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菌业专家的认识性困惑(上)
现在在在菌业里面,“专家”这个词可能有了些贬义的意思,因为菌业专家在介入产业的角度留下了很多困惑。而专家蒙冤的事情也不少,专家也不好当,公平些说批评专家和砖家的文章写了不少,替专家群体说话的文章还是少了些。
首先,菌业的栋梁不是专家!这话一定让许多专家不开心,但没办法,这只不过是一个事实。
专家是什么,专家是菌业的基础,但不是栋梁。这里面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如果混乱了,结果便也要乱套。每当我看见某地大干快上的时候,专家总是不合时宜的不失时机,出来瞎扯,这样的专家我们称之为砖家,这样的基础,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
专家应该是什么,他不是冲锋陷阵的,不是攻城略地的,他是军事家,战略家,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角色,是可以足不出户的(当然不是一辈子不出门,而是遇到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因为经验丰富和见多识广,并无必要亲临现场即能快速处理,而后皆大欢喜的)。同样在许多筹划谋决的时候,专家一句话也许有千钧之重,却无需调查研究,信手拈来,指点江山。
但这样的专家有一个弱点,就是实战能力不强,种菇不如菇农,装袋不如老妇,采菇差过小姑娘,他的强项只在于指导,而非操作。
不信么?你看见工程师比车工零件做得快的么?看见司令比兵士枪法好的么?听说过医生比护士更会打针的么?司令冲锋陷阵,死的比小兵还要快!所以即使是真的专家,也是有所不能的,倒是砖家比较勇猛,他们无所不能,不过无所不能之后就管不着了。
所以对专家的认识,是不能用一个操作工的要求来看待的。
不过,现在不管真的假的,只要有点名气的专家和砖家,都在时势之下痛苦挣扎。其中有些问题谁都难以幸免,都要承受许多不必要的责备。
第一个问题是情面难却,说彻底一点是钱面难却和权面难却。
有些地方官员要政绩,需要专家的名声替他造势,和别的行业不一样,菌业很小,人数很少,选择余地和空间是不大的,因此,官员们的邀请其实有如命令,没有几个敢于不从。因为专家虽然不完全是权力任免的模式,但在公权力可以横着走的年代,如果不顺应权力的指挥棒,也可以被权力边缘化。被边缘化之后,专家固然做得没有滋味,砖家恐怕更做不成,譬如老梁这样的,现在是前怕狼后怕虎,天天奉劝不大不小菇嘴下留情莫得罪人。
有些老板要上市,要补贴,专家意见必不可少,当然是不能用不大不小菇这种不听话的(不大不小菇既不是专家也不是砖家,是钻家,爱钻空子爱钻研事儿,爱挑刺)。本朝知识分子最大的遗憾是钱不够用,真的说靠工资,一级教授比不过上海南京路上卖茶叶蛋的小老板。专家也是人,也离不开孔方兄,所以不要说五斗米,有时候三斗米也可以弯腰,不就是那么一弯腰嘛,弯完了再直起来就是,不过实际上弯惯了可能就再也直不起来了。
中国是人情社会,即使是我这样的钻家,也不得不回避某些问题,而专家和砖家比起我来,肯定会更为难。
这种人情场合有时候还弄得催促出错,但其实问题也不在专家,而是某些具体操办的人,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说说李玉院士:大家都只知道河南大忽悠任岛峰的“菌类光合作用”奖项是李院士颁发的,却不知道任岛峰这个花钱买的奖项其实没有经过院士的审定,而是以主办方邀请院士前往颁奖,院士也没想到主办方会闹出这种荒唐的事情,忽略了事前的了解,等颁发之后,照片一拍,宣传一上,听众才不管三七二十一,李院士就此蒙冤十几年。
据我所知,院士也非不想纠正,但一方面老人家宅心仁厚怕弄得任先生身败名裂,毕竟那是一个小人物,计较起来是挡不住的;二者主办者也极力恳求,院士只好背了这黑锅,遇到同辈的学人拿这个幽默开心时,还只得得苦笑一番。
现在菌业里很多专家本来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可那是个冷板凳,坐着坐着不舒服了,有人邀请去谈产业,便不知就里跟着去了。产业里面就热闹了,这样一搞,一发不可收拾。
当基础性专家涉足产业底层的时候,如果他们真的开始研究产业技术,无疑是非常厉害的,不过无疑也是巨大的浪费,因为能够进入基础研究的人,无一不是长时期高学历教育的。他们自己不会不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也未必真的能够去做产业底层的工作,不过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评头品足指手画脚,如此而已。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外国人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言下之意都是一个人不要越位,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基础性专家进入产业领域说三道四,是得不偿失的动作,虽然没有人吹口哨说犯规,但常常得到的是人前风光和人后鄙视,这个就非常不值了。
菌业里各个层面的专家都需要,有搞基础研究的,有搞育种的,有搞设备设施的,有搞培植管理的,也有搞销售的和搞加工的等等。不怕专精,就怕万金油,就怕错位找事,不怕钻家,怕砖家,怕越位的自大家。
其实专家应该很细的分类,不在其类的专家,就是越位家!但一个人情面子和撑台理由,想准确定位,难乎其难!即使是我本人,也不不敢说没有越位的个别事情发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