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汲仁与“瓠子堵口”
(郑国联 摄)
汲黯(?-前112年),东郡白马(今滑县)人,著名谏臣,武帝也有些惧他。由于在东海太守任上,政绩卓著,被召为主薄都尉,位列九卿,后逝于淮阳太守任上,归葬故里,今滑县留固镇尖庄有其冢。
汲仁,汲黯胞弟,生卒年不详。汉武帝时九卿之一。
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五月,黄河在东郡白马瓠子堤决口,兖州、梁、楚等十六郡国一片汪洋,汉武帝急派汲黯前去堵口,惜堵而复决。汉武帝的舅父、宰相田蚡的封邑在黄河北岸,黄河决口南流,其封地可免河患,所以田蚡对皇帝说,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意思,不易用人力强加堵塞,即便将决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望云气和以术数占卜的人也都这样说。因此武帝便将瓠子堵口之事搁置起来。
其后20多年里,黄河泛滥区日益扩大,人民流离失所,汉王朝经济损失惨重。汉武帝赴泰山祭天,亲眼目睹了灾区的苦难状况,决心重新堵塞瓠子决口。于是派汲仁前去主持堵口工程。堵口需要大批的木桩、柴草,而当地这些物料短缺。汲仁奉旨砍伐附近淇园之竹,把大竹子层层楗入决口处,再用用芦苇和竹片编成的长索把一排排竹木楗连接起来,然后用竹子的枝叶与石块一起捆扎成埽棒沉入竹木键之间,减缓水势后用土石填塞。汉武帝亦率百官亲临现场指挥堵口,终于“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汲仁创立的沿决口处由疏至密层层打桩填堵的方法,经后人不断改善,逐步发展为黄河堤防上常用的堵口方法之一,即所谓的“平堵”。
读者或许要问,前132年和前109年先后两次瓠子堵口,武帝为什么第一次派的是汲黯,第二次派汲黯的弟弟汲仁?这也不难理解,汉武帝应是考虑到了兄弟二人的家乡情怀,派他们来主持瓠子堵口,说白了就是让白马人堵白马决口,必定会倾尽全力的。汲黯堵而复决,汲仁汲取了哥哥堵决时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堵口新法,最终成功了。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上,汲黯和汲仁这两位滑县老乡都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