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公||下乡日记——卖肉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公元2020年6月11日,天阴阴,雨濛濛,但人的心情愰若将熄灭的火里烧上了油,腾腾燃烧,炽炽热热。干焦的心终于看到了希望: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阴雨天都悲伤,恰恰相反,是这阴雨的天缓减了农人们焦渴的心。这年,人们永远永远不会忘记这天一一救命的一天。
这不,往日耷耷的幼苗,在今朝(6月12日)都昂昂地抬起了它们的头胪,一夜间,原本黄漫漫的原野上,呈现出绿油油的景象,禾苗上空依然还弥漫着湿湿的雾气,那苗已吮吸吮吸饱了大地母亲的乳汁。希望已腾升为农人们的自我陶醉与祝福。
到村里,人们手里提着一大袋一大袋的猪肉。原来,村里宰了两头接年大猪,本村养,本村售,自放心。我诧异:原本隔三岔五的,有人到村里“卖本地家猪肉啰……”但往往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卖肉的是外乡人,任凭他喊破喉咙,最终只能叹一口气,悻悻地关上车门而离去。而今天,村人那买劲真让人大开眼界。
我走近放猪肉的电动三轮车前看:真货,现杀,油汪汪的,膘头匝厚。旁边放着一颗大大的猪头和几只猪蹄,似在炫耀自己的成果。卖主本村人,不大言语,给人感觉:直爽厚道。
一老者说:要三斤。众人七嘴八舌地说:三斤怎割?拿刀的,摆肉的,一划已七八斤。卖主站在一旁,说:“没现钱,明年给也行。”还真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卖主仿佛局外人,而村里人忙手忙脚倒好象他们是卖主。老者话都没说,提了那七八斤肉就走了。后续买肉的依然如此,要十斤,给割十二三斤,反正只超不折回。不大一会儿,肉板上的肉愈见愈少,真为城里的卖肉人难过,等啊等,不见尽头。
村委主任路过,说:要二斤。卖主说:不卖,整扇才卖,活活一个城里人。众人大笑。村委主任说:“我一个人真用不了多少。″卖主说:“不管。”此时,众人才不听他们拌嘴,早已七手八脚地从那大大的肉扇上裁下一小块递给了主任。卖主憨憨一笑,大家都沉浸在一片和谐的幸福里。
我说:“给我来十斤。"我是城里人,在这里撑大胆也得大方一点。噌噌,两刀下去,一称,十二斤四两,已超越了我心里的最大值。真的,在城里,你要二斤,要是割成了二斤一两,这师傅的刀功真有问题,但在这里,着个两斤三斤的本已正常。粗犷的生活,宽阔的空间,其实也真养心。我付钱了,卖主却头大了:没钱找。转了几个圈,也兑不到零钱。我有点笑:原来,他们都是赊欠的,卖主想都没想到居然有人会给现钱。
真的,昨日的那一场通透通透的雨,让农人们已勒紧的裤腰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了,他们可以放心地去赊猪肉、去赊豆腐、去赊一切日用品了。
田野的苗啊,疯疯地长吧!大地母亲不仅养育了你们,也养育一方乡人。
浣溪沙
一场新雨到也迟,断垄禾苗尽张歙。无奈农人尽叹息。
关公磨刀芒种后,荞麦秋葵能补齐?天真不怜苍生饥。
张在公,男,1966年生,五寨一中教师。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尘封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作品,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发邮箱:scgsjzb@163.com 或主编微信sczb0972.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文章,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请投稿后加主编微信,以便红包发放稿酬。
3、在文章推出7日后支付赞赏稿酬;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4、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