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古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李佃贵是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在肝、胆、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总结出一套系统和辨证施治理论和方药,疗效显著。笔者从事消化病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临床中运用古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以其与诸位同道共同切磋。
1、 姜黄散与小承气汤加减
姜黄散出自《中医临证备要》,由姜黄、羌活、白术、甘草组成,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根据临床经验常选用姜黄、枳实、川朴和白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该组方具有疏肝理气之功并兼止痛之力。临证如见胸脘闷痛或胀痛、刺痛,咽下困难,时有恶心,反酸嘈杂,暖气,心烦易怒,喜叹息,纳食差,大便干燥,舌淡黯或紫红,苔黄或黄腻,脉沉弦等肝气犯胃者可依本方加味治疗。方中姜黄辛散温通,能活血行气止痛,为芳香健胃药,并降胃之浊气,枳实、厚朴辛行苦降,长于行气,白术补气健脾。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气机通畅,升降正常,共奏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
2、 香苏散
香苏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附、紫苏各四两,炙甘草一两,陈皮二两组成,有理气解表之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舌苔薄白的患者。历代医家常以本方在根据患者病情加减药物,用来治疗四时瘟疫等症。笔者经临床实践,用本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有良好的效果,I临症如见胃脘胀满,暖气频繁,泛酸呃逆,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颇佳。香附辛能通行,苦能疏泄,微甘缓急,为疏肝行气之要药,紫苏、陈皮醒脾宽中,行气止痛,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本方有疏理气机、调畅中焦之效,其药性平和而不燥。
3、小陷胸汤
此方出自《伤寒论》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因脾胃相通,肝胆相连,且脾胃肝胆同属于中焦,在五行中为相克关系,故如邪犯肝胆,郁而化热,肝胆之热,横克脾胃,与胃中痰热互结心下,易成胆胃郁热,致胃气挟酸上逆,损伤食管。本方由黄连、半夏、瓜蒌实组成,临证表现为痰多、恶心、呕吐苦水、暖气、呃逆频作、胸骨后烧灼但不重、心烦不寐,胆怯易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之胆火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可用本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方中,黄连苦寒,清泻心下之热;半夏辛温,涤痰散结;瓜蒌实甘寒,清热涤痰开结而兼润下。三药配伍,使痰热各自分消。
《素问》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灵枢·四时气论》也记载:“善呕,呕有苦,⋯ ⋯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由此看出本病病位虽在食管、胃,但与肝、胆关系密切,脾胃虚弱是本,胃气上逆是标。无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肥腻生冷,最终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但其病机关键是胃失和降而上逆,浊气上犯。初期以热证多见,多有肝胆失疏,郁而化热,横逆犯胃,和降失职,胃酸、胆汁上逆而侵淫食管所致⋯ 。笔者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认为引动浊气上逆的基本病机是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笔者常选用疏肝理气降逆为主的姜黄散、小承气汤、小陷胸汤及香苏散随症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均能获良效。
4、橘皮竹茹汤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方由橘皮、竹茹、大枣、人参、生姜、甘草主要组成,为治胃中虚热、气逆上冲的基本方剂,临证如见胸骨后隐痛、烧心、口干、呃逆、舌红苔少、脉虚数等胃虚有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用本方化裁治疗,均有较好疗效。方中,橘皮、生姜理气和胃降逆,竹茹清热安中,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和中。六味相合,共奏补虚清热、和胃降逆之功。
5、 旋覆代赭汤
此方出自《伤寒论》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能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甘草、人参、大枣等药组成,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隐痛、痰多、舌淡苔腻、脉濡的痰浊阻滞,胃气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皆可用本方化裁治疗。方中旋覆花消痰下气散结,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辛温而散,涤痰散结;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虚养正,斡旋气机,使清者升,浊者降。诸药合用,共奏化痰下气、和胃降逆之功。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有序,出入有恒,脾方能升清,胃方能降浊。脾胃升降失调,则升降出入无序,气机痞塞,胃失和降而出现胃脘胀满,呕恶吞酸,胸骨后灼热或灼痛等症状。“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则湿得以化,胃浊降则热得以清,湿化热清,气机通畅,升降有序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脾胃调和,反流随之消失 。用药看似简单,是寓升降之理,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故笔者妙用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
临证治疗时可以在上述基本方的基础上酌加煅海螵蛸、瓦楞粉、煅龙骨、煅牡蛎等中药制酸药,偏肝气不舒者可加柴胡、香附、广木香、郁金、佛手、香橼等疏肝行气解郁;偏火热者加生石膏、黄连、黄芩、龙胆草、栀子、蒲公英等清热泻火;伤食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消食化积;呕吐者加半夏、降香等降逆止呕;偏寒者加良姜、荜茇、附子、肉桂等温中散寒;阴虚者加沙参、石斛、玉竹、麦冬、黄精、山茱萸、乌梅等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偏血瘀者加延胡索、丹参、鸡血藤、五灵脂、三七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酌情使用络赛克、雷尼替丁等西药。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RE),属食管黏膜炎性病变,为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侵害 。本病发病率高,但国内对RE研究较少,尤其是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报道更少。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认为在临床上必须做到证杂而心不杂,证变则法宜变。辨证贵在清楚,施治须用巧机,用药最易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