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没有未来,行为付费正在兴起
阿扣在星球的提问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学习一门课程产品时,主要有两种方式:
与内容交互
主要是以看和听的方式进行接收,这个交互行为像是消费行为,主要是能够填平信息差,可以使学习者达到知道、了解、理解的状态。
与服务交互
如果要更进一步达到认知、应用的状态(即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达到目标(比如考证、薪资提高、就业),需要与服务交互,即增加了思考、输出、反馈的部分,更像是投资行为,以金钱、时间、精力投入,换来收益。但问题是这种期望的收益(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达到目标),能达到的概率非常低,一门课程几百人参与可能实际上只有十几人到达收益,就跟投资一样最终能赚钱的也是小比例
如果一门课程要做得卖高价、口碑好,就要不断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去让用户获得收益的确定性提高,这应该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当然这非常难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和投入产出比的考量。
那我的思考是,作为课程提供方,目前可能有两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第一、和投资不同的是,学习的投资几乎没有风险,只要投入了就必然有收获,只是或多或少,或显性或隐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把学习者的收获显性化,很多产品也在做了,比如展示学习数据、学习进度、测评等,但感觉还是不够。
我回想自己通过学习获得愉悦的情况有:感觉自己进步了,以及解决了实际问题。所以要让学习过程获得收益显性化,需要让学习者随时能通过测试了解到和上次比较是否进步,进步在哪;以及一定要让他把学到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知道是否解决了,没解决的原因在哪里。
第二、引导学习者的自我投入,教学要成功的重点还是在于学习者,学习者能够自我投入就能更好地与服务交互,也更大概率上获得收益。这就需要运用一些行为设计与心理学的知识,但我看到的大部分课程并没有针对学习者的自我投入程度进行设计与监控,不知道是不是成本原因。
以上是我对课程与教学的思考与改进设想,不知道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想听听大辉老师的看法,不一定要有确切的结论,提供点思路也可,感谢!
大辉的回答
你提的问题也是我近几年来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的课题。你的观点贴合我看到的现象和亲身经验,你说的两个方向也是大家努力的目标。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我分享过一个观点,所谓财富,所谓价值就是匹配大多数人需求的秩序。这个秩序有物理的、数字的和心智的。
物理的秩序是好确定和量化的,好的保温杯保温时间更长,好的汽车更快更安全,好的笔写起来很流畅……这些都是确定性的,其价值容易衡量并达成共识。
数字秩序也是确定的,因为数字世界本身就是用0、1这样的数字构建的,即使微信要比米聊好用,淘宝要比拍拍好用这样的数字体验,也可以用数字来衡量,比如页面打开速度,操作步骤难易等。
而教育和学习本质上是构建心智秩序。头脑里的改变很难确定和量化,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以书为例,书是帮助我们构建心智秩序的,但一本书的价格并不是由其对一个人的影响来定价,而是由耗费的纸张来定价。
一个人看了一本书,获得一个方法,赚了1000万,但只需付几十元的印刷成本。而电子书,成本就更低,几乎是零成本。
我将教育学习分为两类,
一种是知识付费,填平的是信息差;
另一种是行为付费,填平的是行动(想做和实际做之间)差。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还是第一种,也就是知识付费,包括K12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应试,并不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K12相关的市场为什么大,一个原因是可量化,能交付一个可预期的确定性结果。考试分数提高了多少是确定的,以前不及格,辅导后及格了,这都是确定的交付。家长愿意为这样的确定性花大钱。
反观到成人教育,最佳量化指标是金钱,学习一个东西后比原来多赚了钱。所以离钱近的课程人们付费意愿高。离钱远的,比如心理学、科学、哲学等,付费意愿就不高。尽管它们对一个人的生活影响可能很大。
就像你说的,随着信息越来越容易流动,知识付费的价值越来越有限。我经常想,「知识付费」本身是个伪命题,知识从古到今都是免费的,我们付费的是提炼知识、转换知识形态,传递知识的「服务费」,以及保存知识的「媒介费」。
知识一旦离开了使用它的人,无法创造价值。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填平行动差的行为付费——让知识作用于心智,心智指导行动。而行动是外化的,是可以衡量的。
人成长的本质在于心智的改变,心智的改变最终都会外化于行动。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言谈举止都没有发生变化,那这个书也是白读了的。
知难,行更难,打通由知到行,并且找到可以衡量的方式,形成共识,价值巨大。
健身教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健身教练提供的是什么?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花几万元请一个健身教练呢?
教练是提供了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都可以从图书、视频等方式,用很低的成本获得。人们愿意付出高昂的费用请教练,买的是两方面的服务:
提供个性化专业知识:根据学员个人情况,对专业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
反馈、监督、激励等行动指导
国内的训练营,国外的CBC(Cohort-Based Courses)课程,我翻译为「同期群组课程」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训练营以及同期群组课程就是组建一个线上的临时教室,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现场互动,陪伴,相互鼓励,经过几十天的学习后,帮助每个学员培养一项技能或者打造一款产品。
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可预期的成果。得到的「沟通训练营」,「讲师训练营」都属于这类。
这个方向刚起步,改进空间还很大。比如当前的训练营,出于成本等方面考虑,所有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进度,学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虽有助教辅导,但缺乏个性化。
理想的方式是,从每个学员自身情况出发,就像健身教练一样,为每个学员定制一套个性化实施方案,并一对一监督指导落实这个方案。
要实现这样的方式,需要两种能力的人合作:
1.行为设计师:设计一套个性化的行为改变方案
2.进步教练:反馈,激励,督促方案落实
目前要实现这个方案,成本很高,90天的辅导得万元以上,难以推广普及。未来几年,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这个成本会持续降低,如果能降到千元以下,就有可能普及。
这也是我的一个愿景,让每一个人想要改变的人,都能得到专业的,个性化的行为设计和进步教练服务。实现这个愿景的第一个阶段,分三步:
第一步,建立行为设计数据库,提供各种最佳实践。比如习惯培养方法,应对焦虑,平稳情绪的措施等。
第二步,培养1000名行为设计师。
第三步,跟10000名进步教练合作。
第一步已经完成了80%,很快,我将推出行为设计师训练营。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看看对你有没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