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疑案及半表半里的由来

伤寒一派,前有张仲景千古“厥阴疑案”,后又有金元时代伤寒大伽成无己“半表半里”的发挥。而使《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大失水准。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都讲六经。但《伤寒论》六经有别于《黄帝内经》六经。内经六经是一病共俱六经,而伤寒六经是异病分部六经。伤寒论设六经以骇众病,全书一百一十三方(一方有方无药)。用药偏于辛温刚燥,这特色源于伤寒论认为“伤寒易伤阳,故治疗上步步护其阳,汗不厌早,下不嫌迟,慎误下,一下即可。”从此就有了“设六经硬套万病”的程式。可到厥阴自己都玩不动了,厥阴五十六病,而真正属厥阴者四病,余皆杂病。怎么了,问题太多,六经硬套此时己显管窥之弊。

伤寒论在编撰之初就砍掉《汤液经》的五脏五行补泻理论。从此伤寒一派“跳出五行外,不在五行中。”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逆顺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二至还乡一九宫是阴阳运动“阴阳平秘”的常态,也称“顺接。”“阴阳离诀”的运动态势,也称“不顺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二至还乡一九宫”是“阴阳平秘”的常态。而在阴阳运动“不顺接”的态势下,“邪随人化”变化纷呈万端。已非“异病分部六经”硬套所能解决的了。至此,只能见招拆招“辨病论治”了,为什么不是“辨证论治”呢?伤寒一派“重方症,轻辨证,只辨病,不辨证,讲求药症对应”,是本派的学术特点。

“半表半里”问题,金元时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云“……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彻底击穿了张仲景六经八纲辨证的底线。也违忤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原理。阴阳理中,何来“半阴半阳”的继貂。近代某位大伽及门人弟子大讲特讲“半表半里”,还编入全国中医药大学教材,试问他们能说清这个“半表半里”究竟在太阳和阳明之间,还是在阳明和三阴之间吗?

其实人家张仲景从来没有“半表半里”的意思。“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表达的是“表里同病”的意思。这样理解才契合中医灵魂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