乡的必经之路上日夜值守,终在数日后见到了风尘仆仆的阎维藩。

阎维藩得知大名鼎鼎的东家如此礼遇自己心里十分感动。乔景仪请他上轿,阎维藩执意不肯,言道:“天下哪有少东家骑马,下属乘轿的道理,何况少东家还大在下几岁。”

几番推让,见阎维藩态度坚决乔景仪只能作罢。可又不能违了父命,这该如何是好。最后有人献策让阎维藩以帽子代其乘轿,他本人则与乔景仪并马而行。

到达乔家后,乔致庸自然是大排宴宴,两人一番畅谈,乔致庸更是对阎维藩无比满意,当下就提出有意聘请他出任大德恒票号大掌柜。

阎维藩有感于乔致庸对他的看重和信任,自然不会拒绝。此后阎维藩主持大德恒票号26年,使票号迅速发展,虽历经战乱而屹立不倒,终至汇通天下达成之日。

说到乔致庸的用人之道,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眼光独到。除了请来阎维藩,还相当重视内部人才的提拔。

马公甫本是复盛公里的一个小伙计,复盛公大掌柜看他为人正直,帽子聪明就想安排他跟账房大先生学徒。

没想到账房大先生十分排外,坚决不收,马公甫不愿让掌柜为难,就自愿做起了喂马,扫地的小厮。

到了年底交账之时,本应由大掌柜亲自去见乔致庸,奈何正巧大掌柜身体有恙不能远行。想托他人代劳吧,整个复盛公却没人敢去。

这件事传到马公甫耳朵里,他却说:“东家又不会吃人,有什么不敢见的。”这句话不知怎的被老掌柜知道了,本来他就觉得马公甫是个人才意欲提拔,于是就顺势让马公甫去见乔致庸。

马公甫问老掌柜:“我去是没问题,可是东家要是问我是啥身份,顶多少生意我怎么回答。”老掌柜一想也是这么个理,总不能让一个最下等的伙计去报账吧,于是就说道:“要是老东家问你顶多少生意,你就回顶5厘。”

就这样一番交代之后,马公甫来到了乔家。没想到的是,马公甫不但账目交代的清清楚楚,对于乔致庸询问的复盛公的各项事务也回答得头头是道。

临走之时甚至还向乔致庸提出了乔家商号存在的问题,每一句话都说到了乔致庸的心坎上。乔致庸见这个伙计聪明机敏,而且懂得为乔家着想,足见其忠心。于是问道:“你现在顶多少生意?”

“回老东家,顶5厘。”

“你回去告诉掌柜的,再给你加4厘,从今往后你顶9厘生意。”

就这样复盛公出现了一个身价仅次于大掌柜的伙计。随着复盛公大掌柜身体越来越差,他就越来越倚重马公甫这个他看好的伙计。

马公甫管事后,对复盛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复盛公的生意推到了新的境界。老掌柜退休后,马公甫就自然而然地坐上了这个位置。

后来复盛西连年亏损,乔致庸就让马公甫兼任了复盛西掌柜,果然没过多久复盛西就在他的主持下扭亏为盈。而马公甫也成了乔家唯一一个身兼两股的大掌柜。此后包头就有了“马公甫一步登天”的佳话。

复盛西辖下小号掌柜马荀,大字不识几个,基本等同于文盲。但为人精明,不怕吃苦,在复盛西总号连年亏损的情况下,他这个粮店反而生意兴隆。

可是他赚的钱再多也要交回总号给别人堵窟窿,一来二去伙计们有了怨气,他决定面见乔致庸为伙计们鸣不平。

见到乔致庸将一切和盘托出,本来已经准备好老东家大发雷霆,让自己卷铺盖回家。可没想到乔致庸不但没有发怒而且还备了一份厚礼,用自己的车送马荀回家。

乔致庸调查后知道马荀说的是实情,觉得这个人是个人才,于是决定将粮店独立出来,交给马云掌管。

马荀成了大掌柜后,更加兢兢业业,复盛西粮店在他的管理下,生意蒸蒸日上。生意好了,可他却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签名,马荀不认识几个字,硬着头皮签吧,有一次把马荀写成了马苟,就这样成了乔家人尽皆知的“马狗”大掌柜。

大德兴茶庄有一学徒名叫高钰,原本籍籍无名。一天茶庄里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其他伙计看老者不像有钱人,觉得他在这花不了几个钱,没人主动招呼。

只有高钰热情地迎上前去,耐心为老人介绍茶叶。不过最后却如其他伙计想的一样,老人只买了很少的茶叶。伙计们嘲笑高钰,费了半天劲就赚了几个子儿。

高钰对此并不在意,没想到过了几天老人再次上门。这次老人衣着光鲜,气质不凡。高钰一问才知道老人原来是官府中人。

后来这件事被乔致庸知道了,对高钰很感兴趣,就让高钰前来见他。见面后乔致庸问他为何对老人如此热情。高钰回答:“来者皆是客,哪怕在店里花一个大钱也是衣食父母,再说我看老人家虽穿着破烂但气度不凡,觉得他一定不是普通人。”

乔致庸觉得高钰为人精明,眼光精准是块做生意的材料,就提拔他做了茶庄的掌柜。大德兴改为大德通票号事,他就做了北京分号的经理。他在任期间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和皇亲国戚,对大德通票号的生意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这4位,乔家还走出了一位真正的金融界大牛,他就是贾继英,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逃。队伍到达山西太原,由乔家负责接待。临走时慈禧召集晋商觐见,提出向他们借银10万两。

当时清廷日薄西山,晋商们哪里敢借,一旦朝廷有借无还,你也拿它没辙不是。眼看场面十分尴尬,就在这时乔家一个普通伙计站了出来,一口答应,乔家愿借白银30万两。

这下慈禧大为开心,问她有个要求。贾继英并没有狮子大开口,只说:“听闻老佛爷的字是天下一绝,能否为乔家赐字。”

结果心情不错的慈禧欣然应允,亲书“福种琅环”四字赐予乔家,后来这四个字成了乔家的传家宝。

乔致庸得知了此事,夸贾继英做得好,还说:“500年必有王者兴,但1000年也出不了一个贾继英。”

后来的事实证明贾继英确实目光长远。许是慈禧太后觉得欠下乔家人情,于是,她将庚子赔款的本息10亿两白银以及各省督抚缴纳中央的税款,全部给山西的乔家票号来管理运营。

还解除了山西票号进行公款汇兑的禁令,解除这条禁令之后,山西票号的生意一路飙升,巨大的资本在手中,乔家更是其中的翘楚,也让乔家的生意进入到空前辉煌的一个阶段。

其实乔家对朝廷的资助远远不止这一次,早在左宗棠出兵新疆之时,乔家就对其慷慨解囊,乔家票号任左宗棠透支,解决了军费问题。

平定新疆后,左宗棠曾亲自拜见乔致庸,并称他为“亮大哥(因为乔致庸有亮财神之称)”。应乔致庸所求,左宗棠为乔家题对联一副: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时,缺少经费,一样求到了乔致庸头上。本想找其暂借资金,谁知乔致庸听说借钱是为了强兵,大手一挥直接捐助10万两白银。李鸿章大为感动,也给乔家写了一副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

此外每逢山西闹饥荒,乔家都会施粥放粮,据说乔家的粥立箸而不倒,散巾而不落。

常言说富不过三代,而乔家之昌盛已远超三代,时至今日乔家已传九代,虽不如曾经的繁华,但依然过得精彩。

有人说乔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乔致庸制定的三条家规有很大关系,也许是吧。乔致庸深知子孙是否成器,家庭教育很重要,因此他制定了三大家规,并要求后世子孙严格遵守。

第一条,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冶游,不准酗酒。

第二条,诚信。

第三条,勤俭。

家规第一条杜绝后世子孙沾染恶习,这条家规是乔致庸眼见乔家曾经的合作伙伴,秦家之衰败有感而出。

也许有人会说,乔致庸一生娶了六个妻子,他这不是违背家规吗?

这还真不是,乔致庸一生确实有六个妻子,但这六个妻子都是续弦,并非纳妾。只能慨叹一声,乔老东家真是命硬。

第二条家规更好理解,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人,诚信二字都尤为重要。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乔家最后一代掌门人乔映霞,在中原战争时期,为了不让储户吃货币贬值的亏,自掏腰包承担了储户所有的损失,亏空了数万两白银。后来乔家又经历了许多磨难,渐渐退出了商业,足见乔家从商为人之诚信。

最后一条家规,勤俭节约,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习惯了穷奢极欲,纵然富可敌国也终有败光的一天。

据说乔致庸对子孙要求极为严格,吃饭时碗里不能剩一粒米,如果吃饭时有人不小心将饭菜掉到桌子上必须捡起来吃掉。

如果有人违背家规,无论是谁,乔致庸都会罚他跪在地上背诵《朱子治家格言》作为惩罚。

乔致庸一生有6个儿子,但争气的不多,而且大多早逝,乔致庸多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

乔致庸的大儿子叫乔岱,后来过继给了大哥家,本来一个知书达理,聪明好学的孩子,在大嫂的溺爱下,渐渐变得蛮横无理,仗势欺人,最后犯国法被抓。

二儿子乔景仪从小淘气,不好好读书。长大后不好好做生意,反而四处惹是生非。有一次得罪了当地的权贵,被对方派派杀手给暗杀了。

三儿子乔景俨从小懂事,聪明好学,而且很重孝道。他对父亲乔致庸非常好,始终侍奉在其左右。长大后的乔景俨做事非常谨慎,但魄力不足。在乔致庸看来,这个儿子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当家人。

乔景俨性格良善,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一生没做过什么大事,也没受过大的波折。

四儿子乔景侃才智平平,不善言语,后来没有成年就不幸生病去世了。

五儿子乔景冉应该是乔致庸诸子中最出彩的一个。他自小学习就很好,成家生子后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虽然他的后代不喜经商,没有继承家业,但是在学业上却远远走在乔家各支前列。乔景冉的子孙中出了好几个博士,乔家一直以此为荣。但可惜的是,乔景冉体弱多病,英年早逝。

六儿子乔景僖跟五儿子恰恰相反,由于他在家中岁数最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养成了一副唯我独尊的狂妄性格。

后来交友不慎,在狐朋狗友的怂恿下染上了毒瘾,很年轻就离开了人世。几个儿子先后离世,给乔致庸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的身体每况日下,最终病世。

乔致庸在临终之时为乔家选定了一个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却出人意料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其长子乔岱的后人乔映霞。

乔映霞19岁掌管乔家,他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将家族发展得更加强大富有,不过后来随着政府银行的建立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乔家大院也开始走向衰落,解放之前,乔氏家族基本上不再经商。

乔映霞的儿子乔铁民是第6代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大学毕业时正好赶上中国解放,只好把家族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把一家老小安排在北京居住,并协调他们的生活经费。

乔铁民的女儿乔燕和是乔家第7代的代表人物,她是昆曲剧院的著名演员,后来还担任了电视剧乔家大院的顾问。

乔家这一代一共出了两个博士,三个硕士,12个大学生。他们家族定期会举行聚会,在乔家大院怀念前辈。

乔家虽不复之前辉煌,但乔家的从商之道,为人之道却早已融入后人血脉,继续传递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