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快速时代的“慢炖”主义

教书人首先是读书人,真正的教师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或阅读主张。《书择十本》里的20位教师就是这样的真正教师。大体浏览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然后有了谈谈自己观点的想法,其中最先想要谈的是对啃读的认识。

啃读作为一种新锐阅读方式,正逐渐被一些阅读者认识、接受并深入其中,很多专业阅读者开始试着对“啃读”进行解释,并尝试对其进行基于个人实践与理解的定义,但并未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我认为,倘若需要对“啃读”进行界定或辨识,可以从其有别于其他阅读方式的三个特征去理解。这三个特征分别是:阅读内容的难度,阅读行动的深度,阅读质量的高度。

阅读内容的难度。啃的直接释义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咬”。由此可见,但凡需要“啃”的东西一定很坚硬且有一定韧度,可以很容易下口却很难直接撕咬下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值得啃读的书通常有一定难度,比起那些可以“悦读”的书会略显高深或艰涩。对于教师来说,值得啃读的书籍大概有两类:一是经典原著,也就是教师人生的“垫底”书。只有这类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其思想内涵、艺术品质和知识含量才足以帮助教师实现精神上的“进化”,诸如注释本、今译本等隔了一层的作品则不宜拿来啃读。二是专业著作,也就是教师能力的“拔高”书。阅读这类著作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才能够理解其专业的术语、独特的逻辑和精深的思想,而一个人要想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系统,需要时间上的付出和方法上的匹配,这就让专业书籍具备了“啃读”特质。

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例。这本书看起来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相近,在体例、格式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别。但是,如果认真阅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王国维先生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境界”说,并以此为核心观点统领其他论点,完整建构起了串联全部主张的话语脉络,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全具备了理论著作的典型特征。与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相比,其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的严谨性更为明显,流传的广度与影响的深度更为突出,兼具了经典与专业的双重价值。所以,《人间词话》就属于适合啃读的一本书。“叙事者”读写团队的阅读实践证明,啃读这本书对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非凡。

阅读行动的深度。阅读行动是有深浅之分的,区分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用时,也就是你尽力读一本书所用的时间;一个是用心,也就是你在一本书上花费的心思。有的阅读可以做到一览无余,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把一本书读通、读明白,这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适合于通俗读物或普及性读物。而经典或专业著作的阅读则不同,你不可能一口气把它读完,而是需要一句句地啃,一段段地悟。也就是说,它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用很多文字来解释,每一句话都值得停下来去思考,断断续续就会用掉大量的阅读时光。至于读书所用的心思,苏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比较形象,这里的“百回读”和“熟读”都在强调读书人的耐心和毅力,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心”——愿意在一本书上花费心思。而这种花费心思的阅读,也是啃读的标识之一。

深度的阅读行动绝对不仅仅是标注、勾画和反复读,而是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朱光潜先生曾说,“阅读需要'经院式’的系统训练”,啃读当然更讲究阅读行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下面,我以阅读《终身成长》为例,介绍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啃读行动的方法:读第一遍,感觉处处是重点,每句话都很新鲜,用黑色笔勾画了很多内容:读第二遍,抓住了每个章节的诸多重点,分清了全部内容的主次,用红色笔批注了关键点;读第三遍,梳理出全部8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模式—解释—改变”及其子逻辑,绘制出思维导图的主题;读第四遍,按照逻辑关系进一步完善导图,借助标注、外框、关系线等呈现子逻辑下的关键点;读第五遍,以原著作为根本。借助查阅文献(其他书籍)、搜索引擎(网络)等方式逐个破解导图上尚不理解的知识点,补充导图细节,完成《终身学习》的啃读。

阅读质量的高度。悦读与啃读的阅读质量的问题,近似于美食与快餐的逻辑关系。我用一个更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小时候喜欢啃花生榨完油后制作成的花生饼,巴掌大小的一块饼可以啃一个月的时间。上课的时候从兜里拿出来偷偷啃几口,奇香无比;课间十分钟津津有味地啃上一段时间,虽然啃不下来半个花生米大小的饼沫却兴奋无比。后来,家里买了把锋利的刀,父亲用刀把花生饼削成薄薄的饼片,再吃起来就很容易嚼碎,却也没有了那种独特的香味。同样的花生饼,一点点啃出来的味道要比一口吃下去的味道香很多;同样一本书,慢慢啃出来的营养必定更丰富,阅读质量必然会比浮光掠影的阅读要高很多。

当然,花生饼的故事只是类比,我是想借此表达在快速时代保持“慢炖”主义的必要性。啃读的价值肯定不仅是增加“香味”那么简单,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高质量阅读下的高幸福感。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幸福感来自于“印证”,如果从一本书里读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而其恰好印证了自己的现状、观点和认知,人就会从这种被印证中获得幸福感。而啃读的意义在于,将阅读的幸福感从“印证”(印证了自己已有的)转向“发现”(发现了自己从未知晓的),从享受“熟悉”转向享受“陌生”再到享受创造。所以,啃读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用生命去印证——并不是说,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去做;而是说,对那些我们最终认可的真理,我们必须把它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印证并创生,否则就不能说我们学到了它,也不能说我们完整地啃读了一本书。

其实,啃读是与消遣性阅读相对而言的,其本质是用专业的方法去读专业的书籍,并从中形成专业认知、专业思维和专业行动的一种阅读行动。它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其阅读起点的高位、阅读过程的艰涩和阅读效果的最大化。

当下,推动阅读的人很多,愿意阅读的人也很多,但大都徘徊在真正的专业阅读之外。更多时候,人们更愿意把阅读作为一种消遣,甚至是一种装饰,而很少会有人去认真地啃读一本书。所以,为了成长的发生和精神的建设,在这个快速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这样一种“慢炖”主义——啃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