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教学手记——不仅仅是推荐了一篇小说

如果让学生推荐小说,会怎么样呢?

我想,如果让学生推荐一篇小说,是不是他会要搜索一下他读过的小说,比较一下哪篇最好。这样就有了一个回顾自己阅读的过程,就有一个比较鉴别的工夫,阅读的力度,隐藏在阅读过程之中,这应该也是重要的阅读训练方式。

如果让学生推荐一篇小说,当他手头没有这样的小说的时候,是不是他要搜寻,要查阅,这难道不是很好的拓展阅读的方式吗?

推荐一篇小说,还要写出推荐的理由,写推荐理由的过程难道不是深度阅读的过程吗?

推荐一篇小说,目的不仅在于拿到最后的推荐结果,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打开了阅读视野,增加了阅读体验。其实,这正是学习任务的价值。

学习任务,不在任务最后的结果,而在于完成任务的过程;当过程完足了,扎实了,任务的成果自然也就非常丰富了。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是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的任务实施中落实了课程内容。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学生的第一次推荐成果。

推荐理由01

《纯真的埃伦蒂拉和她残忍的祖母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小说推荐

高二(4)班 黄天馨

这个小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世上最美的溺水者》短篇小说集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它以最极致的凄惨成就了极致的美——令人读过一次就再也无法释怀的哀伤、令人压抑悲伤,甚至没有勇气回顾的梦魇。

这个故事残忍在于,祖母将孙女当做仆人,而因孙女的失误房子起火财产烧为灰烬时,祖母竟然逼着孙女出卖肉身偿还这烧掉财产的巨额债务。一年又一年,直到这美丽的女孩遇上了她的爱情。

在这个并不长的小说里,同样能在里面看到马孔多式的小镇,领略马尔克斯魔幻现实的手法,埃伦蒂拉的故事更是让人万般心碎又神魂颠倒。这个故事与我读过的马尔克斯的其他故事相比,更有画面感以及强有力的的矛盾冲突——祖母的贪婪残忍与孙女的脆弱良善之间的冲突、尤利西斯如天使般的初现与最终杀死老祖母后被埃伦蒂拉所抛弃的结局之间的冲突、女孩最初的单纯顺服与后来的冷酷无情之间的冲突......

而众多的矛盾最后却走向了一种诡异的统一:纯真与残忍在某处相通。爱慕女孩的尤利西斯被埃伦蒂拉催着用各种手段杀死祖母,而女孩获得自由之时,却不顾筋疲力竭的爱人的呼唤,带着金条飞奔向了远方。

比祖母强迫未成年的孙女卖身更可悲的是女孩从纯真走向了残忍,而比女孩可悲的蜕变更令人心痛的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结局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露了真实人性的无奈。    出乎意料的悲惨结尾,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在祖母压迫下长大的孙女,焉知老去后不是又一个老祖母呢?    在马尔克斯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魔幻横行,孤独永生,人性之恶无所遁形。

推荐理由02

小说推荐

高二(4)班  谭欣

我要推荐的小说片段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第六部“伟大的进军”,作者为米兰·昆德拉。

在“伟大的进军”中,昆德拉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命究竟是不是美好的?”《创世记》第一章讲生命是美好的。那么生命中那些肮脏的成分(如粪便)呢?人们赞同“对生命的绝对认同”,然而肮脏的粪便不被人接受(人们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由此引出了本部主要探讨的“媚俗”这一概念。

媚俗,源自“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它是“对粪便的绝对否定;无论是字面意义还是引申意义讲,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人们在媚俗时是依靠心灵而非理智的。媚俗能够凭借人们共享的关键形象而使多数人产生激烈的共情,昆德拉甚至说“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同时,媚俗也孕育了诸如战争一类的无意义事件。媚俗无人能敌,唯有以媚俗抵抗媚俗。媚俗无处不在,人们活着的时候逃不开自己和别人的媚俗,死去后会变成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阅读这样一部小说,对于读者而言除了引起一些疑问和思考,也再没有其他作用了。我必须要提醒,这种关于生命意义的疑问是危险的,它们极有可能把我们引向无意义的虚无之中,耗干我们的活力。同时,这种疑问也是宝贵的。这能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剖出带着血腥气的真相,也许可以让我们的心智更为成熟。

2021/2/27写于苏州

推荐理由03

郭凯冰《招牌菜》推荐理由

高二(4)班  刘思语

小说发生在清水镇的清水酒馆,美丽能干的老板娘一手经营起清水酒馆。凭借麻辣鱼这一招牌菜,赢得清水镇以及清水镇外人的赞扬敬佩。

推荐理由一,对于小说主要人物以及次要人物的性格描写生动形象。且人物的性格是立体生动的而不是单一平面的。如主人公也就是清水菜馆的老板娘——水兰,朴素美丽,手脚麻利,细心周到。“客人刚落座,一条雪白湿热的手巾递过来一壶热热的茶水,递上来第一杯却不给客人喝,在干净的杯中摇一摇,倒进桌腿边的痰盂里。”看老板娘的性格特点并不止于朴素美丽。而是旁人都想象不出的辣“那一次,一位大哥起了闹心死,让水兰一把辣椒末扔过去。哈哈……大概这辈子也不敢想别家娘们儿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反差使老板娘水兰这一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也使人物形象更具有张力。

推荐理由二,卒章显志的升华。小说中的老板娘独自经营清水酒店数十年,却从未见过老板的身影。小说的主体部分也一直在描述老板娘的勤劳能干,却未曾描述老板娘作为一位妻子在丈夫的陪伴下温馨幸福的画面。直到小说的末尾,老板娘的因车祸瘫痪了15年的丈夫死去,清水菜馆盘给别人。才将老板娘对丈夫不离不弃,品德高尚形象点出。而最后这一形象地点出并不突兀。早在文章中就已有印证如老板娘对不规矩的客户扔辣椒末,可以看出老板娘在丈夫瘫痪在床的15年内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忠心不二的高尚品格,也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推荐理由三,一语双关的小说线索。招牌菜作为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线索,指的不仅是老板娘的拿手好菜麻辣鱼,指的更是老板娘本身的勤劳能干,品德高尚。这是因为老板娘做事细心,朴实能干,品行高尚,才能够赢得清水镇百姓的敬佩与喜爱。使得清水酒店数十年来生意兴隆,转让半年之后关门倒闭的并不是老板娘的招牌菜,而是老板娘自身,却不是老板娘自身的美丽温柔,而是老板娘自身的高尚品德。

推荐理由04

推荐海明威的《印第安人营地》

高二(4)班马思钰

小说中所有人的痛苦都源于现实的残酷无情与自身的无能为力之间的冲突:印第安妇女生育与难产之间的冲突;印第安男人与白人医生之间在种族、文化和人性上的冲突;尼克眼中的生命之轻与心理上的承载之重之间的冲突。而小说中四个不同层面的痛苦正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冲突。

婴儿通过大折刀费劲地获得了新生,而父亲却借助小剃刀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用于肉体不同部位的三把刀是海明威精心挑选的道具,为的是不断推出残酷的镜头,最后拉开悲剧的大幕。然而,描写触目惊心的暴力决不是海明威的最终意图,他想让人看到的应该是暴力后面不同人物的各种痛苦。因此,完全可以说,海明威构建这三个人物的目的和创作《印第安人营地》的意旨在于强调痛苦对于人的意义: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痛苦—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而且以各种方式承载着痛苦—或迷惘地接受(如尼克)、或气馁地咀嚼(如白人医生)、或被动地消亡(如印第安男人)。由此看来,《印第安人营地》实际上隐含了作者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果。”

《印第安营地》中,通篇都是围绕着尼克与父亲前往印第安营地解救临产妇女的情节展开,小说以故事的发生、发展,乃至高潮的清晰脉络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英雄画面,这正是海明威风格的独特之处。可是从几处生动的对话和印第安丈夫微妙的行为描写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种族歧视的画面,感受到善与恶的对立。小说虽然以尼克父子的对话为主线,然而可怜、善良而又讲情义讲友爱的印地安人却在海明威的笔下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白人医生的世界中,印第安人就像是任人宰割的牲畜一样,无需半点尊重和同情,读者通过海明威简短的描述深刻体会到蕴含在其作品里的对印第安人尊重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白人种族歧视的批判精神。

2021年2月28日写于苏州

推荐理由05

向您推荐《上河上》

高二(4)班  钮婧琦

我喜爱《在河上》的理由有二。

其一,《在河上》的人物塑造方式是比较少见的,几乎全文都是划船老手的话——这被我称为“对话中的第一人称艺术”。通过相对主人公划船老手是第一人称的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许多他的人物特征。“我试图让自己保持冷静。我自觉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但是在我身上除了意志还有别的东西,这别的东西却畏惧。我自问有什么可怕呢;我身上勇敢的'我’嘲笑怯懦的'我’。我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洞悉我们身上两个存在的对立:一个愿意,另一个抵制,二者轮流占据上风。”这一段话中的哲理性是比较强的,我认为单凭一个普通划船老手并不能说出如此深刻内涵,所以这里存在莫泊桑的影子。这样的“附贴”是不突兀的:一来,读者已经深深的沉浸于人物中,不会一下子发现作者的“存在”;二来,这样的“附贴”可以让读者更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更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吸引了读者。由此可见,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直接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为身临其境。

其二,《在河上》的故事内涵是值得深究的。我自认没有完全读懂,只得到了一些浅薄的启发: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后社会大动乱的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章中说“河包容了生又包容了死”,其中包含了一定的神秘主义思想,其实是在说社会包容了人们的各色各样的生存以及死亡。文章结尾死去的老人还被绑着一块石头,或许是他杀也或许是绝望地自杀。“河”包容了这样残忍的死亡方式,就如同那个社会包容了千千万万残忍的死亡一样。划船老手这个一辈子活“在河上”的人,面对着暗地里的“死亡”,单靠一己之力无法摆脱困境,只能等到“光明”来临后逃离。或许作者想要表达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想揭露真相还是要依靠生活在现实中、被社会所包围的群众们。

2021年2月28日写于吴江

推荐理由06

小说推荐——《当你像鸟飞向你的山》阿帕奇女人

塔拉·韦斯特弗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二(4)班 宋计遥

在我读完整本小说后回忆这本书,我脑海中第一个词就是“阿帕奇眼泪”——那些有灰白色纹理的黑色石头,却忘了这章本身的名字其实是“阿帕奇女人”。一开始我以为是我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更偏向于记忆那些特殊的意象而非情节或者主人公,后来发现其实是我几乎将阿帕奇女人和塔拉自己的故事几乎完全放在了一起以至于我无法用任何其中的一个名字命名这种感觉于是乎选择了一个意象进行概括。这看上去像是我阅读时太快太草率,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却似乎是作者潜意识的用意之一,因为她自己构建这件有关车祸的回忆时正是与“阿帕奇女人”联系的,她选择了“阿帕奇女人”这个意象进行命名,而我因为这“两件事”在作者传达给我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件事”,所以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阿帕奇眼泪”。我喜欢这本小说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她自己的审视与重构(事实上这应该是一本自传小说),她反复审视过去,自己阐释,自己寻找她之所以是现在之她的原因,而这一章在我看来是她这种行为的开始,正如她在最后所认为的“人的每一个决定构成了当下的每一桩单独事件”,这样的认知必然促使她对自己开始审视,而为了理解自己的当下,她也就开始将过去的决定重构以来解释自己。事实上,脱离这篇小说,“阿帕奇女人”的故事与作者最后的结论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但她需要一个解释,解释那场车祸之后自己思想思维上的变化,于是这个故事就在她脑海中重构并与自己对车祸的理解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审视与重构所带来的个人化,再加上她故事本身的离奇悲剧底色,造就了这篇小说的吸引力。

推荐理由07

小说推荐

高二(4)王硕

我推荐的小说是莫泊桑的《剥皮刑犯的手》。

这是莫泊桑1975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本身充斥着一种悬疑恐怖的氛围,故事简单又荒诞。不仅在十九世纪极具现实意义,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一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法科大学生,对一只刑犯的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反差极大,讽刺意味极强的类似现象在荒诞的二十一世纪里却显得那么普遍。

既然这样,这篇小说成为一则考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考试是要贴合实际生活的。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改动也遵循着这个模式。那么,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我认为也要选择一些能够折射当下某种社会现象的文章作为出题依据。并且题目也最好能够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这才符合“现代文”的定义与要求。

如今的世界,太多反差极强、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真实又自然地发生着。教授性侵、老师因为某个明星将学生弄成抑郁症、几乎没有行政经验的人当上总统······太多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就那么自然地发生在了我们的社会之中。这篇小说中也恰好就有此类内容:一个法科大学生对一只刑犯的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后死于这只手。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夸张化,却能够很好地反映那个时代和如今世界里的矛盾。我连一道题目都想好了:这篇产生于十九世纪的小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与实际生活分析。(这会不会是未来语文题目的新方向?)(这道题目不错!——晋诺)

推荐理由08

《汽车等待的时候》推荐原因

高二(4)班 薛张曦

这是欧亨利的《汽车等待的时候》,讲述了穷人和富人之间互相隐瞒身份,却又偏偏将自己描述成了对方,仿佛交换身份一般。

两人都撒了谎,但是两人都没有揭穿对方的谎言,依旧扮演着自己口中所描述的角色。

而这个谎言就恰恰成了他们无法美梦成真的原因。女人给自己设定为富家千金,却因此错过了和富家公子的邂逅。男人假装成普通的收银人去追求女人,却发现对方虚伪的面容而让自己心中对“金银花儿”的幻想破灭。这也许就是社会的悲哀,就像那本《新天方夜谭》一样,那是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写的一部带有异国情调的惊险浪漫故事集,里面的故事刻意追求新奇和刺激,脱离了现实。而此篇小说中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就像那本书一样吗,现实与表面的假象是两个极端,并且诉说交谈的一切都是幻影。

欧亨利写作的本意并不仅仅是要讽刺女孩与年轻人,他要批判的是整个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阶级观念根深蒂固,富人高居首位,穷人低居底位。他对这个女孩更多的是一种同情,女孩的身份地位过于卑微,以至于她只有在夜幕降临时,才能建立起自信。为掩饰自己的自卑感,出身卑微的女孩装扮成富家小姐,这位年轻人发现了心仪的女孩的真正身份后,立刻对她失去了兴趣,年轻人态度的转变同样十分明显。甚至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人,也有高低之分。这位年轻人透露自己在一家饭店工作时,她有点恳求地说,“不是侍者吗?劳作是光荣的,但----为人服务,你知道----仆人是有一点点----”可见,在侍者面前,姑娘也会有一种优越感。

这篇文章主要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虚伪与爱慕虚荣,揭露了在对财富的极度向往中人的灵魂已经扭曲的残忍现实,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推荐理由09

小说推荐:分成两半的子爵

高二(4)班 余萌

语段选择了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中篇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最后一章中的决斗情节。子爵梅达尔多在战争中被炮弹炸成两半,一半极善,一半极恶。善恶两半被分离而不自知,都在小镇内自由活动,直到两个一半某天突然相遇才了解彼此的存在,并自此展开为抢夺正式身份而进行的竞争。本段文字即是对两个不完整的部分——善人和恶人进行最终决斗的叙述。

推荐这篇小说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其艺术性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巧妙构思上。卡尔维诺为兜兜转转的两半子爵安排了一场决斗,却又使这场注定是你死我活的对立成为破镜重圆的统一,一收一放之间无不展现着作者绝妙的情节统筹能力。其次表现在小说中的文字对氛围的强大渲染力度上。决斗初始时,“喜鹊把头扎进翅膀下面,用嘴拔腋下的羽毛把自己弄疼,蚯蚓用嘴咬住自己的尾巴,毒蛇用牙咬自己的身体,马蜂往石头上撞断自己的蜂刺”,所有的事物都呈现出与自己对抗的状态,暗示着即将发生的厮打也是同样的残酷与现实。此外,作者所选用的对抗体毒蛇与马蜂,具有不凶猛但致命的特点,这更加剧了决斗的恐怖气息与夺命性质。最后则表现在对小说结局的合理解释上。小说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范畴,始于不真实而归于真实。子爵刚复归时表情左右不一致,逐渐恢复到均衡对称。作者并未详细叙写中间的过程,只单单交待一下结果,十分巧妙地打了个马虎眼,同时也使小说笔墨的重点不浪费在非必要的叙述上,显得干净利落。

推荐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其远高于艺术价值的思想价值。小说探讨的是分裂与完整的话题。卡尔维诺说自己创作这部小说时的宗旨是“向人的一切分裂开战,追求完整的人”,然而在实际创作中他表现出的却是对以分裂作为真正生存方式的双方都给予赞赏,并痛斥“愚蠢的完整”。传统观念中追求完整与圆满,却也因此而在追求过程中忽视了不完整与不完全带来的痛苦与缺陷。小说重视的分裂实际上倡导的是树立固定的行为准则进行自我构建以追求个体行为的统一性,而不是混乱与无序,它是一种要求个性鲜明化的思想导向,尽管这种追求绝对个性化的行为可能给行为主体带来痛苦,但小说中也表达出这种痛苦总好过完整带来的缺少感的观点。或许意欲达到这样完全的分裂过度理想化,所以作者写道:“有时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因为他还太年轻”——将对绝对个性的追求与年轻联系起来,间接默许了这种追求几乎只能发生在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身上,因而也隐含了对衰老带来完整的无奈叹息。但是这种感慨仅仅是一带而过,其影响远远低于小说整体所宣扬的分裂意识,是不应当被“喧宾夺主”的。

2021年2月27日写于苏州

推荐理由10

推荐张洁《忏悔》

高二(4)班 朱丽君

发人深省!

又是文革的话题,而这次小说的笔触却有所不同,善于写美好的东西,善于用一些理所当然的反问,善于用残酷的现实反驳,以达到反差时的揪心。用冷漠敲打人们麻木的神经。

或许人们都活在社会的规则里,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这些规则看似正义凛然,看似光明磊落然而却又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只是人们尽力想维持的假象,童话里的小男孩说出了真相成了英雄,然而放到现实里下场就不会这么好了,设想一下一个人戳破了全世界维持的假象,是会改变世界还是被世界抛弃 尤其当这个人完全没有强大到足以改变规则能力的时候,他的下场只有被抹去痕迹,成为规则表面一个不起眼的污点,现实里的小男孩,没有人会认为他说了真话,人们只会认为他打破了规则。

小说中的“我”可能是“不自量力”的做了一回讲真话的人,结果却连累了整个家庭,那时候奉规则为神的人们可能都意识不到,“成分不好”的连坐和他们一直宣扬要打到封建株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冠上了更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剥夺一个人学习的机会,不就间接的抹消了他可以有所不同的人生吗?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可以继续维持假象,这些被抹消的人只是牺牲品,直到能力足够打破规则的“安徒生”出现,而在这期间,所有有所察觉的人,都会识时务的闭上了眼睛,成为规则下的一块并不稳定的基石,那些被牺牲的人将骨肉和存在的痕迹一同埋在了规则大楼下,等待着它倾覆之时重见天日,而我们已经是文革这座大楼倾覆的见证者,却不知自己仍然身处另一个更牢固的楼中。

(0)

相关推荐

  • 《小说课》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439部作品 <小说课> 作者:毕飞宇 长度:12.5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这本书是毕飞宇讲小说赏析的,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十分的实用.阅读的法门很多,除了个人的感悟以外 ...

  • 书单 | 这三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你一天就可以读完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92 篇原创文章 看到读者私信,问我能否推荐几本经典,且篇幅不长的小说.她的意思是平时读书时间较少,除了上班,晚上下班回来还要陪儿子玩,可是又想多读一些书,从简单的好书开始读. 我 ...

  • 《老人与海》里最经典的10句话!

        罗曼读书会        为 阅 读 而 生 雅 俗 共 赏 ,醉 美 读 书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

  • 20210506教学手记——如何让我们的表达更有逻辑

    <风向标>试卷一套一套做下来,感觉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每套题都有诸多亮眼之处,本公号会不断推出该套试题写作的实践例文.欢迎大家指导! 本题命题人是南师附中张小兵老师 说明:想写好作文,就必 ...

  • 于微小之中感受生命的宏大——《核舟记》教学手记

    一. <核舟记>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的文言文,在教本里属自读课文.我想,为什么许多老师要把这篇古文当成一篇说明文来教呢?我绝无此意. 课例的构成并不拘泥于文本本身,而是在于教者的角度与研读.或 ...

  • 20210510教学手记——是拆还是留?结果不重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 ...

  • 20210514教学手记——2020年全国二卷作文试写、点评与修改

    2020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 ...

  • 20210515教学手记——从思维导图看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文字识别,读懂作者的观点,读懂观点的前提是读清楚写作者的思维脉络.因此,思维导图往往被用来梳理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思路.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者呈现出的思维导图判断学生的阅读过程及阅读结果的科 ...

  • 20210430教学手记——教学改革应该体现在课堂形态的改变上

    昨天常熟UWC学校的同行们来我校探讨交流中文教学问题,其中,听了我一节课.听课后带队彭老师说:出乎预想之外.我问他,之前的预想是什么,出乎预想之外又指什么.他说:根据他的想象,体制内学校的课堂,学生很 ...

  • 20210426教学手记——把屈原比作“犟驴”,你敢吗?

    海子在评价荷尔德林的诗歌时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其实,真正有思想的表达,不都应该是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吗?是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把学生心中的烈火点燃,而不是一味地教 ...

  • 20210522教学手记——写出真阅读

    读了很多书,不会写文章,是因为大多阅读是假阅读.读其表,不读其里:读其内容,不读其形式:读其分层,不读其思维:结果是永远读的是别人的作品,与自己的认知.思维没有关系.这是目前大多读书人的阅读状态.读书 ...

  • 最全篆刻教学指南,强烈推荐收藏!

    第一章 篆刻石料和工具 在中国,印章石历史很是久远,从古至今,印章石一直为文人术心灵和思绪的寓体,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