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不会说话很难成事,能够做到这样才会善于讲话

中国文化法家的著作《韩非子》,其中有一篇《说难》,意思是讲说话非常难。尤其是古代帝王时代,一个好的建议或一个批评,讲的时候要准备有被杀头的后果。话讲对了,也许只是“片言”,却可能立刻晋入卿相之位;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几句话就可以入阁,甚至当部长以上的官,所以说话很难。

当年革命时期,有些革命前辈属于领袖型的人物,当他一开口讲话时,就是领导人的那种气度,条理清楚,干净利落,他一句“就是这样”,语气一出,听话的人好像魂都没有了,就跟他走。尤其是孙中山先生,原来反对他的人,一听了他演讲,就转变为信仰他、拥护他。这“会说话”的意思,也就是指头脑清明,理路清楚。这是事实,我们常看到一些思想有条理的人,说起话来层次分明,条理井然有序。有的人说话说了半天,不知道他的主题在哪里,再问他到底什么意思,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非常奇妙的是,《列子-说符》篇,显示了说话与思想观念是同时的。从哲学的立场讲,言语在没有表达以前,这个内在的叫做思想,思想表达出来就叫语言,把语言记录下来就是文字了。所以言语文字就是思想,而这个思想、言语、文字要怎么样才能够相符合呢?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就是把话说对了。

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我们举一个故事为例。唐代有一个诗人叫温庭筠,学问好,诗也好,名气也大,当时出入于宰相令狐绹的书馆,待遇也好。有一天宰相问他一个问题,他回答说:宰相啊!你大概事情太忙,但公务之暇也要翻一下古书啊,你问的就是《庄子》第二篇里的一句话啊!宰相听了很不高兴。

温庭筠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不会说话,假使他学过道家,一定会答复宰相说,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庄子》里的一句话?我也记不得了。再不然就装作不知道,再偷偷递给他一个条子,宰相一看自己就知道了,那更好,大概会给他升官了。可是他不会说话啊!直言那是《庄子》里面的话,好像你身为宰相,连一二三加起来等于多少都答不出来,这不是让宰相难堪吗?!从此,前途没有了。

后来,温庭筠有两句诗形容,“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人生这样不好的遭遇,很多人都有经验,他后悔自己读书,尤其更不该读《庄子》第二篇。现在青年同学出去做事,看到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动辄上报告,上万言书,恐怕将来也会“悔读南华第二篇”,这就是《说难》,说话之难。

人生的境界,善于说话,善于处理事,就是个艺术,并不是光学滑头哦!家庭也是一样,在家里跟父母讲话,也要懂得知时知量,也要会讲,不会讲话父母会气得哭起来。如果懂得讲的话,算不定爸妈正在吵架,听你笑话一讲,两个人就不吵了,要有这个本事。现在的教育,很多青年看不起父母,因为自己以为大学毕业,拿到硕士、博士了,爸爸妈妈好像大字只认七八个,所以对父母看不起,那是非常混账的。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些道理。

做人也一样,遇到危险的大事,讲起话来知时知量,有时候一句笑话就解救了天下。所以我们晓得讲话难,非常难啊!你们做人家的部下,讲话要合时啊!知时知量啊!什么时候该讲什么话,不会讲话就糟了。

*****

“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慎尔言”,告诉我们人生哲学,在这个社会上讲话要小心。不要随便讲话是《说符》的道理,一句话也不要随便说,要非常谨慎。

谨言慎行,人生要学的是说话谨慎,不要随便说话。“将有和之”,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说出来会引起共鸣,大家都会唱和他。所以我经常给青年同学们讲,民主时代你想去竞选,能够一句话引起大家的共鸣,那非常难;不是站在那里哀叫,“你们投我一票”!我们一听只好去睡觉。真正高明的人,就懂这个原则,善于说话“将有和之”。所以苏轼称赞韩愈的文章,“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说的话天下人都效法他,影响千秋万代。一个普通人,像孔子一样,为万世的师表,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知识分子、青年同学们要注意,这也就是“慎尔言,将有和之”。

“慎尔行”,自己的行为要小心,任何事情不要随便,行为更不能随便,“将有随之”,有好的行为,自然有很多人拥护,跟着你走。我们做一件事业,做一件事情,自己要再三考虑价值在哪里,它的影响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列子》说的“知持后才可以言持身”,“慎尔言”,“慎尔行”。

《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是孔子讲做人处世的道理,讲侍于君子有三愆,如部下对长官,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都可以说是侍于君子,事实上朋友之间也同此理。孔子说这中间有三个大毛病,第一是为了表现自己,爱出风头,还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这是躁,修养不够。第二是应该讲话的时候,怕负责而不讲,这种人太阴私,叫做隐,也不好。还有,讲话的时候,对团体而言要观察环境,对个人要观察态度,对方正在烦恼痛苦的时候,而去和他讲得意的事,或是去讨论重大问题,一定得不到好结果,这叫做瞽,等于自己没有眼睛,看不清楚!

孔子实在深通人情世故,无论是规劝人家也好,有所建议也好,提出请求也好,谈事情一定要先看颜色。当然看人颜色说话的办法,用在坏的方面就非常坏,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了。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

“征于色”,看了别人的态度,看够了人家的脸色,受够了气;“发于声”,再听听他的口气,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譬如你去应征一份工作,那位接见你的人,听了你的话以后,口里说“好好,有机会通知你”,而眼皮也不抬起来看你一眼,又去翻阅别人的资料了。这时你就该知道,已经没有希望,可以走路了。他的所谓有机会通知你,那只是一句客气话罢了。

有了人生经验的人,从别人的声容笑貌,小动作,微言之间,不待明白表示,就了彻事情的究竟。如禅宗的话:“东面冒烟,西面着火。”看见东面冒烟,就知道西面在烧火了。所谓见微知机,就是要有这样高的智慧;而一般人,一定要等到别人鼓大了眼睛骂他,他才知道别人在生气了。像这一类的人,世界上多的是。

《孟子与告子》(东方出版社)

------------

我常常告诉青年人一个修养,善于听话的人才会善于讲话。能够坐下来听人家乱七八糟地吹牛,听了半天不答复一句话,每一句话都听清楚了,这个人可以当主席了。譬如你们将来有机会当了首长,下面对的、不对的,对与不对之间的,黑的、白的,各种意见,你统统静静地听,都听得很清楚,然后要点在哪里,几句就答复了。大会的主席不容易当啊!不善于听话的人就不会讲话。换句话说,多言的人不一定会听话,他喜欢表达,喜欢表达心就不冷静,所以别人要紧的话听不进去。

《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