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写作的可能性 | 翟永明
翟永明是独具影响力的诗人、作家,其1984年完成的组诗《女人》,被誉为“女性诗歌”在中国的发轫与代表作品。《今天》128期策划“翟永明特别专辑”,以“毕竟流行去”、“无法流通的天赋”、“回顾与前瞻”、“阿赫玛托娃的漫步”为题,收录散文、对谈、评论、诗歌多篇,呈现了诗人对流行文化、女性意识、长诗写作、编剧创作等领域的思考。“今天文学”将分期编发专辑文章,敬请关注。
第三辑 回顾与前瞻
长诗写作的可能性
翟永明
一
《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是一首写作了将近四年的长诗。我想结合这首诗的产生,谈一下长诗写作的可能性,和创作长诗的一些心得。
首先:为什么要写长诗?就个人经验而言,我创作伊始,就开始写长诗。一九八三到一九八四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了《女人》。《女人》是组诗,一共二十首,每节四首。它包含了女性成长的经历、母女关系、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等话题。这些话题,都是那几年我关注并思考的。这么多的内容,经验和情绪,以短诗的形式传达,很难完整呈现。但是,长诗能够包罗万象,能够任意铺排,长诗也能一鼓作气,天马行空地将要表达的问题充分展开。一年之中,我数易其稿,成稿后,与最初的构想,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长诗、组诗与短诗的不同,短诗更依赖瞬间的激情和思绪,抓住了,就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常有的事。长诗却可以慢慢斟酌,慢慢修改。《女人》之后,几乎每年我都会创作一首长诗。
一九八〇年代,发表诗歌并不容易,出版诗集更难。当时,我有个愿望,希望自己每年都可以出版一本诗集,这本诗集能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我有两年的下乡经历,完成《女人》之后,我想把两年在农村的生活经验、心理状态、成长过程,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写了《静安庄》,这首诗也写了一年。这首长诗,以十二个月的结构方式来呈现。从“一月”开始,写初次下乡,从城市来到农村第一夜的心境,然后,逐步适应乡村生活。到了“十二月”,就是从农村离开的时间。这里的十二个月,只是一种象征手法,一年的周而复始的时间,农历耕作的时间。但是,并不代表我下乡的实际日子。它只表达我内心的成长周期。这样的一种带有青春期的成长经历,用短诗,也很难一一传达。
一九八七年,我写了长诗《称之为一切》,回忆我幼时在贵州的生活。它以家族的聚散和迁徙为主题,表现家族颓败的过程。这首诗与我的童年经验贯穿在一起,长诗涵盖了我与表姐、外婆、哥哥的关系,里面都有体现。在贵阳居住的经历,启发了这首诗的创作。
长诗的创作与短诗是有区别的。我没有把我的长诗,定位为那种史诗,或是里程碑式的长诗。我认为,长诗其实不仅仅是表达某个宏大的题材或铺排的内容。长诗当然有一种磅礴的力量——那么大的容量、那么丰富的内涵,那么持续的推进。在我看来,长诗也可以像一次没有终点的长途旅行,或者说终点可有可无的长途旅行。在旅途中,我们可以看到沿途各种各样的风景。短诗,则可以看成一次短途旅行,它快去快回,着重于某一处特别迷人的风景,或一次日出日落;某个特别触动你心灵的情景,或一霎那的契合。有点像我们看一出歌剧,或仅仅听一首咏叹调一样,是不同的感受和享受方式。
我写《随黄公望游富春山》这首诗,就相当于一次长途旅行,我想象自己在一次游观山水的长途旅行中,边走边看,边行边吟,不考虑什么时候结束。你可以深入地去看风景,也可以驻留在那儿,当然,还会继续跋涉。写长诗,给我的感受就是:你可以觅路寻途,去考察和摹写一座孤峰背后,无数的山脉和风景,从作者的角度来讲,就是如此。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特别复杂,特别丰富,有着多重的文化层次。从个人创作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一首长诗,架构出关于某一个主题整体的结构,将各种语言的,文学的,想象的层次铺展开来。
回到《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我第一次看到的古代绘画并不是《富春山居图》,一九九一年我在美国时,曾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了很多的中国古典绘画。所以,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古典绘画是在美国。因为当时的中国,不太有这种机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不大有机会去故宫博物馆看画,只能通过《美术》杂志,而那时,古典绘画印刷质量非常差,基本对细节都看不太清楚。所以,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国古典绘画,对我来说,几乎是一个精神上的洗礼,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我们那个时代,基本都不怎么上课,更不用说学习绘画知识了。在美国,我看了各种各样的展览,都给了我很大影响。所以,从美国回来,我的写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各种渠道,希望看到原作。几年前,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一幅手卷,不是《富春山居图》。在这之前,我没有触碰过手卷。只在展览上通过橱窗看到过。这一次拿到手上的,是一个高仿作品。朋友当时边看边卷边说,这种艺术形式跟别的艺术形式,就是不太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典绘画作品,都是放在长长的玻璃罩里,在古代,就是两三个人这样读览的。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来,我看到了《富春山居图》,当然也是高仿的。古典绘画倚重散点透视,加上手卷这种形式,让我觉得读画的过程,真是古人说的卧游,神游。而且,读画时我想到古代没有电影,手卷这种形式,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平拉推移,让人如身临其境。我由此想象:我正在跟随黄公望去游观富春山两岸。当时脑子里一下就跳出这个题目,想要写一首诗。《富春山居图》这幅画非常丰富,是非常有体积、有容量的艺术品。所以,我想为此而写的诗也要有体积、有容量,跟画的内涵和体量,对应起来。大概在二〇一一年,我开始了《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的创作。
诗歌的缘起和灵感的产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物触动了你,你随之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在诗歌史上,有许多诗作,是由绘画触动了诗人,从而产生一个另一维度的艺术作品。待会要讲的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也是这样;他看到了艺术家徐冰的一个现代装置作品,从而激发了他的长诗创作。西川去潘家园,看到一些古玩,也写过一首《潘家园》。诗人杜甫写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都是这样的情况。一个好的作品,能够引发另一种形式的作品产生,这很有意思。
二
下面我结合长诗中的一段,来阐释一下关于长诗的一些体会。
壹
一三五〇年,手卷即电影
你引首向我展开
墨与景 缓缓移动
镜头推移、转换
在手指和掌肌之间
走过拇指大小的画题
走进瘦骨嶙峋的画心
我变成那个浓淡人儿
俯仰山中
随黄公望 寻无用师 访富春山
那一年,他年近八十
“不待落叶萧萧 人亦萧条
随我走完六张宣纸,垂钓此地
那便不是桑榆晨昏”
我携一摞A4白纸,蓝色圆珠笔
闯进剩山冷艳之气
落叶萧萧 我亦萧条
剩山将老 我亦将老
贰
一片浩渺,千年空白
目光摇过三分之二的位置
有形无形 严子陵都在这里钓鱼
我们熟知的中国故事:
政治、道家、渔樵、归隐
多少人争相说过,我们时时记起
近处连绵之山,远处空无一物
随黄公望,拄杖、换鞋
宽衣袖手 步入崇山峻岭
“问道富春山 寻源师造化”
十四世纪的绘画经验
将要变成二十一世纪的广告语
十四世纪散点透视的邻里人家
变身为二十一世纪重叠的城市通衢
十四世纪向上生长的绿色
化为二十一世纪垂直超高的大厦
近处仿真效果 远处景观林立
这一段诗里,我有一个意图,在这段中,完成两个转换。第一个转换:从用电影的推拉平移方式读画,再转换到进入画中:变成画中人,跟随黄公望,移步富春两岸。第二个转换在第二段,“一片浩渺千年空白”,我想象严子陵还在富春江边钓鱼。严子陵钓鱼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然后,“我们熟知的中国故事:政治、道家、渔樵、归隐”。我故意用了这些比较男性、比较概念化的语言。因为我想表达,在黄公望那个时代,女性是没有自己的诗歌语言的。假设她们一旦写作,也是模拟并使用这种传统的、男性的、概念化的诗歌语言。
后面八句,我想表达:在黄公望那个时代,他们居住的场所、空间,跟中国古典绘画一样,也是散点透视的。到了今天,整个城市化已经改变了这种形态,我们已经无法住在散落于大地上的居所了,我们已经住到了垂直超高的大厦里。所以,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是散点透视了,而成为西方绘画中,那种定点透视。
我在这首长诗里,作了大量的注释,这些注释补充了我在这首长诗里面,一些不能用诗歌语言来表达的感受。比如,在注释里,我谈到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的定点透视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也有融合的地方。因为,其实是中国古典绘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后来影响了西方的现代绘画。比如毕加索的作品《亚维侬姑娘》。
在诗中,我特意用了一些现代语言,与带有古典意味的四字一句的语句,形成对比。如:
我携一摞A4白纸,蓝色圆珠笔 / 闯进剩山冷艳之气
定稿之后,我其实也一直想把第一句改掉,因为总觉得这一句比较突兀。但是有一次,一位朋友说他很喜欢这一段,因为里面有颜色、有大小、有厚度、有尺寸;与下面一句,构成现代与古典的交互感。读者的阐释说服了我,我保留了这个句子。
三
现在,我要谈到“长诗的包容度和信息量”。因为写作长诗,要像写作长篇小说那样去结构。写短诗,可能不需要:就是凭自己的灵光一闪,或情绪突然降临。但是,写作长诗,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么长的一首诗,你怎样让读者读得下去。
我的感觉是:长诗有充分的自由度,和短诗不一样。短诗,一定要在里面,包含一个最大的、浓缩的信息量。而长诗的自由度更大,所有对诗歌的想法和想做的语言试验,都可以放在长诗的结构里。在这首长诗里,我安排了很多不同诗体的一些试验;一些长短句交错的试验、一些集句或藏头诗,歌谣,甚至广告语;当然这些都是和《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有关的。比如,诗里的广告语很有意思,《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一分为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剩山图》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馆;但另外最长的那部分,留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后来作了这幅画的限量珍藏版,对外发售。在限量版推荐词里,他们有一大段关于这幅画的风水提示语。这部分风水提示语,是阐释者从画里面,读出了各种各样的风水象征。这是一套风水语言,很有意思,很长,读下来,几乎就是一首诗。所以,在诗中,我把那一段风水语言稍微改了下,它就成了一首有点古典诗歌味道的一段诗;可以叫类诗吧。它很“像”一首诗,但它不是一首诗。它就是一段广告语。
黄公望《剩山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我在这首长诗里面,做了一些这样的试验。有时候,我感觉到一点点文字游戏的成分。长诗里,要有一种让你有兴趣把它写下去,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的东西。这种东西,肯定会带有一定的游戏成分。这首长诗里,我还写了一些戏仿古典诗词的短诗。可见,像这样的一首长诗,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想法实现,让它真的成为一次长途旅行:你可以这边看看风景、那边看看风景,一路这样走下去,看下去,饶有兴致。
此外,在长诗里,我非常自由地用后面的部分,去呼应前面的部分,造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前面的一些段落,在后面被我有意重复使用;当然短诗也可以这样。但长诗的长度,会让它有一种呼应,产生出反复、重复的效果。比如说,长诗里有一节“没有地图何来地理 唯有山水 不问古今”。我在第九节使用了这一段,在第二十六节,又使用了这一段。我希望产生呼应,一咏三叹。
说到这里,我想用欧阳江河的一首长诗举例,分析一下长诗的包容度和信息量。
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大量地引用了关于凤凰的一些新诗和古诗,从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到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从中国古代凤凰的神话、传说,到关于飞翔的各种考据。有时虽没有直接引用,但意象里充满典故。“古人将凤凰台建在金陵”,引用的是李白。“脱下山鸡的锦缎,取出几串孔雀钱”,也是关于凤凰的典故。整首长诗读下来,会发现他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这可能是长诗的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度。让你无限地发挥,让你上天入地,天马行空地想象。
说到长诗名篇,喜欢诗歌的人,很自然地会想到艾略特的《荒原》《四个四重奏》,以及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恶之花》不算真正的长诗,算组诗,但也基本上有一个长诗的主题。《荒原》《四个四重奏》《恶之花》,这些都是以象征的方式,来呈现一战以后欧洲的荒凉和颓败。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前年在纽约见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刘禾,她谈到《荒原》时,曾告诉我们说:“荒原”在中文里的翻译,其实不准确。真正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废墟”。如果叫“废墟”,这首诗和现实的关系,实际上就更近了。也就是说,艾略特是以“废墟”来形容一战之后,整个欧洲的荒凉,而不是用“荒原”。这里面有很大的不同。在长诗写作中,不光是西方诗歌,中国古代诗歌里,也都与现实有一定的紧密性。杜甫写过一些较长的诗《三吏》《三别》等,我认为他的写作是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中,和现实最密切的。
一九八〇年代时,欧阳江河也写过一首长诗,叫《悬棺》。比较受《荒原》《四个四重奏》影响。使用的是象征主义的手法,跟他现在写《凤凰》完全不一样。他写《凤凰》的时候,更多的和今天、当下、现实发生关系,包括他诗里面的词汇和各种想象。批评家吴晓东给长诗《凤凰》写过文章,认为这首长诗是非常具有扩展性的,打开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关于这首诗,我个人更欣赏的是欧阳江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在这首长诗中,把他的想象力,如词汇表一样地展示出来。我们觉得很难在诗歌中出现的一些词汇,他都很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现出来:比如说“资本”“印花税”“民工”“仓库”“查水电”“地契”“官僚”“证件照”“沥青”“印刷体”“城管”“单据”“金融”“劳动”“废弃物”……这样一些比较枯燥的,乍看没什么诗意的词汇,欧阳江河能够将它们收容到诗句里,以一种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这是很少有人敢尝试的,因为这些元素,有可能导致长诗乏味、缺少诗意。但是,欧阳江河对自己掌控这些词汇的能力,非常自信。他认为:可以处理这些“无诗意”的词汇。我后来注意到:他这首长诗里,既有许多古代诗人,如李白、李贺、韩愈的名字;还有大量近代现实中,一些人的名字,比如说他里面提到了徐冰、李兆基、林百里、郭沫若、列宁等近现代的人。甚至还有徐冰助手的名字:陆宽、黄行。李兆基是谁?徐冰做大型装置《凤凰》时,最早是要放在李兆基的财富大厦里。但装置是用工地废料、破铜烂铁做成的“凤凰”。那时,李兆基的儿子负责这个项目,因为他比较年轻、思想开放,同意将这个作品放在财富大厦的空间里。后来金融危机来了,金钱缩水,资金不足,再加上李兆基本人非常不喜欢这个作品。原因很清楚:这个作品放在财富大厦本身,就是很反讽的一种意味:大堆的破铜烂铁放在金碧辉煌的财富大厦里,有一种很奇异的对比效果。李兆基亲自接管这个方案,他说:“这种东西怎么能放在财富大厦里面呢!”所以,他放弃了这个项目。后来,台湾有个叫林百里的收藏家,他收藏了这个作品。江河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当做《凤凰》这个诗歌作品的“本事”,放进了诗歌里。这首长诗就更有一种现实性。
自上而下,徐冰《凤凰》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船坞、纽约圣约翰主教座堂展出。《凤凰》的制作材料取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包括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建筑工人的生活用品等现场材料。不但呈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更表现了对城市建设者的尊重,以及对环保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