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南了!百强地产推218套房仅1人报名
乌云总是来得太快!
前天我们刚公布了2019年1-10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TOP200,今天就看到消息称光明地产前三季净利暴跌4成,债务暴增200亿。
在这份销售业绩榜单中,光明地产侥幸擦边挤进榜单100强,位列第99。
然而此前已有报道称,今年7月,光明地产进驻成都的首个项目“光明蓉府”,推出218套住宅,却只有1人排队报名。
这在卖房界也算是很不常见了!
最终,售楼处取消了摇号选房过程,直接进入了顺销状态。
据四川中原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光明蓉府开盘均价为18588~21099元/平方米,面积约120~140平左右,认购80套,去化率仅为37%,远低于成都市场当周53%的整体去化率。
(图:光明蓉府)
好歹也算是榜单百强之一,怎会落入如此境地?
所谓的“地产寒冬”,难道真的比想象中更冷酷吗?
2015年下半年,海博股份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注入光明食品旗下的农工商地产公司的100%股权和上海农房25%股权,并更名为“光明地产”。
在克而瑞《2018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中,光明地产排名第108位。
重组上市后的两年内,由于土地市场价格上扬,光明地产并没有大肆扩储。
直到2018年,光明地产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实现500亿发展规模的奋斗目标,而其当年销售额仅为244.59亿元。
业绩承压下,光明地产不得不加快扩储节奏。
2018年,光明地产权益拿地总额达174亿元,是上一年的2.3倍。
但遗憾的是,光明地产的土地储备去化周期却长达5.82年。
要知道,在进入土地储备货值TOP100的房企中,平均去化周期仅为3.9年。
尽管差距明显,光明地产仍在高歌猛进。
2019年7~9月,公司新增房地产储备面积为44.03万平方米,上年同期为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8.44%。
可以说,是储备面积增长有余,去化表现实属乏力。
这其中既有市场的原因,也和自身产品息息相关。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就曾公开表示,光明地产产品缺乏亮点,因此去化较差,在情理之中。
其实,早在2018年年报发布后,光明地产的盈利可持续性就受到了质疑。
这次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的数据,前9个月光明地产实现营业收入85.23亿元,同比下降9.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3亿元,同比下降43.34%,更是坐实了这一质疑。
光明地产的回应是:公司净利润下降,主要是受销售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比如报告期内收到的预收房款减少所致,并无重大经营问题。
但是除去成都项目“光明蓉府”仅1人申购的惨状,在光明地产重仓的长三角区域,由于受到限价影响,销售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比如7月18日,光明地产苏州项目光樾华庭共有304套房源取得预售证,但截至10月30日,尚有248套房源待售。
是地产寒冬?政策高压?还是资金危机?
抛去大环境的影响,其实企业更需从自身找问题。
光明地产资金投入与回笼速度的不均衡,才是导致负债规模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局势不稳,地产行业不断调整,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有超过100家房地产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比如富力就是负债累累的代表。
更严重的,有的已经宣告破产清算。
还有一些房企开始走向转型之路,比如恒大集团开始做新能源汽车,融创也开始停止拿地。
而光明在目前市场降温的情况下,依然未随之变动,可见光明地产对市场周期的把握是相对滞后的。
另一组数据是,截至三季度末,光明地产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72.45亿元,同期短期借款则高达131.18亿元,现金远远不能覆盖短期借款。
但在严调控下,地产市场整体下行趋势还将存在,光明地产后续的资本补充压力注定仍然很大。
如今,为降低开发风险和成本,房企间的合作开发开始成为常态。
除去独立开发的双流地块的光明蓉府,光明地产在成都的另外两个地块,青白江及龙泉驿,就均为联合开发。
借助专业开发商的资本、品牌、产品及营销助力,不知道是否能帮助光明地产扳回一局、在本地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眼下,售房无力、净利暴跌、负债暴增已成事实,光明地产将怎样去走下一步,任重而道远。
前行不易,攻克时艰,光明地产,等待光明。
(部分资料数据来源于:时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