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深度游:(12)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青铜器
青铜器由红铜和锡、铅合金铸造而成。
中国青铜器产生于4000年前,一直流行到秦汉时代。
主要种类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中国青铜器的精品。
鼎,最初是烧煮食物的炊具,后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
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
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
三足鼎立。
古人已知道三角形稳定性了。
鼎有很多成语。
“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形容排场豪华。
“革故鼎新”,革除旧的,树立新的。
“人声鼎沸”,人群声音吵吵嚷嚷,像煮开了锅一样。
方鼎。
最有名的是“后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
包浆厚重,岁月留痕。
看上去像涂了一层漆。
簋,盛食物的器具,后用于祭祀等。
簋,读gui。青铜器的名字读音很怪,如学秀才读半边,往往会读错。
因为平时不常用,所以查了字典也记不住,屡查屡忘。
簋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双羊尊,商代仪式用的青铜酒器。
与“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出土器皿造型相似,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
两只公羊,背对背,各取两条腿做支撑。
羊背上驮着的圆柱体是器皿的口。
饱经沧桑的铜绿、四平八稳的造型、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与著名国宝“四羊方尊”有得一拼。
提梁卣。
卣(you )是盛酒器。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上面一款提梁卣浑身都是红斑绿锈。
这款居然看不到锈斑,奇了!
鸮(xiāo)形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200-1000年。
鸮,俗称猫头鹰。
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盖子两侧往上翘的是它们的喙,器足是它们的脚。
纹饰精美,包浆漂亮。
兕觥(sigong,音四公)。
兕,雌犀牛;觥,兽角做的酒器。
兕觥是盛酒器。
椭圆形腹, 圈足,有流和鋬,盖做成兽头形。
与匜的区别在一个有盖、一个无盖。
盉(he,音和),这个字读半边就对了。
盉是盛酒器或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
壶,盛酒或盛水器。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这对壶在花瓣壶顶的下方有铭文,记载着公元前482年晋国和吴国会谈,晋国大臣赵孟铸造了此壶。
器上有字,弥足珍贵。
觚(gu,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觚一爵,用以斟饮。
爵,饮酒器,兼可温酒。
前有流,后有尖尾,中为杯,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双柱。
爵形象独特,常用作中国古酒具的代表。
盘,盛水或承接水。
圆形、浅腹,圈足。
盘中有铭文。
镈,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常与编钟、编磬配合使用。
特征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大英博物馆里,中国青铜器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鎏金银牛首车饰。
东周的,公元前400-300年。
有可能出土于今天洛阳附近的东周王陵区。
1934年购藏自卢吴古玩公司。
青铜表面鎏金并以错金银饰表现细节。
眼睛原本嵌有琉璃。
铜铸真武像,高133厘米。
也许是存世最大的明代铜铸真武像了。
北京九天普化宫原有重达5吨的明代铜铸真武像,1955年被砸碎了。
脸部肌肉丰满,
身上铠甲逼真。
水月观音,
线条流畅。
华严三圣。
释迦牟尼佛的身边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这3尊佛像的底座特别高,有居高临下之气势。
文殊菩萨悬空坐在青狮之上,与一般造型不同。
大多数文殊菩萨像是侧面坐在狮身上的,
这尊是正面坐的。
大雁香薰,
造型古朴。
直立猛兽,
全身错金银。
错金银嵌宝石的带钩。
鎏金镶玉带钩。
青铜剑,
千年不烂,
锋利如初。
这件青铜器是派什么用场的?
大鼎殿后。
上有文字:“大清乾隆年造”。
图案:双龙戏珠。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