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旅游概况
一、人文历史方面
阳城古称获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是黄河文明发祥地之一。战国时迭属韩、魏。西汉初(公元206年)置县,属河东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获泽为阳城县。
阳城位于晋城市域西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交汇处,与河南省济源市接壤。辖10镇、7乡、一个办事处,467个行政村,1745个自然庄,总人口40万,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总耕地54.6万亩。海拔最高处(云蒙山峰1951.4米)与最低处(东冶镇沁河出界380米)落差达1570多米。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7℃,无霜期18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7.4㎜,年蒸发量200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小时。
阳城地下已探明开采的矿产资源有21种,其中煤炭、陶瓷粘土和铝矾土最为富集。无烟煤储量约631平方公里60亿吨,是国家优质化工原料无烟煤的生产基地;陶瓷粘土达标储量约22亿吨;铝矾土储量约4亿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中地之一。可利用水资源储量15.8亿方,在山西属于相对富水县。地上动植物资源共有1100多种,野生中药材300余种,是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
阳城在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文风长盛,名人辈出。自隋朝科举以来,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仅次于永济、闻喜。明清两代,先后出过4名尚书、两名宰相。清顺治三年,10人同中举人,10人同中进士;顺治八年,又有10人同中举人,留下了“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美谈。清康熙、雍正年间,与陕西的韩城、安徽的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的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阳城蚕桑、冶铸、陶瓷历史悠久。远在周朝就开始栽桑养蚕,是全国主要的炼铁基地、金元时代冶炼铸造全国领先,明清时期陶瓷成为贡品、琉璃工艺品被用在北京故宫的屋脊和十三陵殿堂的顶冠上。阳城还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曾是太岳行署领导机关和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部驻地,有1.6万名青年参军,7.7万名民兵支前远征,700多名干部派往外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为全面加快“十二五”发展,阳城提出了“351”的奋斗目标,就是力争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51”: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二、旅游资源方面
(一)、自然资源
1、蟒河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为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于一九八三年,一九九八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蟒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阳城县东南60华里晋豫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10″-112°31′35″,北纬35°12′50″-35°17′20″,东至三盘山,北至花园岭,南至省界,总面积5573公顷,林业用地达4594公顷,植被覆盖率在82%以上。
区内陆形复杂,沟壑纵横,最高峰指柱山海拔1572.6米,最低处拐庄沟300米,相对高差1272.6米。整个地形四周环山,中间成谷地,共有四条主沟,即后大河沟、杨庄河沟、南河沟和拐庄蟒河沟。
该区位于东南亚季风的边缘地带,一年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180-240天,年降雨量600—800毫米。主要河流有后大河和洪水河两条,在黄龙庙汇集后称蟒河,全长30公里,经河南省注入黄河。后大河源头出水洞,年出水量933万立方米。水质纯净,含有硅、锶等多种微量元素,是矿泉水中的珍品。
蟒河有“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全区有种子植物882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植物有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红豆杉、连香树等8种。有动物285种,其中鸟类214种,兽类43种,两栖爬行类2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等3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大猊(娃娃鱼)等28种。主要保护对象猕猴在我国属自然地理分布的最北限,有8群680余只。
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核心区面积3397.5公顷,缓冲区面积419.2公顷,实验区面积1756.3公顷,分别占全区面积的61.0%、7.5%、31.5%。
蟒河自然保护区内共有两个镇,五个村民委员会,27个自然庄,2087口人,耕地面积2070亩,劳动力近千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谷物、玉米、薯类等,年产粮食12—13万斤,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及种植的干鲜果及山茱萸为主,人均收入三千元以上。
蟒河保护区连续多年被晋城市文明委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被中国野生动、植物协会授予“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保护区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重要基地,是教学实习,科学研究,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2、析城山
大析城山旅游区包括杨柏大峡谷、云蒙山、鳌背山等在内,规划面积524.3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稀有的旅游资源。
析城山属于中华古代名山之一,有着岩溶漏斗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尚书·禹贡》)。山顶为坪,史载商汤曾祷雨于此,故称圣王坪。圣王坪湖平波碎,绿草如茵,野花娇艳,白云飘逸,麋鹿奔突,牛羊徜徉,是一处精美绝仑的亚高山草甸草原。坪四缘峰峦拔峭,高树随崖而下,郁郁苍苍,蔚为壮观。
以阳泰煤业集团为开发主体的大析城山生态旅游区,是我县今后一段时间旅游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析城山开发建设投资11.58亿元,建成圣王坪观光旅游区、杨柏大峡谷漂流运动区、西漏明养生度假区、西山道教养生度假区;将其打造成集观光、度假、科考、探险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区。
3、九女仙湖
九女仙湖旅游区位于阳城县东部太行山沁河峡谷中,湖面长20余华里,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因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第九个女儿(即九仙女)居于湖中的九女仙台,又常在湖中沐浴、游玩,因此,人们就称该湖为“九女仙湖”。自古以来就是士绅大夫、文人墨客流连娱游胜地,留下了“太行多胜境,无乃此为尤”、“孤峰磐石上,四顾大河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已成为晋城市最大的水上乐园。
九女仙湖迤逦于青山峡谷之间,主要景观有九女仙台、白云洞、被称为“海眼”的黑龙潭、适于休闲养生的小涧河峡谷;有山西第一大泉——延河泉;有亚洲第一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提水工程;有自助攀岩、挑战极限的云岭绝壁及雪瀑飞泻的杜河大坝等。游踪所致可以使您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九女仙湖青山环抱,绿水可人,如漓江,似三峡。湖上行舟,舟移景易,仿佛舟在湖上行,人在画中游。春来玉树桃花五彩竞秀,秋到黄栌红叶七色争辉。或荡舟、或垂钩,定会使您悠悠然恍若仙客娱游于仙境,欣欣然如牧尘心于物外……
(二)古堡民居
1、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处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地段,与河南省焦作的云台山、洛阳的龙门石窟及郑州的少林寺等著名旅游景区相距咫尺。周边晋长、晋焦、晋洛、晋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郑州、洛阳、长治三大空港和新乡、洛阳两地动车毗连其境,交通十分便利。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作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廷敬的居所,文化内涵丰富,历史遗存甚多。其建筑的选址、定位、布局、体量、形制、意象,无一不在诠释着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家族杰出人物的诸多奥秘及其生前死后所享有的荣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范例。因此,被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两位老先生盛赞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代,生活在这座相府内的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著述繁多,冠盖如林,仅有著作流传至今的诗人达36位,曾出现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皇城相府自1998年修复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数百万海内外游客,被广誉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并先后有10余部影视剧上门拍摄。其中,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轰动,收视率达到空前高度。另外,皇城相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业惊人的发展步伐,在短短几年内,摘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驰名商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桂冠。
2、 砥洎城
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是建筑史上稀缺的实物资料。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曾为其题诗“但索有窗皆映竹,须教无槛不临花。日均空翠来湘箔,篆袅青烟出绛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阳潘家十三院
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阳潘家十三院是南派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洪上范家十三院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其规模之洪宏大、建筑之豪华、人文之厚重,实为罕见。安阳潘家十三院建于清嘉庆年间,设计布局与众不同,重在实用性,兼顾对称性,既精美而又独特。这两个晋商宅院的建筑风格、规模及人方价值丝毫不差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著名晋商大院。
4、郭峪古村
古村郭峪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唐代建置。现存明代民居40院;明崇祯十一年修建的蜂窝城墙,高20米,宽5米,长1400米;元代修建的汤帝庙,尚存20米高的挑角戏台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全国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对郭峪村现存古建给予了高度评价。
5、上庄古村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部,是晋城市文保护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三)、田园城市
在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阳城县立足县城周边山多平地少的特点,致力扩张城市规模、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展开了一个以“田园城市”为主题的新实践,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发展模式,把城市生活同乡村环境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
阳城区域内55%属于山地,45%属于重丘陵,山多沟多的地形地貌,让城市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阳城县的立地条件。多年来,阳城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展空间,增加容量,使“1+5”大县城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从环县城造林绿化到环县城六大森林公园建设,再到城市绿道开拓,不仅扩大了城市地盘,拉近了城乡距离,形成了绿色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享受健康生活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的劣势逐步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在县十二届四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王晋峰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按照'1+5’大县城的总框架和'城郊一体、产城融合’的总要求,全力打造山、水、田、林交相辉映,景、园、人、城怡然相处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建设,首先在主城区和大县城五个片区的接合部进行,通过发展精品果园、精致菜园、精美花圃等经济林带,不仅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供应,而且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场所。
(四)、美丽乡村
阳城县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工程融城乡统筹、古村落保护、旅游、农业、产业调整、交通、村镇建设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1、美丽乡村的发展愿景:
传承和彰显乡村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因地制宜促使城乡开放性的要素流动和社会性的功能再生,创新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机制,促使社会资本与乡土资产对接,盘活文化遗产资源,激活村庄活力;构筑旅游和农业等新型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建立乡村社区的自治和村民自发主动参与村庄经济活动的机制,从而建设一个环境舒适、人民安居、百业兴盛、游人如织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阳城。
2、总体规划概况
《阳城县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规划》将县域分为四个片区,分别为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县城周边——郊野休闲区和蟒河——生态休闲区,其中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和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为重点建设区。
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含4个乡镇,29个村,83.13平方公里)定位:中国重要的北方古村落朝圣地、沁河文化深度体验区。分为古堡文化观光体验区、宗教养生疗养休闲区、古堡文化休闲体验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区和生态景观林带、生态工业走廊、山地特色农业体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润城古镇综合游憩区、洎水新城区、创业农业园区等10个片区。
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含2个乡镇,30个村,239.40平方公里)定位:中国北方“慢生活”优质体验区、中国地理标志土特产品生产基地、养生、养心休闲型大生态保育区、山西省中草药养生休闲胜地。分为横河休闲综合游憩区、小尖山宗教养生休闲区、云蒙山云海仙境观光区、鳌背山奇险探索体验区、圣王坪先秦文化体验区、河北农业观光体验区等6个片区。
县城周边——郊野休闲区(含4个乡镇,52个村,101.77平方公里)定位:县城休闲服务区、县城产业服务基地。分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六大森林公园联动区、古城复兴区、演礼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安阳陶瓷产业园区、大院文化综合游憩区等6个片区。
蟒河——生态休闲区(含2个乡镇,15个村,185平方公里)定位:黄土高原小桂林、国家生态保护区。分为卧龙湾度假区、蟒河休闲养生区、西山野外拓展训练区、东冶农业观光体验区等4个片区。
3、阳城县美丽乡村先行启动区建设概况
根据《阳城县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规划》,我县选择了“沁河芦苇河”片区东部的北留润城片区22个村庄作为先行启动区,同时建设东冶镇蔡节村、磨滩村和横河镇受益村两个示范点,以此为全县“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进行探索和试点,从而示范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
(1)村庄分类
启动区涉及北留和润城两镇。涉及村庄有北留镇的皇城、郭峪、史山、大桥、尧沟共5个;润城镇的有上庄、中庄、下庄、上伏、下伏、望川、王村、王家庄、柏沟、刘善、润城、屯城、沟西、后滩、东山、薛家岭、北音共17个,总计22个,面积57.36平方公里。
阳城县美丽乡村先行启动区村庄共分为文化名村、生态绿村、和谐新村三类。其中文化名村主要指人文历史类景观资源较突出的12个村庄;生态绿村主要指山体绿化情况较好、自然生态类景观资源较突出的6个村庄;和谐新村主要指配套设施齐全、村庄建设风貌良好,有助于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4个村庄。
(2)相关规划
为利于先行启动区尽快实施,县规划局在《阳城县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村庄分类、道路及设施规划》、《驿站设计》、《标识标牌系统》三个规划及设计文本,对先行启动区进行指导:
旅游休闲道路:形成了环线交通道路和休闲观光道路,形成了旅游休闲系统,并对道路具体做法做出了明确说明。
环线交通道路是启动区旅游车行主要干道,规划形成“一大环四小环”的交通路线格局。
休闲观光道主要指用于游客或本地居民登山游觅和联系各主要景点的道路。以步行和自行车通行为主,同时兼顾工程维修、垃圾清理、安全救援、车辆通行的要求。
服务设施规划:
对沿路的驿站、休息站、观景点整体效果进行了整体设计,并对工程做法做出了具体说明。
在规划游览线路上,共设置:
旅游服务及换乘点5个,分别位于润城镇、皇城、郭峪、中庄、下庄等重要的机动车环线不慢行游览线路换乘区域。
驿站6个,分别为润湖公园驿站、慈泉庵驿站、海会寺驿站、叱山驿站、上庄驿站和和上伏驿站;
休息站1个,位于大桥加油站处;
观景点18个,为启动区内观景效果较好的地点;
此外,在慢行游览线路上建设休息亭、廊共13处。
标识标牌系统:
对区域内的标识标牌就样式、形制进行了整体设计,形成了交通道路方向指示类、介绍类、管理类、设施类等四大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示范带动,完成了38公里的车行道,休闲道路系统建设,15公里沁河樊溪河河道治理和5个村民活动广场的改造升级,4个森林公园和9处采摘园的建设,润城、上伏等4个驿站和郭峪、紫薇山等7个观景台(点)的建设,薛家岭高山贡菊、福禄考、油菜,上庄红蓖麻、地肤,郭峪黄花菜、红蓖麻等大地景观建设,刘善200亩经济作物示范园、郭峪15套半亩园、史山林业教育基地、大桥休闲渔园等建设。
通过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构建成一个全县域景区化打造、立体式经营的“可游可憩、宜商宜居、安县安逸”的现代型美丽乡村。
(五)、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多年来,阳城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境内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坚持“围绕旅游做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立足县域,放眼全国,高瞻远瞩,制定了以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三大景区为支撑,以县城为支点的“3+1”大旅游发展战略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的就业增收、富民强县战略,先后投资30多亿元,打造出1个5A级景区(皇城相府),2个4A级景区(蟒河和上庄古村),2个3A级景区(孙文龙纪念馆和海会寺)。先后荣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并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第三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县。
大旅游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使其呈现出蓬勃生机。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专业村10个,农家乐428户(其中星级农家乐示范户162家),农业观光采摘园10家,以农副产品为材料的旅游商品企业30多个,并形成4大类、5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系列,同时发展了2个旅游商品购物商店和1000多个购物摊点,另有在建农家乐525户。全县重点景区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促互补、相得益彰,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
阳城犁镜制作技艺、阳城琉璃手工工艺和阳城焙面娃娃制作工艺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阳城道情、阳城绵纸、南关扛桩故事、手工制糖、广禅侯的故事、阳城旱船和阳城裤马等八项列入省级保护项目。其中,阳城犁镜曾远销东南亚及澳大利亚,阳城琉璃曾进入皇宫紫禁城,阳城焙面娃娃先后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和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奖。此外,还有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尧王东坪选舜王、大禹神斧劈石门、嫘祖养蚕、愚公移山、鬼谷授艺等久远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