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
赴一场告别,寒冬里矗立良久,感觉那种冷,是从骨头缝隙里渗出,怕急了那种绝望的冷,一别如斯,万般皆失。但这世间每一天都有生与死,仓央嘉措说,“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些死生之间的世相,其实都是小事,如此想来,大概可以看得淡些,活得轻松些。
――题记
世事哈哈镜
人说,退休的人才能看清人情,以前围绕着你的那些人,还有哪些可以于再见时热情的打个照顾?更能有几个,还能想起来打个电话,邀约顿饭?大概是少之又少,所以人才说,世态炎凉,冷暖自知,但是很遗憾,总是薄凉多于安暖。那如果说退休只是预演的话,长眠不醒时才更看得清人情冷暖。哪些人,是出于真情的吊唁,哪些人是为了完成任务?哪些人悲痛难忍,哪些人谈笑如故?哪些人忙前忙后?哪些事不关已?大概这一刻,才能看得最为真切,只是遗憾,去了的人已经无法再感知了,原来人总是后知后觉的,但是又想,大概是老天实在不忍心如此残忍地将人性赤裸裸地剥开给人看,所以才选择在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让真相显现。
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其实真的一直都拿它当笑话听的,可是此刻,却觉得简直就是世相的绝妙刻画。话说县长(大概就是此类官职大小,不大亦不小)的爹去世了,结果卖花圈的店里存货都卖光了也依然有要买没买到的人,花圈店里的老板很是遗憾,赚得不够多。于是等县长去世之后,就多找人手多做圈,想着逢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好机会,中午可以将多年之前没赚回来的钱都赚回来,可是很遗憾,花圈一个都没有卖出去。打小真的是当笑话听的,好不走心地听的哈哈直笑,怎么可能?可是事实上,世事淡泊,人情淡泊,是要远胜于此的。所以早些看懂世事,才可以活的明白,不至于于得意之时忘形,亦不至于于失意之时形秽,懂了人情淡如纸,就不会再犯厚求宽取的错误,也就可以活得明白些,淡泊些!于己无人,都多一份解脱!
孤独的本质
有些人的一生,有几分世俗意义上的圆满,高官厚禄,长寿多福,生为荣耀,死沐荣光,似乎都占上了。但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都是生命的孤独本质,一个人来一个人去,没有谁的死亡可以替代,也没有谁的悲欢可以替代,都是一个人去品味,有时候觉得死亡很孤独,要沉睡许久,可是仔细想想,生命又何尝不孤独。终究是一个人孤独的走一程,初生时别人的欢欣你报以啼哭,死去时他人的眼泪你报以静默,然后期间,就是自己的无声啼哭与咬牙坚持,人们常常说,“死都不怕还怕生吗?”其实生要比死难,死亡的孤独不用去体会或者说是就给他人去体会,但是生的孤独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品鉴,也许正是因为懂得生命的孤独本质,才能放弃追随外在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安安静静地,不惧孤独地走完这一生。李白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是将这种逆旅独行的孤独刻画出神入化了。
好好活着
人在内心深处是无比惧怕,恐惧死亡的,但人又往往是麻木而后知后觉的,“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死亡来临的时候就不知道真切地去珍惜生。鲁迅说:“去这五个地方,会改变你的心态”,他说墓地会懂得:“不去计较任何事,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死亡照见了对生的珍惜。
熬夜,胡吃海塞,无所克制,生闷气,争浮名,夺微利,就像一头扎进俗世即将被浮名微利呛死而不自知的鱼,总想贪婪地多吃一口,多争一枚,却忘记了自己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这世间的一切,都不归于己有。周润发说:“钱不是我的,我只是暂时保管它。”这样的人生观值得借鉴,身体是暂时保管,为了延长它的使用时间,就应该自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钱财名利也是暂时保管,回归的那一天都要交还,就少了些贪着之心,给心松绑,过得更纯粹一些。有对死亡的敬畏,有对生命的敬重,才能安贫乐道,安时处顺,不枉此生。
无数的宗教哲学都在探讨关于生死地态度,觉得庄子对自然生命之态度:“适”最值得借鉴。即“善生善死”。所谓“适”,就是活着时,好好守护自己的形体;面对死亡时,要坦然对之,包括递进的三个层次,即达生、顺从、至乐。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达生,从而获得回归时的从容!
2018.12.23晚 郭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