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包办教育”,偷走了孩子的全能发展!
先来自测一下,看看您家孩子是否有以下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
2、活动时肢体不协调;
3、多动、爱做小动作,阅读串行,写作业丢字落字;
4、方向感差,视觉听觉前庭觉及本体觉异常;
5、没有秩序感,性格脾气暴躁,喜欢和家长对着干;
6、喜欢独处,与小伙伴一起游戏或沟通存在困难;
7、经常出现有自伤行为,或频繁有自我刺激的行为。
如果以上症状经常出现在您家孩子身上,千万别大意!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出现了感觉统合能力失调。
很多爸爸妈妈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这些症状的苗头了,但是他们觉得这些都是因为孩子还小、还在发育,长大了自然就会好。
在这期间,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哪儿都做不好,看着干着急,干脆自己动手帮他们都做了!
也许爸爸妈妈觉得自己这是在为孩子树立榜样,也许觉得为孩子料理好一切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其实剥夺了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
于是等到小孩长大后,猛然发现不但没有好转,还更加严重了!但是这时想要给小孩进行干预,却发现错过了最好的时期!
因此,当您发现孩子出现发展的异常时,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并且相信孩子,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以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今天我们请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陈艳杰老师和我们聊聊如何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感觉统合的创始人珍·艾尔斯博士提出大脑行为理论:大脑的功能可以通过观察外在行为而间接反映出来。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他的大脑发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孩子发育到什么样的阶段,它必然会做出对应的反应,如果我们离开发育水平去谈干预,显然是非常不切合实际。
人作为一个整体,在我们作出反应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内在的活动了,然后外在表现已经出来的时候,其实它已经是个结果。
这个结果可能是个动作,也可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还有可能是一种面部表情,或者是我们通过这个想法,通过这个思维去使用一些工具,产生更高级的思想等等。
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体出现杂乱无章的反应。
1、中枢神经可塑性和适应性能力
举个例子,当小孩学会翻身以后,他就不喜欢之前仰卧的动作了。很显然,刚刚学会翻身的这个孩子,说明他运动系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视角也就从最初的平面过渡到了立体。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掌握翻身这个技能,那么后续的动发育就无从谈起,这就过渡到很重要的理论叫“适应性反应”。
我们机体对任何的反应都是要逐步完善的,都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来完成的。
我们的机体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深化对问题的感受和判断,就犹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不会再退回到爬行是一样的。在对应的那个年龄,如果孩子没有做出对应的事情,那其实就是一种适应性反应不当的表现!
2、感觉餐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感觉餐”,我们认为人体的感觉,就像吃饭一样,种类越丰富,那你的感受就越丰富!
比如:我们让一个孩子去从事他不常从事的运动,很少有孩子上来就做得很好。但是聪明的孩子他经过简单的学习就会立即适应;发育异常的孩子,他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也不一定能够掌握,这里面就有一个习得的技巧在里边。
学习最初其实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当我们能够把动作记忆模仿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感觉也必定会参与其中,那随后通过强化不断的复习和训练,逐渐就掌握了这项技能。
很多家长现在都代替包办了孩子的很多事情,所以最后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非常局限,他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技巧就受到了限制,还会出现很多动作笨拙的问题。
3、适当的挑战
如果孩子错过了某一个活动发展的关键期,后续我们可能需要花几倍的时间来弥补这些遗憾,并且效果也不会有当初一样那么好!
比如: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我们让他去练习爬行有多困难:首先他自己就不太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他还会考虑周围人的看法。而且这个孩子他既有的神经通路已经形成了,它会有更多代偿性的动作出现,他会想更多办法。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这个孩子练习爬行,那就要不断的增加这种爬行的困难——负重甚至采取软梯,还要对它的爬行提出要求,增加他的难度等等,其实我们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思维的代价。
对于感觉统合的学习而言,七岁以内是比较关键的时期,或者是3到6岁,是一个非常好的调整的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一个阶段,那我们其实会付出比较惨痛的代价,也许终身都会伴随着这个症状!
1、胎儿阶段
孕妇进行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加孕妇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对胎儿的供血和供氧也会有很好的能力的提升,因此孕期女性在运动方面要多加关注,这是直接有利于胎儿发展的。
2、婴幼儿阶段
在婴幼儿时期,运动也表现得更加重要,它能够让孩子获得自主协调的这样一个能力。
3、学前阶段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统合发展,其实更多偏向于一种控制能力。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们家孩子没有问题,整天登高爬上的一刻都不停。其实这是说明孩子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佳的一种表现。
大龄孩子的这种运动能力表现,其实是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指令来完成动作的过程,我们才可以说这个孩子运动能力强,孩子跑的快。
1、角色定位
孩子应该是一个主体,评估师和家长其实都是很重要的辅助角色,内驱力才是孩子儿童发展的这种根本动力。
当孩子存在感统问题时,是否做干预,做怎样的干预,评估师只是起到建议的作用,家长则是起到督促的作用,孩子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主体。
他喜欢做什么样的游戏,需要做什么样的游戏,我们要把喜欢和需要结合在一起,提升孩子的内驱力。
2、前庭系统发育
在儿童的感知觉发育过程当中,我们始终认为前庭发育是最早的,是伴随着这种姿势动作反应的增强而逐渐精细化。
① 0-3个月
a.稳定性
对于0到3个月的宝宝,我们主要考虑稳定性。
举个例子,当孩子睡觉时,家长要给予不同级别的辅助。我们把他放在床上调节光线,然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拍拍他,然后哼唱,帮他掖被角等等。
这些辅助都是逐渐升级的,并不是把孩子抱起来,摇晃他们睡觉,更有甚者,孩子还要得坐到车上去才能睡。这些其实都背离了儿童早期促进前庭稳定性发育的初衷。
我们需要的是稳定,越少的人为刺激越好,就算是人为的刺激,也是辅助的作用,我们需要诱发孩子的主动活动。
b.眼球运动
孩子要进行注视和追视的训练,它注视的这个物品要逐渐由大变小,并且随着物品的移动而移动自己的头部。
c.体位变化
当孩子可以俯卧位翻身的时候,那么他在床上练习抬头,它不仅仅是颈部的屈肌和伸肌一个很好的协调配合,其实对于他整个全身肌肉的支撑,身体对抗重力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正常的运动模式
因此,正常的运动模式会使孩子的抗重力能力越来越好,活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反应也会越来越机敏,这才是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居家的干预要从小就做。
② 4-6个月
a.居中的概念
所有的动作发出都希望它是能从中线的位置开始的。那我们要让孩子时刻体会到身体处于中立位的这样一种感受。
b.稳定性
可以自如翻身,主动抓握一些物品,那么把这些物品从外围拿到自己的身边来,甚至啃咬等等,他还能跨越中线的位置去够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实这些能力都是以他前庭发育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有很好的重心调整能力的训练!
c.体位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非常注意抱他的姿势。
如果我们一直让孩子和家长面对面地抱,这个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一些肌性斜颈等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面朝外抱,因为孩子长大了,探索欲望也增加了,我们要给他更多的机会,而且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异常姿势。
③ 7-12个月
孩子的移动能力增强,身体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就越来越小。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不断重复性刺激,让小孩双手配合,手眼协调,还要对小肌肉动作给予持续性的刺激,丰富他的触觉、感知觉和音乐刺激,这样对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发展会有很好的帮助。
④ 1-2岁
孩子可以从爬行过渡到站立位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标志着个体独立人格的出现,那么我们需要锻炼孩子最初的大动作,也要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小孩也喜欢模仿,他想做大人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机会。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运动的发展,还要关注孩子语言的发展,至少让孩子有表达的意愿,不要包办过多替代小孩,做他想做的事情。
对于你来说,这只是拿一个水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相当于一次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思维,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
⑤ 3-6岁
a.弥补之前发育的不足
b.以智力为基础的更高级的动作活动
☑ 游戏:双脚跳、上下楼梯、走平衡木、跳房子、玩弹珠;
☑ 独立使用工具:勺子、筷子、剪刀等;
☑ 完成简单的自理活动:穿脱衣物、系拉链、扣子、自己洗手、洗脸、洗脚、洗袜子;
☑ 主动帮助别人:帮家长做家务活、洗菜、扫地、拿东西等;
☑ 遵守规则,守秩序,懂礼貌,打招呼,有好朋友;
☑ 群体性活动能力越来越好,可以指定简单规则、可以照顾比自己小的朋友;
☑ 聊天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的喜好等。
1、出行方式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坐长途车旅行,甚至他有可能在安全座椅上睡觉,这个对孩子前庭发育是非常不利的。
2、电子产品
导致他图形背景之间的区别能力变差,对今后整体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3、爬行不充分、过早站立
这些都会对孩子日后的感觉统合能力埋下一定的隐患。
训练的手段是非常多样化的,选择什么样的训练,我们需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家长也要遵循以上的原则,开动脑筋,要给孩子更多练习的机会。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非常的擅长。在达到同年龄层面的这种基线后,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
如果不能达到基线,也不要过于着急,但是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以讳疾忌医,不可以简单地认为孩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好起来!
一定要请专业的人员对孩子的状况进行评估,尽早干预,才能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