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最终解决者是...?
05-28
近两年,全国都在搞“垃圾分类”,各级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考核,层层加码,垃圾分类成为政府的独角戏。随着各地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高度重视,基层政府又多了一项“硬”任务。调研发现,近来很多城市都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最终还是要居民自己来解决问题。
近两年,全国都在搞“垃圾分类”,各级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考核,层层加码,垃圾分类成为政府的独角戏。随着各地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高度重视,基层政府又多了一项“硬”任务。调研发现,近来很多城市都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和社区忙得不可开交,相关指标、达标、创优、示范等工作,大量表格天天在统计,不得不把手头其他工作放下,这显然与中央反复强调的“为基层减负”政策相悖。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垃圾分类的多元参与机制是关键。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首先,政府是掌舵者,制定政策、培育后端资源化利用能力,同时应加强整个垃圾处置链条的监管,尽快形成有效的循环利用的闭环体系。政府政策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既往单纯由政府主导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置环节转变成为市场行为。
其次,市场机制是根本。一旦后端培育起来,垃圾处置就有利可图,对垃圾处置链条前端的逐级需求就会产生,市场机制会驱动着环绕在这个链条周围的各类组织或个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分拣、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即使居民没有能够有效地行使分类职责,逐利行为也会驱使着大量的楼道保洁员、城市拾荒者、小型垃圾分拣站等取而代之。
第三,各类环保型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组织、居民志愿者,都可以参与到垃圾治理过程中,尤其是前端的源头分类环节。生活垃圾的分类主体是居民,应让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发挥教育和示范作用,帮助居民了解政策,培育居民的环境意识,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