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蜡 炬 泪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一)
我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耀眼的巨大横幅扑面而来:欢迎你,未来的人民教师。我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和无限期待。
当我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横幅换成了“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头戴人民教师的光环,踏上绿皮车,翻山越岭,辗转回到家乡。意气风发地登上中学的讲台,拿起细长而洁白的粉笔,站在粗糙的水泥黑板下,在这黑白底色上开始描绘我漫长的职业生涯……
我起早摸黑,口干舌燥,尽心竭力地描绘这幅图画。它耗落了我满头的黑发,磨平了我清晰的指纹,沙哑了我圆润的嗓音……可是,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我描绘的是一幅永远也着不上色彩的黑白图画。
贫穷,是我加入这个群体后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曾数次击溃我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向往,将我拖入茫然不知所措的深渊。
老师们对付贫穷的唯一杀手锏就是节俭,节俭俨然成为他们维持正常生活的法宝。
他们会因熬稀饭多加了几粒米,而自责好多天;他们会因节省一度电,而摸黑起床反穿了衣裤;他们会因舍不得拿出朋友喜筵的份子钱,而狠心地与朋友断绝往来……
不是源于贫穷的节俭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美德,而贫穷煎熬中的节俭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无奈,是一种缺陷。
老师们的节俭无意中铸成群体性格的基础元素,那就是小气。小气将他们硬生生地拉出社交圈,他们逐渐失去了闯入社交圈的勇气,社交圈的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他们的存在。久而久之,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孤独的铁笼子里,社会上的人们却揶揄他们清高。于是,他们的心灵受到巨大挤压,被扭曲的心灵时不时地表现出斯文下的猥琐。
去饭馆吃罢刀削面,柜台边一结账,老师们傻眼了,这么贵!假装忘记拿东西,返回饭桌旁鼓捣半天,趁店家疏忽,每人衣襟下揣了一只碗。
三个老师,一个煤炉子,一口锅,大家一起煮挂面。煮时在各自的面条上栓一根细线,面煮熟了,一拽那根线,自己的面条就会拽出来,绝对混不了。
虽然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情节,折射出书生的狡黠和文人的迂讷,但是,老师们以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玩游戏般的智慧既摆脱了生活的窘境又维护了斯文的形象。他们再穷,也不至于到大街上撬井盖,亦不至于为了几根面条而大打出手。他们在“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清贫,选择寂寞”的道德绑架声中,默默地守护着心灵的桃花源,在贫穷孤独中工作、学习、生活。
贫穷下的节俭也能给人带来积累财富的满足和快乐,而劳累则像海水一样浸蚀着老师们文弱的躯体和疲惫的心灵。被劳累所困的老师们,他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俸禄,无愧于学生,却无论如何也对不起自己的亲人!
“比公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这是教师生活真实而又幽默的写照。公鸡早起,唤醒黎明,唤醒大地,可老师们早早到校,他们不一定能唤醒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善的灵魂。狗能看家,和家人逗玩,可老师们早晨离家和晚上归宿时听到的是妻子的梦话和儿女们的呓语。
早起晚睡还只是时间上的简单捆绑,而上课则是一刻都不得拖延的命令。上课犹如耍猴,铜锣一敲,猴子爬杆;铃声一响,老师登台。不同的是,猴子机灵地逗人大笑,老师痛苦地逼迫学生学习。
老师们的累,是那种黏黏糊糊、纠缠不清的累,犹如赤身裸体的人跳进酱缸里,怀抱一块沉重的巨石,被粘稠的酱油紧紧缠裹,挪着沉重的脚步,走啊,走……相比而言,农民们的劳累,要痛快利索的多。锄罢地,锄头一扔,擦把汗水,地头一坐,凉水一瓢,卧看白云山头绕,管它乾坤日月长。而老师们上罢课,书本一撂,水都顾不得喝一口,火冒数丈,举起戒尺,气呼呼地去惩罚上课捣乱的“熊孩子”。即使中午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们仍然在规划下午该如何去处罚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第四节课上打了瞌睡。
在长期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指手画脚,动辄训人的习惯。父母爱人,兄弟姐妹,朋友邻里,在老师们的眼里都是调皮捣蛋的小学生,需要指点,需要训斥。他们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总爱挑别人的毛病。周边的人只能敬而远之,不乐意与他们交往。这与老师们的人品、教养无关,而是职业特点在他们身上刻下的深深印痕。
老师们整日被琐事纠缠,腿跑断,嘴磨穿,心操碎,犹如一头拉磨的牛,一圈又一圈,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永远也熬不到头。牛拉磨只是默默地拉,老师“拉磨”还得大声吼叫,这种吼叫还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声音洪亮,字正腔圆,逻辑清晰,同时伴以饱满的热情和规范的手势。
时间上的捆绑,劳动过程的繁琐,工作对象的顽劣,好像一张硕大的蛛网将老师们严严实实地罩住。他们疲惫、心烦,久而久之,郁积于胸中的烦恼不可能不发泄。当然,他们发泄的对象有且只能是家人,因为回到自己的家里不必再保持斯文的面孔,甚至可以痛痛快快地吼几句脏话来释放胸中的烦闷。家,成为抚平他们心灵皱褶的唯一港湾。
(二)
国家日益富裕强盛,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热度前所未有。五花八门的诸多“教育理念”随之而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崇尚和膜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则本是教师自我勉励的格言,却被人们粗暴地误解,并且演变为对老师的苛求,堂而皇之地挂在中小学校老师们的办公室墙上。人们也时不时地拿它来鞭挞老师们的灵魂,以此激将老师们的育人潜能。
万物皆有本性: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麻雀飞于屋檐下,金鱼游在鱼缸里……学生的天资、禀赋有别,本乃自然之理。学生成长为人之精英的基础因素是遗传基因,后天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2300多年前的那个伟大母亲,多次迁居,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最终为我们培养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曾子杀猪,于潜移默化之中教导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孔融让梨,稚嫩聪慧的义举启发兄长们遵守公序良俗。浙江临安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开枝散叶,人才辈出,家训源承功不可没……
家风、家教、家训是我们成长的土壤,我们就是生长在上面的一棵棵绿树。土质的肥沃或贫瘠,决定着我们这棵树的生长高度,老师只不过是守护在旁边的一个修理歪枝蔓条的园丁而已。
我们不妨洗干净手,庄重地打开《曾国藩家书》,慢慢地咀嚼里边的字字句句,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成器的父母!
教书,只是万千职业之一,只是老师们养家糊口的劳作罢了。老师们不可能托起每个家庭的千钧希望,尽管他们燃烧了自己,试图努力照亮别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不过是对老师们精神上的一种激励,况且,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崇尚、羡慕的是考得上高分数的“学霸”,老师已经被逼迫成为制造高分数“产品”的车间工人。“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被解题、讲题——讲题、解题的“题海大战”所淹没。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怂恿下,家长溺爱孩子,社会宽容孩子,老师不敢管学生,学校教育逐渐走向两条迷途:无原则地捧高学生和被迫放纵学生。
情景一
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教室后面四个男同学围聚而坐,饮酒品菜,谈笑融融。老师讲课,学生饮酒,各为其事,互不相干,和谐安宁。
情景二
课堂上,一学生呼呼酣睡。老师大怒,走到该生课桌旁,高举右手,准备将其弄醒。当老师的手即将落到学生肩膀上的一瞬间,停住了……她从学生的课桌上抽取了一块洁白柔软的纸巾,擦擦学生嘴边的口水,悄悄地离开,继续讲课。
情景三
湖南谭老师,在管理学生时和学生发生冲突。在班会上,谭老师被迫下跪,向学生道歉,并且说:我,也是个男子汉,跪天跪地跪父母,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向同学们下跪认错。
就这样,老师不敢管学生,更不敢惩罚学生,学生在甜腻腻的夸奖声中放纵、骄横、自以为是,甚而至于藐视法律。没有惩罚的教育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泯灭他们的良知。老师们跪下身子、含着眼泪,被迫地违心地含冤地痛苦地充当了温柔的“杀手”。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只要教不死,就往死里教。
——全科教师是指师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文能武、能画能唱、能舞能跳、全智多能的百科全书式好教师。
这是我在某名校看到的两则标语。当我随着前来取经的同行们挨挨挤挤走进那个这个教室,目睹这个标语,我毛骨悚然,打了一个冷战。我冲出人群迅速地逃到走廊边的窗户旁,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
呜呼,我说不出话。我将深味这非理性的疯狂的追求,以我的最大震惊显示于非理性,使它们有感于我的震惊,就将这作为我的虚弱的呐喊,奉献于疯狂者的面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如此,国家亦然。我相信,我们的国家有能力让这些疯狂者回归于理性,回归于初心。
留言之窗
回顾往期内容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尘封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作品,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发邮箱:scgsjzb@163.com 或主编微信sczb0972.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文章,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请投稿后加主编微信,以便红包发放稿酬。
3、在文章推出7日后支付赞赏稿酬;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4、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