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菇工厂化的几个观点

跟风说事

关于香菇工厂化,现在讨论非常多,看到大家谈的热烈,不加入讨论,心里怪痒痒的,所以就也胡诌了一些内容来聊一聊。

2016年第一期《食药用菌》杂志登载了很多文章谈香菇工厂化的问题,其中黄毅老师和盛敬之先生的文章又被转发甚多,大体上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从黄毅老师和盛敬之先生的分析里,我也看出了另一些不同的东西,香菇的未来发展中,将出现产品分流,这种分流就是以鲜食鲜销为主的全新模式,趋向于工厂化,以及以干品为主的传统更新模式,趋向于季节化。所以工厂化香菇生产,将要突破的是技术概念和需求要点、以及实现目标的技术改进。

一、需求带来概念的改变

所有的指向性否定,都是基于目前的技术角度和方法以及需求,将来随着需求的改变从而带来的其他改变,会使得这些问题部分得到解决。

关于需求的改变,则要回到鲜品问题上来,鲜品销售目前对质地的要求是按照干品需求去做,但通过对包括境外非东方习俗的消费者市场和中国各地消费市场的综合了解来分析,其实接下来人们对鲜品香菇的要求会更多注重外形、色泽,口感不会那么讲究——鲜品本身比较软绵。这意味着不需要按照干品质地要求去生产,那么最为重要的成本因素——低温大通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一方面,关于对香菇质地影响最大的原料要求,也就随之下降。

鲜品的菇形,现有工厂化例子是湖北的炎帝公司,从他们的生产情况看,优势是畸形率很低。所以工厂化技术要保持这个优势,但保持优势的方法却未必是现在的做法。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第二个事情就是关于温度需求的降低,带来对菇棚要求的解放。其他木腐菌的要求,菇房采用板房结构或者普通房屋结构制造,成本自然很高,加上占用期长,又要大功率的机械设备,这方面成本就高太多了。但根据目前国内的北方夏季生产总结的大棚培植模式,辅以地面硬化和可拆卸支架,轻度调节降温的低耗能方式,菇棚建设成本也将大幅度下降。再配合不同温性品种的搭配,实现周年的低成本后段生产出菇,就比较容易了。香菇工厂化必然走的路子和现有工厂化会显著不同,那就是后段的工厂化模式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成本和周期问题的限制,有人认为可以通过育种解决周期问题,这只能是一个辅助,消化速度有上限,营养积累数量也有上限,单批出菇模式不经济。所以,如果把工厂化概念局限在全人工控温等之上,那就很难了,而且也没有必要,生产干制香菇也控温的话,那就纯属扯淡。

同时,工厂化手段条件,更有利于实现地理条件的择优,大型生产基地将集中到气候相对凉爽温和的地区,而远离南方酷热地域,云南香菇生产的崛起,以及山西、河北、豫西南、鄂西等的发展,已经隐然具有了这个趋势。同时具有大批熟练菇农转向菌产业工人的地方将会具有优势。运输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生产格局的形成。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