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倾听那点事儿:用3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断问与答的话题,可以说哲学正是因回答这个困惑而存在。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活着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让人拥有自知之明,即少说多听,学会倾听,也就是佛学说的自觉、他觉、觉融圆满。

人贵有自知之明,通俗说就是做人要有点数,有觉察意识,清楚自己能吃几斤干粮,这不是容易事情。

比如,人际交流沟通要以别人为中心,可是容易做到吗?

做好交流沟通有很多说法,包括少说多听,听话听音,注重非语言的语气肢体动作等,以及识别依赖,不要有问必答,要有效解决问题,还有控制会谈内容方向的技术等等。

理论学习相对容易,可只有走进生活,用之于生活,才是有效有用有趣,否则理论之树不是长青而是灰蒙蒙。

举几个例子回顾下。

一个是征求别人意见时意识到少说多听。

对于所征求意见,自己有倾向看法,不过担心不全面或者不合适询问别人,说出基本情况,忍不住继续说看法,突然意识到要让人家表达看法,充分阐明,求同存异,解决问题。

话多劳神,一点不错,自己少说能养养神,还让人家充分说出看法,心情舒畅,顺利解决问题,何乐不为?

做不到察言观色,忽略73855定律,不能关注视听细节,就先从意识到要“少说多听”开始。

再一个是业务讨论,及时识别依赖与被依赖现象。

倾听有关标准调整话题,自己不懂,能表现得多听,虽然也发表点过于自我意见。不过一旦涉及征求意见话题,迅速意识到风险与争议,识别出来这是“阻抗式依赖”,即“我不知道这事儿如何办,您是专家,给支个招吧”。

由于涉及各方关系问题,不是纯粹技术讨论,那就不可以有问必答,只能有问不答或者有问反答,基于常识给出公正中肯的协调沟通处理建议,坚决不做任何倾向性建议。

识别依赖这个技术很有趣,一旦头脑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联系到“多听少说”,并可以刻意练习。

再一个实例是闲聊,有意识使用“释义技术”。比如,人家说到给孩子缴纳辅导费好贵,一节课多少钱,接一句“果然好贵啊,这是学习什么专业”,然后引申专业好处等等。

日常交流无论闲聊还是工作,保持觉察意识非常重要,这个意识就是以对方为中心,具体说就是少说多听,学会倾听,适当满足对方需要,才会有良好沟通效果。

具体说,包括“少说多听”“有问慢答”“积极交流”“关系融洽”,用技术来表达,有倾听技术、73855沟通定律、识别依赖技术、积极心理技术、共情技术、控制谈话技术等。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保持倾听意识,有效沟通是目的。难怪人们常说,我们用3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