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我只读了一句,就被震撼了,几...
《资治通鉴》我只读了一句,就被震撼了,几乎心脏都骤停了。
这句话便是:“起著(chú)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
从字面上看,估计很多人连大概的意思都猜不出来。因为这是上古时代用来纪年的方法---岁星纪年法;后来演变为:太岁纪年。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每个历史事件的记录,自然少不了发生的时间。咱们现在记录一般会说公元几几年。
而战国之前,一直用得太岁纪年。了解太岁纪年,首先要了解岁星,岁星就是指的木星。木星绕太阳转一圈大概是12年。我们通常说的一个甲子是60年,就是木星绕太阳公转了五圈。古人把黄道划分为12份,就是十二地支,再配以十个天干,结合阴阳五行,共计60个组合。
后来发现木星绕太阳一周是11.86年,岁星纪年法不精确,为了修正数据,引入了“太岁”这个参数,这样以来,就比岁星纪年精准度提高了不少。“太岁”是假设出来的星体,和木星运动对应但是方向相反,就是之后的“太岁纪年”。同时便创造出来了十二个太岁(十二地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太岁又称为太阴,后来历法家为了阴阳平衡,又为“太岁纪年”增加了岁阳(十天干):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之后岁阳、岁阴这一套便演变为:干支纪年。
因此“起著(chú)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这句话,经过“太岁纪年→干支纪年”转化后就是:起于戊寅年,尽于壬子年。(总共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68年。 )
震撼之处就在于,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文明,只要拿到这本书,就可以知道历史事件发生所处的具体时空。首先,《资治通鉴》沿袭了中国史书的传统——逢日食,必记录。确定了地球和太阳的时空定位,然后是“太岁纪年”确定了木星和太阳的时空定位,因此,只要太阳系不爆炸,这本书里的时间都能被陌生文明验证。
中国史学家说的“为千秋记”,真的是超越时空,千秋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