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 创中西丨吴冠中 高清作品集

吴冠中

1919—2010
江苏宜兴人
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 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
1946年 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
1947年 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
1950年 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2010年6月25日23点52分吴冠中先生在北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喜欢印象派绚斓的色彩,
塞尚厚重的结构,
凡高如火的激情,
尤特利罗淡雅的哀愁。

然而,
面对西方艺术从古典向现代的嬗变,
吴冠中认为,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故弄玄虚与
荒唐胡闹固然不可取,
但其视觉经验的新颖性、
艺术感觉的敏锐性、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抽象形式的共通性,却是它精髓,
而这,正是自己来西天要取的真经。















林风眠指出,艺术家要表达出与时代气息相呼应的情绪,必须从形式入手。这正是 20 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切入点,从印象派开始,现代主义艺术诸流派正是通过艺术形式的革命,达到对现代社会敏感的表现。在 20 世纪初,林风眠还没有明确提出材料与媒介的概念,但他本人的实验,却不再拘泥于中国水墨传统而取中西融合的道路, 在艺术形式上(如构图、用笔、色彩等方面)都采用了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方式。可以说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对20 世纪后期中国现代水墨的发展具有先驱性的深远意义。
在20世纪后期现代水墨画的发展史上,吴冠中在形式方面的革新与倡导,正是对林风眠所开拓的中国画革新之路的延伸。吴冠中强调绘画的形式美和抽象美,实则是让形式服从内心表达的自由,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趣在写形与抒情之际,形态抽象化而格调东方化。对中国美术史卓有研究的高居翰先生认为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与杂交。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 这二者我才动笔画。

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时在农村,我有时画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东大嫂说很像,但我觉得感情不表达,认为没画好,是欺骗了 她。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















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













我很幸运:出国前,是跟着潘天寿学的中国画,他是完全传统的,本人画得很好。后来我在巴黎学了3年,看遍了欧洲的艺术馆,知道西方艺术好在哪里;回来后结合国情,加以表现。我明白,传统的东西过去了,强调也没有用,鲁迅早就点出来了。回到传统是不可能的,抱着传统死路一条。但中国有大量画家不懂西方艺术,接受不了,有人连马蒂斯都骂,对西方艺术一律排斥打击,其实是束缚了 自己,结果只会因袭古人,不会创新。中国画家凡是有点创新的,都学过西画。西方的大评论家对东方艺术不排斥,会欣赏。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在香港举办了 一个现代中国画展,媒体突出宣传两个重点主题:黄宾虹代表传统,吴冠中代表创新。他们评价我是叛逆的师承,“代表了 一股巨大的超越传统的创新力量,令国画艺术焕然一新。”我在艺术上要求太严格了,考虑到百年以后的中国画前途,只是苦了自己……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吴冠中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
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
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
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
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
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
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
“诗意”和“象心”来相通。
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
和优秀品质,
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