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莪术

莪术
é Shù
别名 温莪术、蓬莪术、山姜黄、芋儿七、臭屎姜、蓝心姜、黑心姜、姜七、蓬莪茂、蓬药、广茂、蓬术、青姜、羌七、广术、文术
功效作用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燀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英文名 Rhioxma Curcumae Aeruginosae
始载于 《雷公炮炙论》
毒性
归经 脾经、肝经
药性
药味 辛、苦
莪术 é zhú
莪术(《医学入门》),又名:山姜黄、绿姜。  

简介

[出处]《药性论》。
[中药材学名]Rhizoma Curcumae。
【其他名称】篷莪荗、篷莪、蓬术、羌七、广术、黑心姜、文术、山姜黄、绿姜。
【拉 丁 名】Rhizoma Curcumae Curcuma zedoaria(Berg.) Rosc.
[采制贮藏]秋冬两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须根,鳞叶,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切片,置干燥处,防蛀,以备生用或醋制用。
【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1~1.5%。油中主成分为倍半烯类”。从根茎分得的倍半倍萜有蓬术环氧酮、蓬莪术酮、蓬莪术环二烯、蓬莪术烯、蓬莪术环二烯酮、异蓬莪术环二烯酮、篷莪术烯酮、表蓬莪术环二烯酮、姜黄二酮、姜黄醇酮、姜黄环氧奥烯醇、原姜黄环氧奥烯醇、异姜黄环氧奥烯醇、姜黄环氧奥醇、姜黄奥二醇。还含姜黄素、去氢姜黄二酮。干根含淀粉约64%。
【性状】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
1)破血行气止痛:本品功效与三棱相似,但温通力较大,可治疗血滞经闭腹痛、腹部包块、积聚。
2)积散结:本品能行气消积止痛,用于饮食积滞、胸腹满闷作痛。
3)破血祛瘀,妇女闭经,或痰湿淤血凝结而成的症瘕癖块。
4)行气止痛: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适当配伍,虚症、实症均可。
【用法用量】水煎服,3~15g;或入丸,散。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
[药方选录]
1.治疗泌尿系结石:莪术15g,三棱15g,穿山甲9g,皂刺9g,牛膝12g,生薏仁15g,青皮、枳壳各9g。水煎服,每日剂。
2.治疗精神科血瘀证患者:莪术、赤芍、大黄,按10:3:3的比例加工提炼成达营片(每片含生药8g),每次口服6~8片,日3次,30天为1疗程。
【使用注意】孕妇、月经过多者忌用。气血两虚,脾胃薄弱无积滞者慎服。
【生长地区】野生于山间或村边林下草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台湾、云南、四川等地。
【是否医保用药】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
【别名】温莪术、蓬莪术、山姜黄、芋儿七、臭屎姜
【制法】
莪术:除去杂质,略泡,洗净,蒸软,切薄片,干燥。
醋莪术:取净莪术,照醋煮法(附录Ⅱ D)煮至透心,取出,稍凉,切厚片,干燥。
【性状】
蓬莪术: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8cm,直径1.5~4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圆形微凹的须根痕或有残留的须根,有的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广西莪术:环节稍凸起,断面黄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黄色粉末,内皮层环纹黄白色。
温莪术: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黄色至黄棕色粉末。气香或微香。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有时已除去。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维管束较小,排列较密。薄壁细胞充满糊化的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中有含金黄色油状物的细胞散在。
【含量测定】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5% (ml/g)。
【功能主治】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燀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摘录】《中国药典》
【选方】
①治一切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时发者:蓬莪术二两(醋煮),木香一两(煨)。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下。(《卫生家宝方》)
②治小肠脏气非时癌不可忍:蓬莪茂,研末,空心,葱酒服一钱。(《杨氏护命方》)
③治奔豚疝瘕;蓬莪术、肉桂、小茴香各等分。为末服。(《本草汇言》)
④治吞酸吐酸:蓬莪术一两,川黄连五钱(吴茱萸五钱,同煮,去吴茱萸)。水煎服。(《丹溪心法》)
⑤治妇人血气痛游走及腰痛:蓬术(切片)、干漆(研碎)各二两。上同炒令漆焦香,取出漆不用,只用蓬术为末,温酒调下三钱,腰痛用胡桃酒下,游走痛,冷水调下。(《普济方》)
炮制
1.1.莪术《本草图经》:“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热入臼中捣之,即碎如粉。”
1.2.《博济方》:“捣为末。”
1.3.《朱氏集验方》:“去皮切片。”
1.4.《卫生宝鉴》:“铡开捣细。”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置笼屉内蒸软后切薄片,干燥。生品行气止痛,破血祛瘀力甚。
2.1.醋莪术 《雷公炮炙论》:“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尽然后于火畔吸令干,重筛过用。”
2.2.《校注妇人良方》:“醋浸炒。”
2.3.《普济方》:“醋煮,切片,焙干,为末。”
2.4.《幼幼集成》:“去毛,醋浸,煨熟。”
现行,取净莪术置锅中,加米醋与适量水浸没,煮至醋液被吸尽,切开无白心时,取出稍晾,切厚片,干燥。每莪术100kg用米醋20kg。醋炙后主入肝经血分,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
3.1.酒莪术《开宝本单》:“酒研服之。”
3.2.《丹溪心法》:“酒洗,炒。”
现行,取净莪术片,置锅内,用微火加热,炒热后,均匀喷入酒,继续炒干,取出晾凉。每莪术片0.5kg,用酒0.06kg。
饮片性状:莪术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有黄白色的内皮层环纹及淡黄棕色的点状维管束。周边灰黄色或棕黄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醋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较黯,微黄色,偶有焦斑,角质状,具蜡样光泽,质坚脆,略有醋气。酒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略深,微有酒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醋莪术、酒莪术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考证

本品始载于《雷公炮炙论》。
1.《新修本草》姜黄条云“西戎人谓之蒁药。”说明当时莪术与姜黄是混称的。
2.《本草拾遗》曰:“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蓬莪”可能是指莪术 Curcuma aeruginosa Roxb.(根茎断面墨绿,干时黑色);“蒁”可能包括温郁金 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根茎断面黄色);“波杀”有大毒,应不是姜黄属植物。
3.《本草图经》云:“蓬莪茂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已来,颇类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报如生姜而茂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并附“端州蓬莪茂”和“温州蓬莪茂”图。温州蓬莪茂即今之温郁金,端州蓬莪茂应为广西莪术 C.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  

使用注意

莪术有耗气伤血之弊,中病即止,不宜过量或久服。月经过多及孕妇忌服。
1.《雷公炮制药性解》:“虚人禁之。”
2.《本草正》:“性刚气峻,非有坚顽之积,不宜用。”
3.《药性通考》:“乃攻坚之药,可为佐使,而不可久用。”
4.《本草害利》:“凡经事先期,及一切血热为病者忌之。”
{制剂}:
1.莪术栓:莪术挥发油4ml,乙醇5ml,吐温-80 4ml,冰片0.1g,蜂蜡5g,香果脂适量,并制成100g。取莪术挥发油加吐温-80搅匀;另取冰片溶于乙醇内,将两者充分混匀。另将香果酯置蒸发皿内,在水浴上加热至全部熔化,加入蜂蜡细末,待熔化后搅匀。再将上述混合的药液加入熔化的基质内,搅拌均匀,趁热倾入预先涂上润滑剂的阴道栓模内,冷凝后削去多余栓块。每颗约0.5g。功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消瘀。用于治疗宫颈癌及子宫颈糜烂。(《江西省医院制剂规范》)
2.莪术油软膏:莪术油65g,亲水性基质适量。取莪术油,加尼泊金乙酯1g与亲水性基质适量,制成1000g。搅匀,即得。本品为亲水性基质的乳白色软膏,有莪术油的特殊香气。含挥发油量不得低于标示量的77.0%。功能消炎,消肿,止痒。用于外阴瘙痒及外阴炎。外涂息处,每日l-2次。《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
3.莪术醇注射液:莪术醇7.5g,无水乙醇75ml,苯甲醇30ml,注射用水100ml,丙二醇适量。取莪术醇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加苯甲醇及丙二醇,然后慢慢加入注射用水并不断搅拌,最后加丙二醇至1000ml,以3号垂熔滤球抽滤至清,分装成每支5ml,100℃热压灭菌30min,即得。功能抗癌。用于各种癌症。肌内注射,每次-10ml,每日1次。[《药学通报》1980, 15(11):ll]
{药论}:
1.论莪术行气破血之功:
1.1.缪希雍:“心腹痛者,非血气不得调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恶疰忤鬼气,皆由气不调和,脏腑壅滞,阴阳乖隔,则疫疬疰忤鬼气,得以凭之。茂气香烈,能调气通窍,窍利则邪无所容而散矣。解毒之义,亦同乎是。其主霍乱冷气吐酸水及饮食不消,皆行气之功也,故多用酒磨。又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气故也,多用醋磨。”(《本草经疏》)
1.2.贾所学:“蓬术味辛性烈,专攻气中之血,主破积消坚,去积聚癖块,经闭血瘀,扑报疼痛。与三棱功用颇同,亦勿过服。”(《药品化义》)
2.论莪术益气之功在于疏气:
2.1.王好古:“蓬莪茂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用和治气短不能接续。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内多用此也。”(《汤液本草》)
2.2.蒋溶:“破气中之血,血涩于气中则气不通,此味能疏阳气以达于阴血,血达而气乃畅,放前人谓之益气。”(《萃金裘本草述录》)
2.3.高鼓峰:“广茂即莪术,凡行气破血,消积散结皆用之。属足厥阴肝经气分药,大破气中之血,气血不足者服之,为祸不浅。好古言孙尚药用治气短不能接续(《经》)言短气不足息者下之,盖此之谓也。然中气虚实天渊,景宜详审),此短字乃是胃中为积所壅,舒气不长,似不能接续,非中气虚短不能接续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宁不杀人?”(《医家心法》)
3.论虚人用莪术宜兼补益之品:
3.1.缪希雍:“蓬获莪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之所长,若夫妇人、小儿气血两虚,脾胃素弱而无积滞者,用之反能损真气,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气凝结、饮食积滞,亦当与健脾开胃、补益元气药同用,乃无损耳。”(《本草经疏》)
3.2.黄凯钧:“虚人服之积未去而真已耗,须兼参术,庶几焉耳。”(《药笼小品》)
{集解}:
1.《开宝本草》:“蓬莪茂,生西戎及广南诸州。子似干棋,叶似蘘荷,茂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弃之。”
2.《植物名实图考》:“蓬莪术,《嘉祐本草》始著录。宋《图经》:江浙或有之。颇类蘘荷,莪在根下,如鸭鸡卵。今所用者即此。昔人谓郁金、姜黄、莪术三物相近,其实性不同,形亦全别。”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1)莪术:根茎类圆形、卵圆形、长圆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5cm,直径1.5-2.5cm。表面土黄色至灰黄色,上部环节明显,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体重,质坚实,断面深绿黄色至棕色,常附有棕黄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2)广西莪术:根茎类圆形、卵圆形或长卵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长3.5-6.5cm,直径2-4.5cm。表面土黄色或土棕色,环节明显成不见,有点状须根痕,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侧生根茎痕,侧生根茎痕较大,位于下部。质坚重,断面棕绿或棕黄色,内皮层环纹黄白色,皮层易与中柱分离,可见条状或点状维管束,气香,味微苦、辛。
(3)温郁金:根茎长卵圆形或长圆形,顶端长尖,基部多钝圆,长3.5-8cm,直径2-4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上部环节凸起,基部有下陷的须根痕,可见短的须根,有刀削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常附有淡黄色或黄棕色粉末,可见点状或条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均以质坚实、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广西莪术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有时已除去。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维管束较小,排列较密。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含有金黄色油状物。薄壁细胞充满糊化淀粉团块。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1)参见“郁金”条。(2).吸收度检查:取本品中粉30g,加氯仿10ml,超声处理40min或冷浸24小时,滤至10ml量瓶中,用氯仿洗涤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本溶液在242nm处有最大吸收,其吸收度不得低于0.45。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低于1.5%(ml/g)。  

毒副反应

本制剂肿瘤局部注射时,可有刺激性疼痛,静脉注射时偶有静脉炎发生,使静脉阻塞;静脉滴注时未发现有任何明显不良反应。个别病人用药后有恶心、头晕及过敏反应,但血象无变化。推注过快会出现胸闷、面部潮红、呼吸困难等症状,口腔均有酸辣气味感。肝肾功能对照检查均未见异常。

莪术──广西莪术

莪术──广西莪术
RhizomaCurcumae Kwangsiensis
(英)Kwangsi Turmeric Rhizome
别名 桂莪术、毛莪术。
来源 为姜科植物桂莪术Curcuam kwangsiensis S.G.Leset C.F.Liang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10cm。叶片4~7,二列,长椭圆形,长8~13cm;樱部苞片长椭圆形,先端粉红色至淡紫色,腋内无花,中下部苞片卵圆形,淡绿色,腋内有花2至数朵;萼筒白色;花冠近漏斗状,长约2.5cm,花瓣3,粉红色,长圆形,上方一片较大,先端成兜状;微生退化雄蕊形态与花瓣相似,淡黄色。花期4~9月。
生于向阳山坡地、沟边、林缘,野生或栽培。主产广西。
性状 根茎长圆形或长卵形,长3.5~7cm,直径1.5~3cm,基部圆钝,顶端钝尖。表面黄棕色至灰色,光滑,环节明显或不见,有点状须根痕或残留须根,两侧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根茎痕。质坚重。气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柠檬烯、1-8-桉油素、a-松油烯、芳樟醇、龙脑、樟脑、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见莪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