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费县】《论语》中多处与费县有关!!

《论语》中的费县

根深业茂

  近日,再读《论语》,再次觉得爱不释手,获益匪浅。读到意味隽永处,禁不住咏之诵之,抄之录之,宝之爱之。叹曰:文化经典,常读常新,代代传诵,万古永存!思曰:经典何以永葆魅力,常读常新?以其从古圣先贤心性中自然流出,无矫揉造作故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性不变,则经典长存,千载之后读之,仍能与人同频共振,产生强烈共鸣。

  这次读《论语》的收获之一是发现书中有不少章节与费县有关,初步统计有七则之多。以《论语》共四百余则、一万五千余字的篇幅来说,其中出现这么多与一个县区有关的内容,实在是令人称奇。这种现象对其他县区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下面我把《论语》中与费县有关的章节按在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一列举,并加以翻译和注评,与感兴趣的朋友共享。

【原文】《雍也篇》第六: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

季氏派人召闵子骞,要让他担任自己封地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地婉言谢绝吧!如果再来找我,那我就一定要躲到汶水北边(的齐国)去了。”

【注评】闵子骞,孔子弟子,以孝着称,今费县方城镇闵家寨人,二十四孝中的第四孝 “芦衣顺母”讲的就是闵子骞的孝行故事。

【原文】雍也篇第六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

子游做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他:“(在这里)发现了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处事行正道)走路不走偏斜的小路,不为公事从来不曾到过我屋里。”

【注评】

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城邑,位于今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南部(此地历史上多数时期属于费县),今存有春秋时期古城墙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有曾皙和曾点墓。2017年秋天,本人曾到此一游。澹台灭明,武城人,孔子弟子,曾在南方讲学,影响颇大,死后葬于江西南昌。费县梁邱镇关阳司曾建有三贤祠,其中一贤即澹台灭明。

【原文】先进篇第十一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

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子羔年幼,应先学习后做官)你这是害了人家的子弟。”子路说:“那里有百姓,有土地和五谷,(可以学到治民祭神的学问,)为什么非要读书才叫作学问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强词夺理狡辩的人。”

【原文】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他的封地防城,要求鲁君在鲁国为臧氏立下继承人,尽管有人说这不是要挟国君,但我不相信。”

【注评】防,地名,武仲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的方城镇。有人考证,孔子的曾祖父防叔曾在此地担任大夫,以后世代居住于此,至孔子父亲叔梁纥始迁居曲阜。叔梁纥死后,葬于防邑。孔子及其弟子曾到防邑祭拜先人。

【原文】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鲁国的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 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 冉求! 贤人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 冉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里面吧。”

【注评】

颛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相传为伏羲氏之后,在今平邑县东部尚有颛臾村。季氏是鲁国国君之后,其封地在今费县县城北,古称鄪(bi),故地现有毕城村。当时季氏权势很大,把持鲁国政事,鲁哀公想削弱其势力。因颛臾靠近季氏封地,季氏便担心它被哀公利用而对自己不利,所以要攻打它。孔子在此道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可谓一针见血!

此文是古文中的经典篇章,语言精美,行文流畅,说理透彻,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因此成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必读篇目。从此文中演化而来的成语有'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等。

【原文】阳货篇第十七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道:“杀鸡哪里用得着牛刀?”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了礼乐的道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礼乐的道理,就容易听使唤。”孔子说:“弟子们!言偃的话对啊。我前面那句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注评】此章中的武城和前文所说的武城为同一地点。文中的子游为孔子弟子言偃。孔子在这里表现出知错即改的精神,其弟子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向老师当面提出来,学风是相当民主平等的!

【原文】《阳货篇》第十七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反叛季氏,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去。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可去的地方就不去罢了,为什么非要去叛乱的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会无缘无故地召我去?如果有人任用我,我或许还能在东方复兴周朝的礼乐制度呢!”

【注评】

文中的公山弗扰是季氏的家臣。他曾经与阳虎一起操办过季平子的丧事。季桓子执政后,公山弗扰失宠,便盘踞费邑“闹独立”。他也想有所作为,便派人请孔子前往辅助。孔子接到邀请,打算前往。子路不高兴,便发生上述对话。

关于孔子欲投奔公山弗扰一事,后世学者多认为并无此事。他们觉得,孔子这样的圣人,怎会答应公山弗扰之召呢?其实,孔子这年已经五十岁了,他的政治抱负一直无法施展,志不得遂。他曾经说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甚至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念头。公山弗扰给了他这样一个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他愿意前往,也在情理之中。何况,公山弗扰“叛”的是季氏,而非鲁国呢。着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是“公山召孔子,而孔子实未往”。

孔子最终没有到费县做官,对于费县来说实为一大憾事。不过反过来想,孔子想复兴理想国的地方,一定也是一个自然和人文都不错的地方!

  费县,自古就有“圣人化行之邦,钟灵毓秀之地”的美誉,如今这里科教发达,驻地费城建有临沂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临沂)两所高等院校,为临沂市科教重地。此外费县还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奇石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东省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古鄪大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说明: 本篇中的文字是本人根据有关资料加工整理而成,文中所配图片多数选自网络,一部分为本人拍摄。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