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合散文】乞巧七夕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乞巧七夕
原创/ 周纪合
七月 又称巧月。织女牛郎的美丽神话给七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七夕又是女儿的节日,泡巧芽、缚巧姑、蒸炉食、买瓜果……进入六月下旬,林林总总的乞巧祭祀活动早早就在村村寨寨拉开了序幕。
泡巧芽是未婚女子的专利。十六、七岁的女子悄悄选择一盏巧稚的青瓷小盅,把麦豆等五谷捏上一撮用清水泡上,每天都要忐忑不安地看上几遍,观察其发芽和生长情况,按时发芽且生长良好的则预示长大后心灵手巧,婚配满意(姐姐在未出阁前每年都要泡上一盅巧芽)。
蒸炉食是七夕的主题,再穷苦的人家在七月七都要蒸上一锅炉食。炉食就是把发好的上白面粉包上馅用特制的模具做成月饼形状上锅蒸熟,细心的主妇还会点上食红(这是展示女主人厨艺及是否心细的绝佳时机)。炉食馅有芝麻椒盐和糖馅两种,主要是为了七月七日晚敬神和送亲朋所用。
记得那是六十年代中叶,人民生活还十分困难,生产队分得不多的麦子母亲一直攒着舍不得吃,刚入七月母亲淘麦磨面,把上白的面粉收集起来,初四就开始发面,认真虔诚的态度不亚于过大年。初五一大早,母亲把发好的面粉摊到案板上仔细揉搓,待到面团光滑得像绸缎一样时又揪成小面集,包上已经准备好的馅儿,再在炉食模子上按压,一个个有着福禄寿或梅竹菊图案的炉食就摆上了箅子。不等打完炉食,我已把锅烧的滚开,待到搭好锅母亲点燃一柱香,我便把风箱拉的十分响亮,香快燃尽时,灶头上飘出了缕缕馍馍的香味,我肚子里的馋虫也爬到了喉咙眼上。炉食下锅后母亲给我一个椒盐馅和一个糖馅的解馋,及余的都收了起来。初六一大早,母亲拾了一小篮炉食、拿了一个早已买好的大西瓜让我给已经出嫁的姐姐送去(我们同州大地其它节日是女看娘,唯有七月七是娘看女)。七月七日下午,我不停地向西天遥望,直盼着太阳早早下山。暮色四合时,家家庭院的小饭桌上都摆好了雪白的炉食和时鲜的瓜果,主妇点燃三柱线香向织女娘娘祷告,希望女儿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得配如意郎君。待到三柱香燃尽,母亲切开大西瓜,先是让我给左邻右舍敬送,然后全家才一同吃炉食、品瓜果。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整个村庄一片银白,三婶让我们一伙半大的小子抬出早已缚好的巧姑放在老爷庙的高台上,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
巧姑的头用葫芦瓢糊上麻纸、画上五官;身体用谷草缚扎,身着剧团的彩衣,显得雍容华贵、慈眉善眼。供桌上敬献着村姑们奉献的炉食、瓜果、巧芽。三婶充当执事,点燃红烛红香,祈求巧姑教导女孩儿精通女红、婚配满意。然后招呼一群稚气未脱的女子坐在供桌前的芦席上盖上床单,用粗瓷大碗的厮礳声把她们送入梦乡接受巧姑的培训……一顿饭时过后,三婶叫醒睡得迷迷糊糊的女子,让她们表演所学的本事。女孩儿们有的纺线、有的织布、有的缝衣,只有丑女什么也不会做,嘴里嘟囔着梦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几十年过去了,儿时七夕乞巧的记忆还深深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每到七月,就想起母亲的炉食、姐姐的巧芽、乡邻的瓜果。今年七夕,我一定回故乡去,再体会一次儿时乞巧。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