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24
哀望
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
【笺说】
1937年12月13日日寇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消息传来,钱先生于次年春写了这首诗。
全诗充满了深沉的哀痛,无奈的悲愤以及对生命的哀挽与一己的无助。
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
首联写道,如山的白骨堆满了南京城,失败而死的人,变成鬼,也是不敢哭出声。
下句“鬼哭”,描写人死之痛苦;语出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吞声”,不敢哭出声;唐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
“白城”,南京古亦称白下,当因此钱先生称南京为“白城”。
首联对句,既承出句写败亡的惨状,更写出人们心灵的屈辱、无奈。
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
颔联两句惋惜人们的死亡。上句写道,人们熟知,人有死得“重于泰山”,胜过死得“轻于鸿毛”。
“重死”,指死的价值大;相对应的“轻死”,指死的没有价值。语出司马迁《把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下句说,纵然预知有他生,也可惜了此生。
此句由李商隐《马嵬》诗“海外徒闻更九州岛,他生未卜此生休”的下句,变化而来。“纵卜”的“卜”,即是李商隐诗句“他生未卜”的“卜”,预卜,猜测之义。
颔联曲尽当时国人生死两难之处境。尽管是“重死”,尽管是可能有“他生”,生命都值得珍惜,和平也值得渴望。
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
颈联上句写道,被日寇屠杀的中国人,身体化成了灰,也仇恨满怀。
钱先生对此上句有自注:“冯敬通说阴就书曰:'赍恨入冥。’”“赍恨入冥”,意即抱恨而死;“赍恨”,抱恨;语见《后汉书·冯衍传》载《与阴就书》:“衍年老被病,恐一旦无禄,命先犬马,怀抱不报,赍恨入冥,思剖肝胆,有以塞责。”
颔联的下句是说,本来没有情感的老天爷也为之聚气表哀。
“积气”,积聚云气;语出《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无)处亡(无)气。”这里把天的积气,视为有情的举动,视为对日寇的谴责,对南京死亡百姓的同情。
“本无情”,指天本为无情之物;唐白居易《郡亭有树晚荣早凋人不识名因题其上》:“荣枯各有分,天地本无情。”
颈联上句实写,下句虚写,渲染出了人神共愤的氛围。
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
尾联上句写道,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一样遭到了屠杀,丧失了生命。
此句语出刘峻《辨命论》:“火炎昆岳,砾石与琬琰俱焚;严霜夜零,萧艾与芝兰共尽。”即唐白居易《浩歌行》所谓:“贤愚贵贱同归尽”。
“艾芝玉石”,比喻各种各样的人;“艾”,艾草,本指小人,这里指下层百姓;“芝”,灵芝,指君子,这里指精英人物。“玉石”,也是比喻上层精英与下称百姓。
尾联的下句写,自己哀望江南,却无才写出庾信那样的《哀江南赋》来。
“哀望”,点题,也是哀叹书生无用,只是哀望而已。
“江南赋”,庾信名赋《哀江南赋》。庾信本是南朝梁朝人,被羁押于北朝,怀念故国,作《哀江南赋》抒写南京残破后百姓的流离之状以及自己的悲哀,是六朝赋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