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 | 三 外 婆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
李小林,笔名明月照酒,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黄冈市骨干教师,英山县优秀教师,喜爱写作,在各级各类报刊、阅读平台发表文章(含诗歌)200多篇(首);在三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先后创办了涟漪、烛光、甘棠雨三个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受到了一致好评。
三 外 婆
李小林
我的外婆离世得很早,在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善良的三外婆仿佛就成了我们人生冬夜里的那炉火,生活沙漠中的那眼甘泉。
三外婆的家座落在八里山下岳家冲水库和团练冲水库之间的一个小山村里。它坐北朝南,虽是三联老式的灰色土砖瓦房,却被三外婆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后一座小山把它紧紧地抱在怀里,屋前有条小河日夜不停地缓缓流淌,北风吹不到,天旱旱不了。
三外婆的房屋视野辽阔,坐在大门外,就能赏青山绿水,能看云卷云舒。闲暇时,我们都喜欢坐在门口那干净的石条上,一边看书写字,一边偷偷看三外婆纳底做鞋、喂猪择菜。每每看到对面水库上空展翅飞来的一群群白鹭,我们就会放下作业,高兴地张开双臂,在平坦的禾场上,一边模仿那一只只白鹭展翅飞翔,一边仰望白鹭飞过的蓝天放声歌唱:“白鹭白,娘做贼,偷块粑儿儿过夜……”看到后辈子孙活泼可爱的样子,三外婆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总露出慈祥的笑容。
慈祥的三外婆高大瘦削,言语并不多,她说话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
正因如此,三外婆的家风甚好。她总说,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书可以知诗书,识礼仪,修身养性。在她的操持下,三外婆的“耕读之家”很快就成了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三外公在田畈劳动之余,总喜欢抽空挖点草药换点小钱补贴家用;三外婆在家专管“后勤”,她种菜,烧火,洗衣,喂猪,做饭,忙碌之余,她还不忘在门外的小河里用自制的渔网捞点小鱼改善生活;大舅勤奋好学,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宜昌;小舅大公无私,在生产队当队长,带领着勤劳的山里人春种秋收;二舅憨厚本分,一心一意种田,年年都是生产模范;漂亮的小姨刻苦努力,考取了重点中学,正踏着大舅的脚印读书进学……母亲每次从三外婆家做客回来,带回一些好吃的同时,也带回三外婆家一个个“好消息”。谈到三外婆,母亲总是赞不绝口,言谈中她仿佛也为我们有这样的好外婆而骄傲自豪。
三外婆怜弱正义。她总喜欢竭尽全力地接济身边有困难的人家。父亲因为年轻时当过国民党宪兵,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受批斗并被遣送到各个水库工地做苦力,在团练冲水库和岳家冲水库工地呆的时间最长,三外婆听说以后,亲自把她做的絮鞋送到寒冷的水库工地,春天到来时,她总把一些时鲜的蔬菜做好以后送到父亲的手上,有时过年过节还专门吩咐小舅把父亲请到她家里。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艰苦岁月里,很多人都与“地富反坏右”分子撇清关系,而善良的三外婆却全然不顾,她依然接济父亲。回首往事,晚年时候的老父亲都念念不忘。
三外婆宽厚慈爱。一九八0年,我考取了重点初中——金冲中学,开始了我艰苦的寄宿式学习生活。金冲中学处在距离我家很远的金冲大队,与三外婆家只有一山之隔。当时,学校条件极差,吃不饱睡不暖,三外婆听说以后,专门吩咐小姨送来了蒸熟的红薯、火烧粑和好吃的新鲜菜。住在同一个寝室的同学看到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都十分羡慕我有这样的一个好外婆。
后来学校烧柴困难,一律要求寄宿生按照每斤米七斤柴的标准上交柴禾。在我家烧柴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想到了三外婆。有个星期,学校放农忙假,我带上镰刀和麻绳就住到了三外婆家。三外婆十分高兴,她吩咐小舅把我带到自家的柴山上,让小舅也帮我砍一些,生产再忙,她也要小舅或二舅在收工时抽出时间帮我打捆并挑回。那些日子,三外婆特地做些我喜欢吃的饭菜,提前帮我烧好洗脚水,她像招待贵客一般热情周到。每次看到忙里忙外的三外婆那佝偻的身影,我心如刀割。
在三外婆家住了好多天,柴打好了,小舅和二舅就帮我一捆捆地码在门外的禾场上,像隆起的一座爱的小山。至今,还屹立在我的心间。
还记得上学的那天早上五更时分,天气格外寒冷,门吱扭一声开了,是三外婆起床了。深怕我上学迟到,她点一盏油灯,蹑手蹑脚地走到灶台下,开始不停的扇着灶火,不一会儿,我听到灶膛里像鞭炮一样噼啪作响,响声在岑寂的黑夜里久久回荡。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仿佛看到三外婆佝偻的身影在油灯下一会儿缩短,一会儿又被灯光拉长……
初中毕业后,我离开了金冲中学,从此,我匆忙的脚步也离三外婆越来越远了,除了每年正月去给她拜寿之外(有时正月事忙,脱不了身,就没有去。),我很少去看望三外婆了。二00六年春天,一场大病让三外婆在亲人挽留的泪水中依依不舍地走了,走时八十五岁。
三外婆走了,仿佛一个美好的时代落幕了,每次到岳家冲丽景嘉园游玩时,我都会翘首远望三外婆家的方向,总怀着无比惆怅的心情思念起曾经给予我们父子两代无限关爱的我的三外婆。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