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气息的作用

丹田气息的作用

张在峰

1.丹田气息是京剧演唱的动力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要喊几十米外的-个人,必须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提高声调,用尽全力喊出声(剧场从台口到最后一排,一般为80米左右)。京剧演唱就是长时保持这种吸足气,提高声调,大音量的呼气、发声状态,所以余叔岩先生晩年深有体会地说:“我不能上台唱,不是没有嗓子,而是气不够。”

张君秋说:“唱戏就是唱气,我每次吊完嗓子后,就感到饥饿,这说明我的发声、动力在两肋和丹田。”

丹田气息的运用,吸气时的速度快、吸得深、吸得足,吸气时无声响,也无太大的肢体动作,所呼出的气流其持续时间长、耐久,这种气息的运用,在对声带所产生的冲击力度的大小的取舍方面,能使演唱者根据实际演唱需求作出主观的控制,使声带发出演唱所需的强、弱、长、短振动,产生演唱时所需的声音。同时,京剧演唱中的各种演唱技巧,无一不是通过对气息控制与协调来完成的。而且,丹田气息还是京剧演唱长句唱腔以及在唱这些唱腔的同时,还要运用一些润腔技巧。

这些润腔技巧的运用都是在演唱时,不会影响唱腔连续的状况下使用,因此,能使所演唱的较长的唱腔有连续、优美、韵味醇厚之感。但由于这些技巧的运用, 必定要耗费一定的气息, 使本来就相当长的唱腔增添了过多的耗气的因素, 所以更需要强调丹田气息运用,所谓“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就是这个道理。

2.运用丹田气息演唱,唱得持久、嗓子不累

用丹田气息演唱,因气息总是裹着声音出来或者说声音总是坐在气上出来的,因为“气”必会有一定的湿润,在演唱时,由于气总是裹着声音出来,其实就是在不断地给声带做抚摩。因此演唱时,就不是在干喊、干叫,这是一种以气养嗓的歌唱方法,所以演唱能持久、耐唱,嗓子不累。

3.丹田气息是京剧唱法中唱高音的重要手段

在京剧演唱的早期,“官中调”  (原来没有“傍角”的专门琴师,演唱调门是舞台上所有演员共用的, 这种定调即为“官中调”)是“乙字调”(1=A),后来为“正宫调”  (1=G)。梅兰芳早年也是用高调门,后来基本用“六字调”(1=F),据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讲,梅先生从没有下过“六字调”。

京剧演唱调门高,其演唱音域,如用1=A(乙字调)来演唱,则全是在现代声乐上讲的高音区或超高音区,如用1=G、1=F来演唱,则是在高、中音区演唱。以“六字调(1=F)来说,京剧演唱的最低音一般在2音,如«洪羊洞»中杨延昭唱的【二黄中三眼】最后的唱腔。

上例唱腔中的最低音2,,是在美声唱法的中声区域范围,因此,演唱音域非常高。京剧演唱有如此高超的发声技巧,不愧于声乐中的“超级歌手。这也说明京剧演唱其方法的科学性。所以京剧的高音演唱,一定要用丹田气息和“提拎着唱的方法才唱得出这种高音、超高音的唱腔。

4.运用丹田气息演唱,可以改善演唱音色使声音集中、凝练、清亮、水灵、圆润

人们在平常呼气时, 肌内群是处于松弛状态的, 所呼出的气是松散无力的, 因而所说的言语, 在音质、音量方面也是松散的、不集中的,而京剧演唱运用“丹田气息”,可使腹部的呼吸肌肉群产生压力,由于体内随时蓄备有足够的气息,因此, 唱者也就可以根据演唱需要,灵活地增加或减少演唱时的呼气压力,丹田气息的压力可使声帯紧闭,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无杂质、集中,由于气息的稳定,从而起到稳定声音的作用, 使声音不会出现一种控制不住、像羊咪咪叫一样的颤抖现象,尤其是在唱长句、长音或高音时,可以让丹田有足够的力量往上挤、顶。

这样的用气, 可使通过声带时的呼气流量与呼气压力平和自如, 防止呼气时气流猛烈冲击声帯,发出僵硬的声音,更加便于“软起音”的运用,即在每次“起音”之时,都可使声音轻入而后渐强,气息就会长, 且经久耐用,声音就会结实,所唱之音就会音气相裹,有如同声音是坐在气上从口中发出来一样的美感,所谓“声音贴住气”、“气托声”就是这种状态。

运用这种气息演唱时,声音可高可低,自然流畅,音色调和自如,唱腔中的“弯”想怎么拐,就可怎么拐。因为丹田气息有着极其稳定的特点,这就奠定了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幅度(声音的大小) 稳定的基础,这样就可以通过空气,形成最佳的传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