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卷十三——呕吐与下利
金匮悬解卷十三
内伤杂病
呕吐哕下利二十四章
呕哕者,阳明胃病也,下利者,太阴脾病也。胃以下行为顺,胃气上逆,则为呕哕,脾以上行为顺,脾气下陷,则病下利,总以中气之不治也。
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此中多挟木邪,以木郁则克土,甲木逼于上,则胃逆而为吐,乙木贼于下,则脾陷而为利。补土疏木,乃吐利之定法,土旺而木达,胆胃降则呕止,肝脾升则利断矣。
论;脐为人身中气之所在,上下交济之中气;中气与脾胃关系,升降脾胃之枢机,脐为人身之中气,脾胃对比此中气怎么理解。余也没弄明白,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脾胃者,四维之中气,伤脾胃者,升降不利。脾胃为五脏之中气,脐为人身中气位。中气者,对比脾胃,该怎么细论,以后论证。
呕吐一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1 病人脉数者,表寒外闭,经热不泄,则见脉数,故数为热,此为外感,不为内伤,故当能吃能喝,而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此为发汗解表,汗多亡阳,浊阴上逆,故见呕吐。阴阳互根于中气,汗出阳泄,胃气不降,阳不归根,升浮于上,是以脉数。数为客热升浮,不能消化水谷,故作呕吐,缘其发汗亡阳,而胃中虚冷故也。
2 汗出亡阳,中虚胃逆,少阳之相火不降,客居膈上,故见脉数。少阳相火,随胃气下行,入于少阴癸水,癸水温暖,是为下焦主气,逆而不降,客居膈上,故脉数而为客热。胃为阳腑,而主下降,汗多亡阳,胃腑虚冷 寒则不降,故见呕吐。
3 此呕吐者,从太阳坏病,误汗而来。此数为虚,胃寒虚冷,相火上逆之数也,阳不根阴之数。不可以此数为热也。本条是讲,呕吐病理,是胃寒也,气逆不降也。
论:胃逆则膈虚,膈实则成痞。痞证复杂,内伤外感,俱可有之。当细学《伤寒》系统论,在研究《金匮》杂病论,二者结合,则痞能开。古代病重时,皆以病入膏盲来形容,所谓膏盲,就是痞证。痞非轻证,不可不慎,
细学太阳坏病,则知医理,不讲法理,汗则为害,故现代中医会用敢用汗法的很少了。皆害怕误治。中医也基本不敢治感冒了。本条提纲与太阳七十六相同。382页
呕吐二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1 趺阳脉,阳明胃气之所变现也。动脉在足趺上之冲阳,故曰趺阳。阳明胃气,以下行为顺,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浮则胃腑虚寒而气逆,虚寒伤脾而下陷,脾伤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而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者,饮食倒上,是反顺而为逆也。紧涩者,血寒而阳陷也,脾败不磨,而脉见紧涩,水冰地圻,微阳沦陷而不升,故其病难治。
2 浮为胃寒上逆,涩为血少,寒则伤脾,营失化源,必见脉涩血少。疸二,紧则伤脾,不能磨化。脉紧而涩,紧寒伤脾,涩为血少,寒紧梗涩而不流也,微阳沉陷而不升,故病难治。
3 349页脉法十七,趺阳脉浮而涩,其病在脾,法当下利。本条不是下利,而是胃反,其实一理。趺阳胃脉,浮而涩者,胃反之病而必脾虚之陷也,寒盛脉紧,经脉梗涩,营血不行。
五脏风寒十九;麻仁丸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大便坚,涩则血少木郁小便利,此病脾约。本条胃反,也趺阳脉浮而涩。此虽脉象文字表达相同,病却不同。
论;本条为虚寒之呕。胃为阳腑,阳腑虚寒,则气逆呕吐,太阴脏寒,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为阳腑,五脏六腑,悉受胃气,阳明阳败,则中气亡败。
按:大剂降胃,胃能降则能治,不降则难治,张锡纯见胃反,即大剂赭石,患者呕吐剧烈,则汤剂不下,改用粉末,三钱不行改三两,总之先把胃气降下去,不吐者才能服下其它的药。赭石能有降胃之功,但不利于肝脾之陷。本条之胃反,终因伤寒。本病必先胃降而后能扶阳温之,或一块用之,胃不降药不能下之,必先降胃。
呕吐三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胆肝脉弦,弦者,木郁克土,胃阳之虚也。胃气无余,不能消谷,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宗气衰微,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土败木贼,脉反见弦,故名曰虚也。
1 肝胆脉弦,脉弦者,是虚寒之脉,木郁克土,胃阳之虚也;木贼中虚,故胃气无余,不能消谷,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者,是心肺之阳虚也,医反下之,误下亡阳,故令脉弦,寒凉伤胃,木贼中虚,故令胃气无余,故名曰虚。本条胃反,为误治之来路。
2 寒在于上,心肺之阳虚也。血中之温,而化心火,心火而胎宗气(宗气之根义)。心火不足,故宗气衰微。(下条微数)
论;本条为误下之呕。也是误治,寒在于上,是为本虚,医反下之,是虚其虚,故误下之弦,与误下之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