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改家正传(65)【长篇连载】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于2010年获得了首届全国“铜锣湾”杯“孝问苍生”孝文化征文大赛二等奖,栏目剧《咱们村的监委会》获得了2011年全国廉政短剧大赛铜奖,短篇小说《书怨》获得了2009陕西省首届“益秦”杯“与法同行”征文大赛优秀奖。著有长篇小说三部,中短篇小说数部,散文百篇,诗歌几百首。
故事简介: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H监狱里面流传着一个来年要把监狱撤销,并把所有在押犯全部转移到煤矿挖煤赚钱的的流言,在犯人中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有个别犯人由于害怕煤矿冒顶,塌方,甚至瓦斯爆炸,就思谋着逃跑。
因为犯人脱逃,李冬生的校友李芳,在刚刚进入监狱的当天晚上,就发疯裸奔了。……
为了防止犯人逃跑,监狱干警李冬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为监狱个别领导及干警的腐败和不作为的干扰,罪犯王金生还是逃跑了。于是,李冬生踏上了危险四伏的追逃之路。
(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陆拾伍
(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李跃峰
他们继续艰难地向前赶着。
雨时大时小。路上满是水坑。一不小心就会踏进水坑里。冬生的鞋子里灌满了水,走起路来冰凉湿滑,很是难受。不久,裤子也湿到了齐膝的地方,粘在小腿上,很不是滋味。
山谷在前面被一座大山拦住了,拐向了左边。两边的大山黑魆魆地如同两只巨大的怪兽,张大着狰狞的眼睛,正等着弱小的山民去吞噬。山林的树木在雨水的冲刷下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伴之以微风吹动的树叶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怪异声声响,令人毛骨悚然。冬生和张学文加快了脚步,但脚却像灌了铅一样难以挪动。
“休息一下吧。”冬生说着,就停了下来。拿起手电筒照了照手表,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冬生他们从七点多出发到现在已经走了有足足四个多小时了。等到了站在那里的时候,冬生才感到了胃的空虚和烧痛。
雨越来越大了,顺着雨衣向下流着,冬生听着响亮的雨点打在雨帽上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弯下了腰。他长长地喘了几口气,抚了抚肚子,鼓了鼓劲,就毅然地道:“走吧。不然就赶不上王金生了。”
他们又继续向前赶去。
又走了大约五公里远近,在他们右前方出现了一处场院。场院里隐隐约约有七八间瓦房,在中间的三间瓦房里衍射出了昏黄的飘忽不定的光,在光外还裹着一层浓浓的烟雾。冬生和张学文走进了最中间的那间房子。
其实,三间房子是相通的。里面坐着、躺着聊天的足足有十几个人,都是附近农民打扮。他们围着一堆一米多高的柴火堆烤着火。他们看见冬生他们进来了,就都停止了说话,好奇地打量着冬生和张学文。
“你们好。我们是H监狱的。前几天,我们有一位犯人逃跑了,据说跑进了这条沟里。你们这两天发现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人进来?”冬生道。
“没有。这几天,沟里就我们十几个人。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一位脸孔黝黑看起来像他们领导的中年汉子道。
“今天。奥,现在已经一点多了,应该是昨天中午,有人发现有一位穿着他那样衣服和他一样高低的很瘦的男人扛着锄在对面山上出现过。你们见了没有?”冬生又道。
那位领导一样的汉子想了一会儿,又向四周看了看,询问道:“你们谁看见过有那么一个人,昨天中午的时候?”
“没有。”大家纷纷道。
“没有发现这样的人出现过。就是我弟弟昨天中午扛着锄在对面山上走过。他也穿一身他(指张学文)那样颜色的衣服,不过不是囚服,是运动服。”有一位小个子头发蓬乱的小伙子道。
“你弟弟人去哪里了?”冬生问道。
“他回来后,就去山里去了。那里有他的朋友。”那位小伙子道。
看来,王金生没有来过这里。冬生感到很失望,他望了一眼张学文道:“我看今晚是回不去的了。咱们就在这里窝一晚上吧。”
火堆边的几个人热情地向旁边挪了挪,给冬生让出了一块地方。
冬生脱了雨衣,铺在地上,脱了鞋子,掏出鞋垫,放在火堆边烤着。
“你们是怎么进来的?这么大的雨。”一位农民问张学文。
“我们是走进来的。”张学文道。
“这么大的雨?走了整整四十多里?”那位农民惊奇地道。其他人都停住手里的活和嘴里的话,惊奇地望向冬生他们。
“你们是干什么的?”张学文道。
“我们是桦树村的农民。在山里包了一千多亩地。今天锄玉米,遇到了雨,回不去了,就临时在这里避雨。”一位农民道。
不久,冬生的鞋垫、衣服就都干透了。他又累又乏,就和衣躺在了雨衣上。
有许多农民也就地躺了下去,鼾声渐渐地充满了整个房间。
冬生在此起彼伏的鼾声中进入了梦乡。
天慢慢亮了,火渐渐熄了。一阵寒风吹得冬生打了个哆嗦。他拉紧雨衣,把自己紧紧裹了起来,但还是冻饿不已。他索性坐了起来,穿上雨衣,跨过在地上睡熟了的人的身体,向外走去。
天已经晴了,天幕上万里无云。稀疏的几粒星星显得非常明亮。
冬生抱紧双臂在房前的地上来回踱着步子,驱散着体内的寒冷。
对面的大山已经能够依稀看见山顶树木的枝梢了。山下土地里的玉米在微风的吹拂下缓慢摇摆着枝干。树上的小鸟们也开始了歌唱,叽叽喳喳地非常悦耳。
渐渐地,白色的光晕从冬生的头顶慢慢向西扩展着地盘,驱散了那寥寥的几颗星星,占领了整个天宇。随之,一线明亮的阳光便投射到了对面大山的山顶,渐渐下移,覆盖了山顶的树木。整个大山就像被水洗了一遍似地,晶莹剔透。
那些农民也都起了床,叽叽咕咕地聊着今天的活路。
“李管教。起的真早啊。”不知什么时候,张学文来到了冬生的身边。
“冻得受不了,我就起来了。出来转转。”
“咱什么时候回去啊?”
冬生想到了贺晨光说的黑户,就想进山看看。就道:“咱们再向里走走。看还能不能发现王金生的影子。”
说着,冬生就抬脚向里走去。
宽阔的玉米地渐渐稀少了,山谷也变得窄了起来。小溪从山里沿着山川的中央迤逦而来,在冬生的眼前转向西面,进入了玉米地里。溪流的两岸,稀稀疏疏地长着一些水曲柳。柳树的枝干显得枯干无神。再往里走,山谷又渐渐地宽阔起来,不时有种地的农民依土堆掏出的灶台,灶台里满是乌黑的烟黑。
太阳渐渐地下到了对面的山腰。冬生和张学文终于来到了山谷的尽头。大山在眼前不远处拐向了西面。山脚下有一片密密的柳树林。柳树林下就是那条浅浅的堆满了鹅卵石的溪流。在他们右面的台地上,有一孔雕琢的很干净的窑洞。窑洞前有一位漂亮干净文静的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正抱着一只雪白的小猫听着收音机。收音机就放在她旁边的地上。土地被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灰尘。窑洞门的上方用树枝搭了一片凉棚,正好覆盖在窑洞下面的土地上。窑洞的正面还用铁耙整整齐齐地划满了条痕,把窑面整理得平平整整地。漂亮的小姑娘正平静地望着冬生他们。
“你好!你们家大人在吗?”冬生道。
“没有。他去柳树湾村去了。”小姑娘的声音甜甜的。
“柳树湾村在那里?”
“就在那里。五里多路。”小姑娘指着不远处的柳树林道。
“那个村子有几家人啊?”
“就我大伯家一家。”
“这两天,你有没有见过穿着像他穿着的衣服的人来过?”
“没有。这两天我一直都坐在这里看我父母在前面锄玉米。除了你们再也没有见过任何人。”小姑娘张着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望着冬生温和地道。
冬生的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怜悯之情。他道:“你念书了没有?”
“没有。”
“那你会写字吗?”
“我只会写123一直到10 。”
“还是要念书啊。到时候就能出山,到大城市里去。”
“我爸爸说了,只要有钱,哪里都能去,北京都能去。念不念书没有什么关系。”
冬生暗暗叹了口气,就向小姑娘挥了挥手,带着张学文出山了。
“王金生肯定是顺着罗汉寺沟走的,是不可能进这条沟的。”冬生思忖道。
回家的路就是好走。路上虽然还有许多积水,但毕竟能够清晰地看见路,而且没水的地方也干爽了不少。但就是越走越饿,越走越热。
很快就走到了那对夫妻所住的小院子下面了。冬生脱掉了雨衣,提在手里,继而解开了外衣的纽扣,敞开了胸怀,露出了里面的半截袖。
热能够解决,多脱点衣服就行了,但饿就没有办法解决了。想到农户家里卖点讨点也不能。因为沟里就根本没有什么人家。从那对夫妇家附近再向前走了没有多远,冬生就实在是走不动了。他的心口在发烧。他捂住肚子蹲了下去。张学文也站在旁边,脸色很差。
“也不知道附近有没有什么山果,要是有的话,摘点就可以充饥了。”冬生站起来,弯着腰,捂着肚子,向附近的山崖望去。
张学文也望着山崖,突然高兴地道:“李管教,那儿不是木瓜吗?我给你摘几个。”
冬生勉强地直起腰来,道:“在那里?”
张学文兴奋地指着不远处的山崖上的一株藤蔓道。上面挂了几只鸭梨样的黄黄的鸡蛋大小的果实。
“能吃吗?”冬生颤抖着嘴唇道。
“能吃。我们在罗汉寺沟里经常吃。”说着,张学文就走上前去摘了五六枚。递给冬生两三枚。
张学文掰开木瓜,三下两除二就吃掉了里面的禳,看来是真的能吃。
冬生也掰开木瓜,小心地尝了一口,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就勉强吃了两枚,把剩下的一枚送给了张学文。
吃了几枚木瓜,冬生感到舒服多了,也有了精神。就继续向前赶路。
“和红玉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两天了,可自己还在这里。也不知道红玉作何感想。她会不会等着自己?会不会和别的男人订婚?”冬生忧心忡忡,焦急不安。“该怎么办呢?”冬生问着自己,苦笑着,摇了摇头。“看来,到底还是要失去红玉了。难道这就是命运吗?命运为什么就不能眷顾着自己啊?”冬生叹了一口气,加快脚步向前走去。他想用这种办法来除掉自己脑中的焦虑和痛苦。但红玉的影子还是老往脑子里钻,怎么赶也赶不走。
为了红玉,冬生已经把李芳、柳凤错过了,他不想再因追逃的事情错失了红玉。“也许,她还在等着自己。也许,还没有人给她介绍下对象。”冬生安慰着自己。还真管用,经过简单地心理暗示,冬生的焦虑和痛苦就消失了不少。他的脑中就满成了和红玉相处的美好细节以及婚后美好的幸福的生活的遐想了。
心里有了念想,路也就走得快了。不久,他们就回到了石灰窑林场。冬生看了看表,已经九点多了,已经错失了吃饭的时间。到哪里吃饭去呢?桦树村是一个小山村,没有多少户人家,根本就没有什么食堂。总不能饿着吧?冬生端了碗抱着撞运气的念头去了灶房。灶房的师傅还在。师傅说,还剩了一些饭,刚好够两个人吃。冬生就打了菜,简单地吃了。虽然是凉拌萝卜丝和凉的炒土豆,但总比饿着肚子好吧。也许是因为确实饿了,冬生三下五除二就很快吃完了这些饭菜,而且还感觉到非常地香甜。吃完饭,冬生给张学文夹了两个馒头,带了过去。张学文一拿到馒头,就三下五除二地吃下了肚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