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南胜欢迎您
糠厝自然村,位于矾山北面的山峦之中,因位置偏远,海拔高,山高岭陡,田地少,今村民已全部搬离,迁至大科洋等地。
解放前,糠厝自然村约住有20户人家,一百多口人。位于糠厝之上还有一个叫草山的小自然村,它有一上一下两座大厝,分上草山和下草山,共住有6户人家。由于矾山另一面何地的土匪恶霸经常过来骚扰、抢劫草山村民,甚还杀害了一个村民,因此草山的村民不得不全部搬迁至糠厝。这样,糠厝便多了来自草上的一些人口,热闹了许多。(今矾佳园农场场主林汉泽的父辈即是草山的住户)
糠厝原来居住的房屋是楼抱厝(即有一座半边楼,楼中建有一座大厝)及依山而建的零星房屋。由于糠厝山高岭陡,可耕作的田地少,不足以养家度日,于是便到山下的大科洋购置田地耕作。当时大科洋是一大片的田洋,为庵后楼的几个地主土豪所有,土地改革后,这片土地被充公重新分配,其中一大片划分给糠厝自然村。糠厝村民耕作总是奔忙于山上山下,很是辛苦,尤其是粮食收获的时候,得把粮食从大科洋挑到糠厝,一趟下来腰酸肩膀痛。
1953年,糠厝村民林协仔率先提出要在大科洋建房子,于是与村民林坎仔、林稳顺三人便着手在大科洋挖地沟,垒地基,每人各建一间房子。不料,当天垒的地基,晚上就被人连夜撬掉破坏,原来是庵后楼的一些人在干涉,不让他们建房,说土地是属于庵后楼的。之后,建房一直无法继续施工。后来,远在河南郑州(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任河南许昌市副委书记)的林协仔第五的儿子林忆敏(原叫林土刘)致电乡政府,乡政府当即出面现场解决,房子得以继续动工修建。
林协仔、林坎仔、林稳顺他们在大科洋建好房子后,便举家从糠厝搬迁下来居住,而后糠厝村民也陆续下来建房,一间连接着一间便成了今天这个畚箕楼。
岁月沧桑,忆苦思甜!祖上开基创业不易,当心存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
以上内容根据原糠厝自然村民口述整理,如何不妥之处,恳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