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的最高奖赏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让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390名死囚的约定,白居易的《新乐府》里“死囚四百来归狱”说的就是这件事。
唐太宗在位时历来不主张严刑酷法,特别对死刑的审核极为慎重。在死刑审核的程序上,朝廷律法规定要实行三复奏,即向皇帝报告三次,反复核实,务求不冤杀一个好人。后来,唐太宗觉得三复奏还不够,又规定了五复奏。经过如此严格的审核,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实际上都是一些情无可原、罪无可恕、死无可冤之人。
虽然被判处死刑的囚犯罪无可赦,但唐太宗还是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对这些人进行终极抚慰。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年末,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他对长安城监狱里的死囚当面询问,主要是看看有没有被冤枉的,没想到这些死刑犯们对自己所犯的罪行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但却表达出伏法前希望能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强烈渴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唐太宗动了侧隐之心。
唐太宗觉得既使是应死之人,其悲苦状也是令人同情的。于是,他做出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让这些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觉得此事不妥,急忙上前劝说道:“皇上,这些死囚都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人,根本没有信用可言,到时不回,您可怎么交待呀?要三思而后行啊!”唐太宗若有所思,之后坚定地回答说:“朕不负卿,卿亦不负朕。朕相信他们会信守诺言。”
于是,唐太宗当即下了一道圣旨:把长安城监狱里30多个死囚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约定一年之后的秋天来长安执行死刑。紧接着,唐太宗又下了另一道圣旨:把全国的死囚都放回去,同样约定来年都到长安一起问斩。于是乎,全国390个死囚全部回了家。死囚们几乎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事,他们欢呼雀跃之后都表示来年一定按约定返京伏法。
一年过去了,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秋天,全国被放回去的390个死囚,没有人带领,也没有人监督,会按时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伏法吗?很多人表示怀疑。就连皇帝身边的大臣心里也没底,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因为这些人赴的死亡之约,回到长安就意味着死亡,谁不想活着呢?反正是个死,又没有人监督,会不会有人想能逃一时是一时呢?民众拭目以待。约定的时间到了,万万没想到,死囚们真的一个接着一个地回来了。不过,戴胄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一个。
戴胄急忙差遣狱吏找来花名册查看,结果发现有一个叫徐福林的死囚迟迟未归,难道他真的贪生怕死溜了吗?大臣们开始猜测,就连死囚们也感到愤怒,有人骂徐福林的良心被狗吃了!还有死囚觉得受了奇耻大辱,说道:“若俺还有机会出去,一定杀了这个不讲信用的小人,扒了他的皮!”死囚们愤愤不平,不是因为担心即将到来的处决,而是为一个同伴的爽约而痛心疾首。
时辰已到,所有人把目光转向年轻的唐太宗,只见他镇定自若地说道:“再等等吧!”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徐福林会爽约吗,年轻的唐太宗会为他的轻信付出代价吗?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了车轮转动的吱嘎声,一辆牛车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近,从牛车里探出一个人的头,正是那个叫徐福林的死囚。只见他清瘦、蜡黄,一脸病态,原来他在返回长安的路上病倒了,只好雇了一辆牛车赶路,结果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时辰。
在场的大臣们松了一口气,唐太宗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也许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迹,390名死囚信守承诺从容赴死。让死囚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守信得到了最高的奖赏,唐太宗赦免了他们。古人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些死囚能够信守约定,知道感恩,说明他们还有做人的底线,所以皇帝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三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做人与处世》《辽宁青年》《特别关注》《求学》《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已超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