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本草概况和特点

1汉代本草概况

汉代本草,见存者极少,仅见古代书志和古籍引其名,今将书志·古籍援引书名列举如下:

1.1综合性本草类

《药论》,西汉·公乘阳庆传,见《史记·仓公列传》。

《神农本草经》3卷,见《隋志》,张华《博物志》。

《神农本草经》4卷,见陶弘景《集注序》。

《神农本草经》4卷,《雷公集注》,见《隋志》。

《神农四经》见《抱朴子》。

《神农经》见张华《博物志》、《弘决外典抄》。

《神农经》见《吴普本草》引神农药性118条,该118条神农药性,与《证类本草》白字神农药性殊异。

《神农本草》5卷,见《隋志》。

《神农本草》伊尹撰,见《甲乙经·序》。

《神农本草》

《神农本草经》

《神农经》

《神药经》

《本草经》

《本草》

按:以上六种,见《太平御览》(以下简称《御览》)。《御览》在同一药名下,引有不同的《本草经》书名。其内容也不相同。说明多种同名异书《本草经》到宋代仍有流传。

《子仪本草经》1卷,见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引

《蔡英本草经》4卷,见《隋志》引。

《古本草经》,见《唐·新修本草》。

《本草经》见李善注嵇康《养生论》。

《本草》见樊光注《尔雅》。

《本草》见高诱注《淮南子》。

《本草》见孙炎注《尔雅》。

《本草》汉·蔡邕撰,见《隋志》。

《汤液本草》,伊尹撰,见《通鉴》,并注云:“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按马王堆出土医书,只有十一经,并无十二经。此言十二经,当为后人所伪托。

《神药经》见《抱朴子》。

《歧伯经》10卷,见《隋志》,《吴普本草》引歧伯52条。

《黄帝》《吴普本草》引黄帝药性53条。

《雷公》《吴普本草》引雷公药性83条。

《桐君》《吴普本草》引桐君药性42条。

《医和》《吴普本草》引医和药性4条。

《扁鹊》《吴普本草》引扁鹊药性50条。

按:清·孙星衍《校定本经序》云:“梁以前,神农、黄帝、歧伯、雷公、扁鹊各有成书,魏吴普见之,故其说药性,主治各家殊异。”

1.2专门性本草类

《雷公药对》见《隋志》。

《药对》2卷见《又书·司马相如传》注。

《桐君药录》3卷,见《隋志》。

《桐君采药录》2卷,见《梁·陶隐居序》。

按:该书,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列为汉代书,范行准列为三国吴时书。

刘泓《辨金石并去毒诀》见《云及七签》。

《药诀》见《本草和名》。

张仲景《药辨诀》1卷,见《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张仲景《胎胪、药录》,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神农本草例图》1卷,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辨灵药经》题汉·张道龄撰,见《江西通志稿》引,可疑。

《神农黄帝食禁》见《汉书艺文志》。

按:该书名“食禁”,唐·贾公彦《周礼注疏》正作“食药”。《千金·食治》引“黄帝云'48条,《千金方》卷24,载“神农黄帝解毒方法”,又《金匮》第24、25,记有食物禁忌和中毒解救与此相近。

2汉代本草特点

汉代本草有下列一些特点。

2.1本草名称最早见于汉代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无本草,仅著录《经方》。《经方》中含有《本草》内容,这可从《汉志·方技略》“经方小序”了解。

《经方》末小序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这个小序是“经方”的说明。序的首三字“经方者”,是主题。自“本草”以下到末了“反之于平”,是主题的释文。

这个释文主要是讲从事经方工作者,对药物合和、制备一些具体操作工作。这种操作工作,如以释文首二字一“本草”名之。则“本草”有药物合和制备的含义。

由此可见,汉代“经方”含有“本草”内容。

又从《汉书·楼护传》亦可傍证之。楼护传记载:西汉楼护在贵亲戚家诵医经、本草数十万言,未提到诵读“经方”。

查《汉志·方技略》载“医经”七家,216卷,“经方”十一家,274卷,则经方比医经多,但《汉志》无本草记载。而楼护在贵亲戚家诵“医经”、“本草”数十万言。所谓“数十万”,少则二十万,多则九十万。如以最低数计算,则楼护诵本草也有“十万言”。楼护能读到这么多的“本草”,《汉志》为何无“本草”书名。

另外楼护既能读到数十万言“医经”、“本草”,为何未读到“经方”。这就提示楼护所诵的“本草”,实乃《汉志》所著录的“经方”,盖先秦方,药并存,故楼护以“本草”名“经方”。

又“本草”二字亦见于《汉书·平帝纪》“本草待诏”。

颜师古注《汉书·平帝纪》:“本草待诏,方术、本草而待诏”。由此可见.本草在汉代亦是官职的名称。

本草既然是个官职,能被政府诏用,则从事方药工作者,为了应诏谋求官职,必须拿出应诏条件,撰写药书,是最好的条件。

药书写好,为了取信于上级,必须托名古人,用“神农本草”为书名,最能取信于上级。

由此可见,以本草命名药书,可能出于汉代本草官之手,先秦末必有本草书名存在。

2.2汉代诸《本草》、《神农本草经》多亡佚,书志仅著录书名,除少数署子仪、蔡邕外,其余多末注明撰者。各种《本草经》究竟为何人所著,目前难以甄别出。

陶弘景作《集注》时,见到的《本草经》有多种,在收载药数上、内容上、分类上各不相同。陶氏统以“诸经”名之。

2.3陶氏所见的“诸经”,今已不存。但唐·宋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本草经日”的文字和现存《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在体例上、内容上不全相同。盖《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向上推溯,源于陶氏《集注》朱书“本草经”文。它是经过陶氏“苞综诸经”整理的文字。而类书所引“本草经日”的文字,疑是陶氏所见“诸经”的文字,故它们在体例上、内容上不尽相同。

2.4  汉代有些药书署先秦人名,疑是托名,未必真正为先秦时书。如《子仪本草经》、《吴普本草》所引诸家药性:黄帝、歧伯、雷公、扁鹊等各家药性,疑为汉人伪托,未必是先秦时书。

2.5汉代本草种类多,计有:

2.5.1综合性本草。如各家《本草经》、各家《神农本草经》、各家《本草》是综合性本草。

2.5.2专门性本草。如《神农黄帝食禁》、《雷公药对》、《桐君采药录》是专门性本草。《梁·陶隐居序》云:“《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4卷,论其佐使相须。”

2.5.3注释性《本草》、如雷公集注《神农本草经》。

2.5.4精简性本草。如《药诀》、《药辨诀》、《辨金石并去毒诀》。

2.5.5图谱本草,如《神农本草例图》。

2.5.6食物本草,如《神农黄帝食禁》。

2.6汉代本草多数已亡佚,有些佚文散存于历代类书中,由于类书援引佚文未注作者,今已无法辨出类书所引本草佚文,出于何家本草。

尚志钧.汉代本草概况和特点.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

尚志钧(1918年2月4日-2008年10月9日),安徽全椒人。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本草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本草文献的研究尤深。50年来,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发表论文180余篇,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中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唐·新修本草》、《补辑肘后方》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